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告子曰:“性2,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

19.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3分)

20.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9.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为喻,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1分)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1分);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

20.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9.先筛选“水”的特点,再由“水”的特点对应归纳“人性”的特点行之,可使在山”对应出“人性会因环境而不善”。

20.孟子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的,而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则显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题干的“以水为喻”是答题的重要提示,可以围绕水的特点归纳出“人性”的特点。

答题时,不但要答出结论,而且要根据文本“分析”,即答出结论得出的过程或依据。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上》)

20.这段体现了孟子对仁的什么相关见解。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结合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和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分析文段中孟子认为的人们“今恶死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的原因在哪里,又如何去解决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0.(1)孟子认为,仁是最根本的行为规范。(1分)无论是在上者,还是在下者都要遵守仁,(1分)否则不仅守不住事业,连自身也难免灭亡。(1分)

21.原因在于人的私欲(物质欲望)(1分),人们知道不仁的致命后果,却仍乐于干不仁的勾当,是人没有办法克制自己的欲望,被外物所__。(1分)解决之道就在于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段论述的中心就是“仁”,并指出“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从上到下都要遵守仁,孟子是从反面进行论述的,强调“不仁”的后果,给人以警醒。解答本题要通读选文,了解大意。

2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难度稍大,既要能够理解选文的内容,又要熟知孔子关于礼的观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要点,理清文意层次。

解答此题,要能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理解的同与异。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10•17》)

(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7•27》)

19.选段(一)(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答:

20.选段(一)中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与“泛爱众”是否矛盾?综合选段(一)(二)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19.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或人道主义或仁德思想或仁爱思想。

20.不矛盾(1分)。孔子心存仁爱广施爱心,(1分)至于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财产对待,说明他重人不重财,未必就是贵人贱马,不是对众生存有偏心。(1分)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大网捕鱼,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敬畏鱼鸟的生命,说明他“泛爱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人本,是仁爱。在这两句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在失火的情况下,孔子询问的是有没有伤到人。孔子打猎,不会用网捕鱼,不会射晚上停留于巢中的鸟。这些都是孔子心存仁爱的表现。

20.本题对“泛爱众”要有准确的理解。“众”是一切生命,不只是人,还包括鱼鸟等。孔子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做财产,重人不重财正是孔子思想的可贵之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选自《论语》,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

译文:

(一)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二)是对孔子行为的描述,表达了孔子的仁爱感情。“纲”指鱼网上的总绳,代指鱼网;一说是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绳子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弋”指用带绳子的箭射取;“宿”指已经归巢歇息的鸟。这句话大意是说,孔子只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孔子射鸟,而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告子曰:“性2,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

19.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3分)

20.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9.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为喻,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1分)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1分);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

20.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9.先筛选“水”的特点,再由“水”的特点对应归纳“人性”的特点行之,可使在山”对应出“人性会因环境而不善”。

20.孟子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的,而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则显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题干的“以水为喻”是答题的重要提示,可以围绕水的特点归纳出“人性”的特点。

答题时,不但要答出结论,而且要根据文本“分析”,即答出结论得出的过程或依据。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⑷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④宜:和顺、亲善。这是一首女子出嫁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

13.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5分)

1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13.重章叠句。本诗由三章组成,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或句子,如第一章“灼灼其华”在第二章换成“有蕡其实”,第三章换成“其叶蓁蓁”,三章的最后一句中只变换了“室家”“家室”“家人”。

14.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章法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中重复的章及章句很容易得出“重章叠句”的形式。分析时,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例如,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桃之夭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等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诗句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这是一首女子出嫁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桃之夭夭”所起兴的诗句,以桃花、桃实、桃叶来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故采用的是比兴手法;三章均以“桃之夭夭”起兴,从而引出下文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起着渲染和铺垫作用,故采用的是起兴手法。答题时,要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⑷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④宜:和顺、亲善

这是一首女子出嫁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

13.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5分)

1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13.重章叠句。本诗由三章组成,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或句子,如第一章“灼灼其华”在第二章换成“有蕡其实”,第三章换成“其叶蓁蓁”,三章的最后一句中只变换了“室家”“家室”“家人”。

14.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了解重章叠句的有关知识,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语句,从赋比兴的角度分析,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日:“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刑,无令溺子之懦。”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日:“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1.韩非是战国时期 家思想集大成者,其代表作的诞生,正如《报任安书》中所云:“韩非囚秦, 。”(3分)

