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

(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释刀对曰 庖:厨师。

B.而刀刃若新发于 硎:磨刀石。

C.虽然,每至于 族:(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

D.刀而藏之 善:修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相与枕藉舟中

B.①始臣解牛之时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C.①提刀立,为之四顾 ②学时习之

D.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11.下列对原文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我喜好的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意思是:(庖丁解牛时用刀)分开骨间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思是: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D.“族庖月更刀,折也。”意思是:一般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原因是用刀子去砍断骨头。

9.D

10.B

11.B

【解析】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 即将各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D项的“善”通“缮”,是拭擦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题中,A项的“乎”前者作助词,充当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后者作介词,相当于“于”,在。B项的“之”,都作助词,都放在主谓之间。C项的“而”虽都是连词,但前者表修饰,后者表递进。D项的“焉”,前者作句末语气词,可不译;后者作兼词,相当于“从这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B句中的“批大郤”意思是击入大的空隙,而不是分开骨间的缝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邹与鲁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 (《孟子·离娄》)

(1)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官员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趁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尔反尔,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曾子认为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反过怎样对待你(1分)孟子意在说明: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一定会把君王当心腹,以死相报。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对等的,恩义相合的。所以,贤君应推行仁政,才能得天下,王天下。(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没有“趁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员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后为精炼为出尔反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府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16.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武成》:《尚书》篇名,所叙大概是周武王伐纣时的事。

(1)应该如何对待学习内容,孔子和孟子有何相同的主张?请简要概括。(2分)

(2)如何行动让学习有所收获,孔子和孟子有何不同的主张?请简要分析。(4分)

(1)要有所选择。(意思对即可。)

(2)【要点】①孔子认为要广泛学习,勤于识记,获得多方面的知识。②孟子认为要勇于质疑,获得独立见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第一问只要理解文意就行,孔子认为学习要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孟子说完全信书不如没有书。所以两人都是说学习要有所选择。第二问,也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孔子强调多学、多方面的内容。孟子认为学习是要学会质疑,要有独立见解。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②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商纣这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甚至)把捣米用的长木槌都漂流起来了呢?”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韩非子·喻老》)

23.除“大音希声”之外,请再从语段中找出两个四字成语: (2分)

24.这个语段带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23.【答案】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大器晚成(任写两个即可)

24.【参考答案】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学会韬光养晦,注重积淀,做好充分的准备(2分);凡是不要因小失大,让小事妨碍了自己的大善举(1分)。【参考译文】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是什么说道呢?”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您别管了吧,我已经知道了。”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任用了六个处士,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又起兵征讨齐国,在徐州打败了它,在河雍战胜晋国,在宋国联合了诸侯,于是称霸天下。庄王不去做小事而妨害大善举,所以有好的名声;不较早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所以有大的功劳。所以说:“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最大最美的声音是无声之音。”

1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在孔子看来,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行仁与环境的关系?请结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环境对人的德行修养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择“仁”而处,收到仁德者的熏陶,从而养成自己的仁德。无论是长期生活在穷困环境中还是长久地生活在安乐环境中,都要安心地实行仁德,不能矢其本心。

【解析】

试题分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翻译: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②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15.阅读下面《论语》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病:忧虑,犯难,指心力有所不足。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4分)

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便是老师,也不谦让。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从文段中找出孔子关于“仁”的观点,然后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出来。再根据孔子的观点,联系现实,从做人的角度,从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弈不为拙射变其毂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毂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9.请简要说说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弈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什么?(2分)

20.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3分)

19.意在说明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2分)

20.“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1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1分)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古文经典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可先对文段进行疏通句意,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文段是阐述教育方法的内容,故孟子运用“大匠”“弈”不改变技术标准的比喻,自然是指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孔子的“可以”“不可以”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正是中道而立的思想体现。孟子的“不为……改……”“引而不发”体现了教育要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故也体现了中道的思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告子下》)

[注]与国:盟国

17.请概括出当时的“良臣”常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哪些才能?(2分)

18.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17.军事、外交、财政(或财经、经济)(答出两个即给满分)

18.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1分)。孟子认为,如果君王不以正道和仁德为追求,臣子只一心帮助君王搜刮民脂,开疆辟土,这无异于残害百姓。这样的君臣,即使把天下都给他们也是坐不长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作答。第一问,可抓住关键词“辟土地”“充府库”“君约与国,战必克”,从军事、外交、财政的角度概括即可。第二问,从孟子的观点“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可看出其仁政和王道思想。分析时,可结合着对“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大意的理解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孽孳①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①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9.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丑认为真理是很高很美的,但不能远离现实,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否则人们就难以每日勤勉地追求真理。

B.孟子认为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的高远而降低标准。孟子还举了两个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C.孟子认为善于引导的人要以身作则地激发别人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有消化和理解的余地。

D.孟子认为君子只要站在路的中间,为别人作出榜样就可以了。有能力的人自然就会跟着去做,没有能力的人谁也没办法。

20.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道而立”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D

20.“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在此,孟子很巧妙地把教育的问题与儒家的最高标准联系起来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也一样,老师不能过多地为学生包办代替,但又不能启发不到位,应做到“中庸”。

【解析】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审读,按照《孟子》选段内容并结合自己积累的有关《孟子》的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选项中,D项,“站在路的中间”理解有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对此题的回答,需要认真读懂选文意思,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答案,注意联系“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句话的含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各题。(5分)

①“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薄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4.有不少熟语源自《礼记》,请写出一个出自第①则的熟语: 。(2分)

25.“为人子,止于孝”,《礼记·大学》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根本,请结合第②则谈谈行孝道要注重什么。(3分)

24.放诸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皆准”亦可,2分)。

25.孔子认为行孝道最难在于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说明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体现。子女孝顺父母,不只是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情。(3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比较简单,由“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可推断出熟语应为“放诸四海而皆准”,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孔子在发问背后的潜台词是:一个人若仅仅满足父母的衣食之虑,而没有一个好的态度,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孝。所以人类不能和一般的动物相比。我们对于父母孝顺的内容中还应该包括给父母精神方面的满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