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弈不为拙射变其毂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毂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9.请简要说说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弈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什么?(2分)

20.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3分)

19.意在说明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2分)

20.“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1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1分)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古文经典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可先对文段进行疏通句意,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文段是阐述教育方法的内容,故孟子运用“大匠”“弈”不改变技术标准的比喻,自然是指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孔子的“可以”“不可以”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正是中道而立的思想体现。孟子的“不为……改……”“引而不发”体现了教育要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故也体现了中道的思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告子下》)

[注]与国:盟国

17.请概括出当时的“良臣”常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哪些才能?(2分)

18.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17.军事、外交、财政(或财经、经济)(答出两个即给满分)

18.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1分)。孟子认为,如果君王不以正道和仁德为追求,臣子只一心帮助君王搜刮民脂,开疆辟土,这无异于残害百姓。这样的君臣,即使把天下都给他们也是坐不长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作答。第一问,可抓住关键词“辟土地”“充府库”“君约与国,战必克”,从军事、外交、财政的角度概括即可。第二问,从孟子的观点“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可看出其仁政和王道思想。分析时,可结合着对“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大意的理解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孽孳①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①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9.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丑认为真理是很高很美的,但不能远离现实,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否则人们就难以每日勤勉地追求真理。

B.孟子认为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的高远而降低标准。孟子还举了两个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C.孟子认为善于引导的人要以身作则地激发别人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有消化和理解的余地。

D.孟子认为君子只要站在路的中间,为别人作出榜样就可以了。有能力的人自然就会跟着去做,没有能力的人谁也没办法。

20.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道而立”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D

20.“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在此,孟子很巧妙地把教育的问题与儒家的最高标准联系起来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也一样,老师不能过多地为学生包办代替,但又不能启发不到位,应做到“中庸”。

【解析】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审读,按照《孟子》选段内容并结合自己积累的有关《孟子》的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选项中,D项,“站在路的中间”理解有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对此题的回答,需要认真读懂选文意思,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答案,注意联系“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句话的含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各题。(5分)

①“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薄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4.有不少熟语源自《礼记》,请写出一个出自第①则的熟语: 。(2分)

25.“为人子,止于孝”,《礼记·大学》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根本,请结合第②则谈谈行孝道要注重什么。(3分)

24.放诸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皆准”亦可,2分)。

25.孔子认为行孝道最难在于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说明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体现。子女孝顺父母,不只是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情。(3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比较简单,由“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可推断出熟语应为“放诸四海而皆准”,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孔子在发问背后的潜台词是:一个人若仅仅满足父母的衣食之虑,而没有一个好的态度,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孝。所以人类不能和一般的动物相比。我们对于父母孝顺的内容中还应该包括给父母精神方面的满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曰》)

②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费:耗费。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所含思想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两个选段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2分)两者都包含有民本(或“仁政”)思想。(2)(4分)孔子强调为政要施行惠民政策,(1分)认为要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要选择百姓们能干得了的劳役让他们去干,这样百姓就不会有怨恨了。(1分)孟子强调为政要与民同乐,(1分)认为统治者应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样才能称王天下。(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题中文段的意思,即先将文段翻译出来。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此题的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分析两个选段所含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题时不能含混。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①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让自己无耗费吗?选择可以让百姓们劳作的事情让他们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②为老百姓的快乐而快乐,老百姓也为他的快乐而快乐;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老百姓也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百姓的愁苦为担忧,然而这样的人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②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

【注】①谅:诚实。②便辟:阿谀奉承。③挟:倚仗。

15.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分)

16.请分别简述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4分)

15.(1)交友要重品德。(2分);

16.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1分)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1分)孟子认为交朋友要平等,不能倚仗自身的优越条件。(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注意把两个语段准确地翻译出来,然后根据译文,概括其中的要点,第二个语段中,有一个“友其德也”提示,而第一个语段,则要注意“直”、“谅”、“多闻”等三个要素。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较易回答,只要能把短文准确翻译出来即可,第一则材料谈及的是“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并分开论述;第二则却是谈及“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倚仗的思想”。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①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②孟子说:“与朋友相交,不倚仗自己的年纪大,不倚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倚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倚仗的思想。”

15.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②孟子曰:“不挟③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

【注】①谅:诚实。②便辟:阿谀奉承。③挟:倚仗。

(1)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分)

(2)请分别简述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4分)

(1)交友要重品德。(2分)

(2)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1分)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

谈的朋友则有害。(1分)孟子认为交朋友要平等,不能倚仗自身的优越条件。(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能够读懂原文,理解文意,并能分析作者的观点。两则短文都是谈交友的原则问题,即要注重品行。交友要平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翻译】

①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②孟子说:“与朋友相交,不倚仗自己的年纪大,不倚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倚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倚仗的思想。”

1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于答题纸H处)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6)

【注】①诚:真是。②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③冠:男子成人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成人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④女:同“汝”。⑤淫:乱;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定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1)C

(2)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个人的志向和操守,即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是要有坚持这种志向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

【解析】

试题分析:(1)“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错。原文是说:丈夫(古代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要对他有所教导。(2)这道题主要是理解文章意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23-24题。(5分)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7.16)

②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4.5)

【注】①终食:一顿饭的功夫。  ②造次:仓促匆忙。

23.第②则材料中所说“其道”即指第①则材料中的“  ”字和第②则材料中的“  ”字(2分)

24.根据两则材料,简单说明儒家对君子生活方面的要求。(3分)

2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义  仁   解析:“道”即儒家的思想。第一空,应与“不义”关联,即“义”;第二空,应与“去仁”、“违仁”关联,即“仁”。

【思路点拨】先明确题干中需解释词语夫人含义;第二,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确定与词语含义关联的语句;第三,概括形成答案。

24.【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君子生活上要安贫乐道;君子追求富贵,应该遵循仁义的标准;君子要严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背离仁义,哪怕是一顿饭的功夫,哪怕是在仓促之间,哪怕是在颠沛之中。(每点1分) 

解析:“儒家对君子生活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等句,由此可以看出君子的生活态度:安贫乐道,要严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讲究仁义等;最后,整理答案。

【思路点拨】先审清题干“简单说明儒家对君子生活方面的要求”,第二,明确与之关联的语句;第三,概括形成答案。

15.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3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1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2分)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