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

译: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                  

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答:                  

【小题1】(1)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2)(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小题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解析:

文化经典阅读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①成;十二月,舆梁②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解】①徒杠:可供人行走的小桥。②舆梁,能够行车马的桥。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在孟子看来,这只是小恩小惠,不知道为政之道,不值得过分称赞。

B.孟子认为,为政者要用手中的权力把桥修好,使百姓没有过河的烦恼,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否则就属于治标不治本。

C.如果十一月份修好走人的桥,十二月份修好行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因此为政者要有前瞻性,事先考虑好问题的解决方法。

D.孟子认为子产那样治理国家,虽然仁惠,却不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也会应接不暇、顾此失彼,不值得提倡。

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孟子“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的理解。

【小题1】选C项。“因此为政者要有前瞻性,事先考虑好问题的解决方法”理解有误,属强加因果。

【小题1】参考答案:孟子认为,治理政事的人,一个个地帮别人渡河,让每个人都喜欢他,时间远远不够用;治理国家,施小恩小惠,却不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也会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因此当以大局为重,应注重行大德,施仁政。


解析:

【小题1】略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

  【注解】①暴:损害,糟蹋。②非: 诋毁。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太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

B.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

C.“安宅”与“正路”是人们不断修行的结果。只要不断修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D.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乃是自放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2)文中的“自暴自弃“与人们今天使用的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之处?孟子以为怎样才能避免自暴自弃?

(1)C

(2)文中的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说诋毁礼教的行为。现在的自暴自弃指的是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孟子认为,仁、义都为人性天生所具有。按照这些准则行事才能避免自暴自弃。


解析:

“安宅”与“正路”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译文】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

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4.7)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0)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⑴结合上述材料,在孔子看来,要识一个人,至少要看他哪些方面?

⑵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对孔子识人的观点的理解。

⑴观其过,从而知道他属于哪一类人;察其友,君子会“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小人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察其所喻所崇尚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分,写出三个以上就得2分)

⑵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对孔子识人的观点的理解。(2分)

可从下列四个方面中选一个方面来谈:①观其过;②察其友;③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④察其所喻所崇尚的。  (只点到其中一方面,没有结合《论语》的理解分析,不得分)


解析:

关键是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如对“于”“附”“益”“损”“谅”“便辟”“善柔”“便佞”“视”“喻”。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方法有“赋”、“比”、“兴”。 B: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C:《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它们与《资治通鉴》一样,都是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的组成部分。 D:《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字牧之,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李贺一起并称“小李杜”。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2分)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1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②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我们做人做事能够经常反省并且不愁苦不惧怕,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B.司马牛之所以对不忧不惧即可为君子的说法不理解,是因为他不知道君子的不忧不惧是出于问心无愧。

C.司马牛既愁自己不能成为君子,又愁自己没有兄弟,终日陷于愁苦忧虑之中。

D.子夏所说的兄弟就是司马牛所说的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说法只是他劝解司马牛的话。

(2)从摘选的①②两则的内容看,君子一定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答:

(1)B

(2)是个“无忧无惧”且践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因为他“内省不疚(问心无愧)”,且敬业不爽,待人谦恭有礼。


解析:

(1)A项省略了不该省略的“不疚”;C项说司马牛终日陷于愁苦忧虑之中,于文无据,且“忧”在文段中皆无“虑”之义;D项“子夏所说的兄弟就是司马牛所说的兄弟”的判断有误,子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2)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剽窃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3分) B

(2)(3分)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了来规范。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解析: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⑴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⑵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

(1)C(“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仅达到治国的第一步——“富民”)(3分)

(2)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答一点2分,答两点3分)。   


解析:

(1)(“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仅达到治国的第一步——“富民”)(3分)

(2)无

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在先秦诸子散文里,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B: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幻想国家退回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他的思想,是完全消极的。 C: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他提倡仁政和王道,并在各诸侯国中间积极游说。 D:儒家和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又有互补性,共同影响了我们民族思想的发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