22.子产以火水为喻,告诫游吉什么道理?(3分)

20. 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每处1分)

21. 法 《说难》 《孤愤》(3分)

22.要法律严明,不能一味宽仁,以致百姓轻易触法。(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语气(词),二看结构,有了这两点,就可以得到多数分数了。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这是两个人分别做了不同的事,所以分别在游吉前、郑少年前断开;然后说他们所在的位置,所以在萑泽和将之间断开。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E级。

21.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识记课下注释,并养成积累整理的好习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根据前后文语境,子产临死之前告诫游吉,一定要任用郑,必以严莅人。但是郑没有听从子产的告诫,引来祸端。所以子产以火水为喻,告诫游吉要法律严明,否则百姓就会触犯法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有子曰:“孝弟①也者,其为仁②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

[注]①弟:同“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②为仁:践行仁德。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2分)

(2)对同一主张的阐述,上面两个选段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4分)

(1)都主张要行孝悌。(2分)(意思对即可)

(2)有子侧重于阐述孝悌与仁德的关系,认为行孝悌是践行仁德的根本途径;孟子侧重于强调行孝悌的作用,认为行孝悌有助于社会的安定。(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题采用孔孟对照阅读的形式,着重考查儒家的“孝悌观”。命题方式延续了往年的做法,要求概括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简析两个选段侧重点的不同之处,体现了孔孟思想一脉相承的特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①有子说:“孝和悌,应该是践行仁德的根本之道吧!”

②孟子说:“只要人人爱父母、敬长辈,天下就会太平。”

2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子路》)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 尽心上》)

【注】莒父:鲁国城邑名。

(1)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孔子和孟子各从什么角度对“速”阐发不同的道理。(3分)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欲速则不达”和“其进锐者,其退速”对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何启发。(3分)

(1)(2分)“速”即“快”,孔子从为政的角度,告诫子夏如果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从为人和学习的角度,告诉人们,进得太快的人,退得也快。

(2)(4分)“欲速,则不达”告诉我们追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其进锐者,其退速”告诉我们进得太快的人,退得也快。这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启发:学习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这两段选文的大意是:(1)(《论语》)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贪求)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倒达不到目的;只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2)(《孟子》):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了。对于应该厚待的人却给予薄待,那就没有谁不可以薄待了。前进太快的人,后退也会快。”在《论语》中,子夏问的是施政的问题;在《孟子》中,孟子是从学习和为人的角度谈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最好先分析“欲速则不达”和“其进锐者,其退速”的意思,再结合自己实际,谈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①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②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孟子·滕文公上·一》/5.1)

【注释】①成覸:齐国勇士。②公明仪:曾参弟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一章的内容中,滕文公与孟子见面两次,有两次次交谈:第一次是滕文公要去楚国的路上,第二次是回来的时候。

B.孟子认为,像滕国这样五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可以推广善心,实行仁政,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国家。

C.孟子自知说理已很难说服滕文公,于是改而举了三个例子来力劝滕文公。

D.引用《尚书》的话,孟子是要告诫滕文公,要下猛药,用猛力,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2)孟子再见滕文公时说“道一而已矣”,意思是道理就这一个而已。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道”所指的具体内容。(3分)

(1)C。

(2)孟子所说的“道”,包含了“道性善”与“称尧舜”两个方面。首先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仁义是人天生的禀赋,即“不忍人之心”。同时推广善心就能行“不忍人之政”,即实行仁政,以尧舜的“王道”治国。这样就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C项,举例论证是孟子常用的论证方法,也是一种说理方法,并非说理难以劝服人。故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可先根据对文段句意的疏通,然后从中找到孟子的观点,根据对这一观点的意思的疏通与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可从“性善”“尧舜”两个角度来概括。“性善”即人性本善,应实行仁政治国;“尧舜”在此是指孟子建议应采用尧舜的王道治国。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会见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句句都要提到尧、舜。

太子从楚国返回,又来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道理就这么一个罢了。成覸对齐景公说:‘他,是个大丈夫;我,也是个大丈夫,我怕他什么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有作为的人也能像他这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说这话的)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五十里见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上说:‘如果药力不能使病人头晕目眩,那病是治不好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