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韩非子·喻老》)

23.除“大音希声”之外,请再从语段中找出两个四字成语: (2分)

24.这个语段带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23.【答案】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大器晚成(任写两个即可)

24.【参考答案】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学会韬光养晦,注重积淀,做好充分的准备(2分);凡是不要因小失大,让小事妨碍了自己的大善举(1分)。【参考译文】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是什么说道呢?”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您别管了吧,我已经知道了。”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任用了六个处士,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又起兵征讨齐国,在徐州打败了它,在河雍战胜晋国,在宋国联合了诸侯,于是称霸天下。庄王不去做小事而妨害大善举,所以有好的名声;不较早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所以有大的功劳。所以说:“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最大最美的声音是无声之音。”

1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在孔子看来,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行仁与环境的关系?请结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环境对人的德行修养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择“仁”而处,收到仁德者的熏陶,从而养成自己的仁德。无论是长期生活在穷困环境中还是长久地生活在安乐环境中,都要安心地实行仁德,不能矢其本心。

【解析】

试题分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翻译: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②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15.阅读下面《论语》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病:忧虑,犯难,指心力有所不足。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4分)

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便是老师,也不谦让。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从文段中找出孔子关于“仁”的观点,然后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出来。再根据孔子的观点,联系现实,从做人的角度,从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弈不为拙射变其毂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毂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9.请简要说说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弈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什么?(2分)

20.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3分)

19.意在说明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2分)

20.“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1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1分)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古文经典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可先对文段进行疏通句意,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文段是阐述教育方法的内容,故孟子运用“大匠”“弈”不改变技术标准的比喻,自然是指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孔子的“可以”“不可以”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正是中道而立的思想体现。孟子的“不为……改……”“引而不发”体现了教育要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故也体现了中道的思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告子下》)

[注]与国:盟国

17.请概括出当时的“良臣”常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哪些才能?(2分)

18.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17.军事、外交、财政(或财经、经济)(答出两个即给满分)

18.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1分)。孟子认为,如果君王不以正道和仁德为追求,臣子只一心帮助君王搜刮民脂,开疆辟土,这无异于残害百姓。这样的君臣,即使把天下都给他们也是坐不长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作答。第一问,可抓住关键词“辟土地”“充府库”“君约与国,战必克”,从军事、外交、财政的角度概括即可。第二问,从孟子的观点“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可看出其仁政和王道思想。分析时,可结合着对“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大意的理解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孽孳①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①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9.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丑认为真理是很高很美的,但不能远离现实,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否则人们就难以每日勤勉地追求真理。

B.孟子认为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的高远而降低标准。孟子还举了两个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C.孟子认为善于引导的人要以身作则地激发别人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有消化和理解的余地。

D.孟子认为君子只要站在路的中间,为别人作出榜样就可以了。有能力的人自然就会跟着去做,没有能力的人谁也没办法。

20.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道而立”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D

20.“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在此,孟子很巧妙地把教育的问题与儒家的最高标准联系起来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也一样,老师不能过多地为学生包办代替,但又不能启发不到位,应做到“中庸”。

【解析】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审读,按照《孟子》选段内容并结合自己积累的有关《孟子》的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选项中,D项,“站在路的中间”理解有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对此题的回答,需要认真读懂选文意思,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答案,注意联系“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句话的含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各题。(5分)

①“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薄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4.有不少熟语源自《礼记》,请写出一个出自第①则的熟语: 。(2分)

25.“为人子,止于孝”,《礼记·大学》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根本,请结合第②则谈谈行孝道要注重什么。(3分)

24.放诸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皆准”亦可,2分)。

25.孔子认为行孝道最难在于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说明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体现。子女孝顺父母,不只是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情。(3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比较简单,由“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可推断出熟语应为“放诸四海而皆准”,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孔子在发问背后的潜台词是:一个人若仅仅满足父母的衣食之虑,而没有一个好的态度,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孝。所以人类不能和一般的动物相比。我们对于父母孝顺的内容中还应该包括给父母精神方面的满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曰》)

②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费:耗费。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所含思想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两个选段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2分)两者都包含有民本(或“仁政”)思想。(2)(4分)孔子强调为政要施行惠民政策,(1分)认为要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要选择百姓们能干得了的劳役让他们去干,这样百姓就不会有怨恨了。(1分)孟子强调为政要与民同乐,(1分)认为统治者应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样才能称王天下。(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题中文段的意思,即先将文段翻译出来。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此题的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分析两个选段所含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题时不能含混。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①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让自己无耗费吗?选择可以让百姓们劳作的事情让他们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②为老百姓的快乐而快乐,老百姓也为他的快乐而快乐;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老百姓也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百姓的愁苦为担忧,然而这样的人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②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

【注】①谅:诚实。②便辟:阿谀奉承。③挟:倚仗。

15.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分)

16.请分别简述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4分)

15.(1)交友要重品德。(2分);

16.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1分)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1分)孟子认为交朋友要平等,不能倚仗自身的优越条件。(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注意把两个语段准确地翻译出来,然后根据译文,概括其中的要点,第二个语段中,有一个“友其德也”提示,而第一个语段,则要注意“直”、“谅”、“多闻”等三个要素。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较易回答,只要能把短文准确翻译出来即可,第一则材料谈及的是“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并分开论述;第二则却是谈及“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倚仗的思想”。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①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②孟子说:“与朋友相交,不倚仗自己的年纪大,不倚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倚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倚仗的思想。”

15.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②孟子曰:“不挟③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

【注】①谅:诚实。②便辟:阿谀奉承。③挟:倚仗。

(1)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分)

(2)请分别简述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4分)

(1)交友要重品德。(2分)

(2)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1分)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

谈的朋友则有害。(1分)孟子认为交朋友要平等,不能倚仗自身的优越条件。(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能够读懂原文,理解文意,并能分析作者的观点。两则短文都是谈交友的原则问题,即要注重品行。交友要平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翻译】

①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②孟子说:“与朋友相交,不倚仗自己的年纪大,不倚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倚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倚仗的思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