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都是隐士,不支持孔子的政治主张。 B:子夏、子路、陈亢、伯鱼、子贡、樊迟、伯牛、颜渊、曾参、曾皙等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曾参和曾皙是父子关系。 C: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由这些论述来看,孔子所谓的“好学”,指人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和我们今天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D:“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课文名句默写(任选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2)子曰:“ ,小人喻于利。”

(3)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 。

(6)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8)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有杀身以成仁(2)君子喻于义(3)逝者如斯夫(4)友直,友谅,友多闻(5)人之将死,其言也善。(6)君子学以致其道。(7)敏于事而慎于言 (8)博学而笃志(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任选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解析:

下面是对《论语》《左传》《国语》《战国策》四部历史著作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B:《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C:《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国语》则是一部侧重于记言的语录体史书。 D:《战国策》是一部经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时代的国别史。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①尚:同“上”。 ② 颂:同“诵”。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向上追论古代人物。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2)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

答:

(1)C(不是针对读书) (3分)

 (2)这其实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思想。孟子认为,只有和你相类似的人你才知道他的思想,也才会有共同语言。(3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中的优秀人物 ,和这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认为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就又上溯历史,评论古代的人物。吟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著作,(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行吗?所以还要研究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同古人交朋友。”

文化经典阅读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1】D

【小题2】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意思相近既可)(1分)

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2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判断下列说法哪一句不是孔子的言论(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及三段课外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韩非子说:“舆人欲人富贵,棺人欲人死丧。人不贵则舆不用,人不死则棺不买。非有仁贼,利在其中。”(《韩非子·备内》)

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韩非子·备内》)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价值观。

(2)、你赞成谁的价值观?为什么?

(1)孔子的价值观:肯定正当的权利,但主张以义为根本,反对见利忘义。韩非子的价值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2)赞成孔子的价值观。因为孔子强调义利的统一,既不排斥、否定利,又主张应以义为根本,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一种理想的价值观。


解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

译: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                  

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答:                  

【小题1】(1)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2)(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小题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解析:

文化经典阅读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①成;十二月,舆梁②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解】①徒杠:可供人行走的小桥。②舆梁,能够行车马的桥。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在孟子看来,这只是小恩小惠,不知道为政之道,不值得过分称赞。

B.孟子认为,为政者要用手中的权力把桥修好,使百姓没有过河的烦恼,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否则就属于治标不治本。

C.如果十一月份修好走人的桥,十二月份修好行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因此为政者要有前瞻性,事先考虑好问题的解决方法。

D.孟子认为子产那样治理国家,虽然仁惠,却不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也会应接不暇、顾此失彼,不值得提倡。

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孟子“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的理解。

【小题1】选C项。“因此为政者要有前瞻性,事先考虑好问题的解决方法”理解有误,属强加因果。

【小题1】参考答案:孟子认为,治理政事的人,一个个地帮别人渡河,让每个人都喜欢他,时间远远不够用;治理国家,施小恩小惠,却不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也会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因此当以大局为重,应注重行大德,施仁政。


解析:

【小题1】略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

  【注解】①暴:损害,糟蹋。②非: 诋毁。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太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

B.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

C.“安宅”与“正路”是人们不断修行的结果。只要不断修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D.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乃是自放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2)文中的“自暴自弃“与人们今天使用的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之处?孟子以为怎样才能避免自暴自弃?

(1)C

(2)文中的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说诋毁礼教的行为。现在的自暴自弃指的是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孟子认为,仁、义都为人性天生所具有。按照这些准则行事才能避免自暴自弃。


解析:

“安宅”与“正路”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译文】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