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①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于沟渎④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十七》)
(二)子夏曰:“大德不逾闲⑤,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篇十一》)
①齐桓公与公子纠是兄弟,桓公夺得君位,杀了公子纠,管仲是公子纠的家臣,没有自杀殉主,而此后辅佐桓公。②我们都将像野蛮不开化的夷狄一样。③谅,像普通百姓一样遵守信用。④为小节而自杀在山沟里⑤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闲:木栏,这里指界限、范围。
(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就此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作为君子,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锱铢必较。(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或大节不错,小节有些许出入亦可。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均可,2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赞成: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锱铢必较,才能从宏观中,取得较易成功的抉择。若只是在小节之处谨小慎微,往往弄得精力耗损并无多大收获,不但错失许多宝贵机会,也错过了个人在进德修业上真正能提高的关键。而站在大原则下看问题,往往问题就较为单纯,也能够因此找到关键处迎刃而解,就算有些微的瑕疵,也能很快识破并且时时修补上来。(4分,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的道德修养固然能从大是大非上体现出来,但更多的往往是通过小事小非,甚至是一些生活细节体现出来的。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对老人残疾人不礼让、错了也不道歉、见人不问好、没有礼貌、在严肃场合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卫生等等,这些都是小节,可是如果一个人在类似的小节上都做得很差,别人怎么可能把他看成是一个君子呢?
辩证地看:在原则性问题上应该立场鲜明,但是在小节上面则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许多大德都必须在非常时期才能表现出来,比如个人选择怎样的信仰问题,这显然应该归纳到大德的范畴,但是对于这样的大德,我觉得倒是应该自己做主选择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往往能表现的均为小德,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机械地去区分什么是大德,什么是小德,而应该区分哪些是可以自由发挥的,那些是不可以自由发挥的。而对于不能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应该属于小德,但我觉得这些小德倒是不应该忽视的。
解析:立足整段文字,抓住主要信息,筛选观点,进行论述,言之有理。
【思路点拨】①要会读材料,也就是考生要能够准确把握提供的材料的实质,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为点评做准备。②要注意点评语句简明扼要,点评内容是非分明,一语中的,立场鲜明。③要注意点评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从材料的实际出发,以理服人,不可凭空漫说。④注意点评语言的生动形象,尽可能给人耳目一新、新颖别致而又不失文采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告子曰:“性2,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
19.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3分)
20.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9.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为喻,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1分)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1分);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
20.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9.先筛选“水”的特点,再由“水”的特点对应归纳“人性”的特点行之,可使在山”对应出“人性会因环境而不善”。
20.孟子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的,而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则显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题干的“以水为喻”是答题的重要提示,可以围绕水的特点归纳出“人性”的特点。
答题时,不但要答出结论,而且要根据文本“分析”,即答出结论得出的过程或依据。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上》)
20.这段体现了孟子对仁的什么相关见解。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结合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和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分析文段中孟子认为的人们“今恶死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的原因在哪里,又如何去解决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0.(1)孟子认为,仁是最根本的行为规范。(1分)无论是在上者,还是在下者都要遵守仁,(1分)否则不仅守不住事业,连自身也难免灭亡。(1分)
21.原因在于人的私欲(物质欲望)(1分),人们知道不仁的致命后果,却仍乐于干不仁的勾当,是人没有办法克制自己的欲望,被外物所__。(1分)解决之道就在于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段论述的中心就是“仁”,并指出“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从上到下都要遵守仁,孟子是从反面进行论述的,强调“不仁”的后果,给人以警醒。解答本题要通读选文,了解大意。
2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难度稍大,既要能够理解选文的内容,又要熟知孔子关于礼的观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要点,理清文意层次。
解答此题,要能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理解的同与异。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10•17》)
(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7•27》)
19.选段(一)(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答:
20.选段(一)中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与“泛爱众”是否矛盾?综合选段(一)(二)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19.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或人道主义或仁德思想或仁爱思想。
20.不矛盾(1分)。孔子心存仁爱广施爱心,(1分)至于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财产对待,说明他重人不重财,未必就是贵人贱马,不是对众生存有偏心。(1分)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大网捕鱼,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敬畏鱼鸟的生命,说明他“泛爱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人本,是仁爱。在这两句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在失火的情况下,孔子询问的是有没有伤到人。孔子打猎,不会用网捕鱼,不会射晚上停留于巢中的鸟。这些都是孔子心存仁爱的表现。
20.本题对“泛爱众”要有准确的理解。“众”是一切生命,不只是人,还包括鱼鸟等。孔子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做财产,重人不重财正是孔子思想的可贵之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选自《论语》,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
译文:
(一)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二)是对孔子行为的描述,表达了孔子的仁爱感情。“纲”指鱼网上的总绳,代指鱼网;一说是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绳子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弋”指用带绳子的箭射取;“宿”指已经归巢歇息的鸟。这句话大意是说,孔子只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孔子射鸟,而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告子曰:“性2,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
19.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3分)
20.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9.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为喻,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1分)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1分);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
20.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9.先筛选“水”的特点,再由“水”的特点对应归纳“人性”的特点行之,可使在山”对应出“人性会因环境而不善”。
20.孟子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的,而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则显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题干的“以水为喻”是答题的重要提示,可以围绕水的特点归纳出“人性”的特点。
答题时,不但要答出结论,而且要根据文本“分析”,即答出结论得出的过程或依据。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⑷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④宜:和顺、亲善。这是一首女子出嫁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
13.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5分)
1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13.重章叠句。本诗由三章组成,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或句子,如第一章“灼灼其华”在第二章换成“有蕡其实”,第三章换成“其叶蓁蓁”,三章的最后一句中只变换了“室家”“家室”“家人”。
14.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章法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中重复的章及章句很容易得出“重章叠句”的形式。分析时,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例如,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桃之夭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等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诗句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这是一首女子出嫁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桃之夭夭”所起兴的诗句,以桃花、桃实、桃叶来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故采用的是比兴手法;三章均以“桃之夭夭”起兴,从而引出下文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起着渲染和铺垫作用,故采用的是起兴手法。答题时,要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⑷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④宜:和顺、亲善
这是一首女子出嫁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
13.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5分)
1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13.重章叠句。本诗由三章组成,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或句子,如第一章“灼灼其华”在第二章换成“有蕡其实”,第三章换成“其叶蓁蓁”,三章的最后一句中只变换了“室家”“家室”“家人”。
14.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了解重章叠句的有关知识,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语句,从赋比兴的角度分析,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日:“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刑,无令溺子之懦。”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日:“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1.韩非是战国时期 家思想集大成者,其代表作的诞生,正如《报任安书》中所云:“韩非囚秦, 。”(3分)
22.子产以火水为喻,告诫游吉什么道理?(3分)
20. 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每处1分)
21. 法 《说难》 《孤愤》(3分)
22.要法律严明,不能一味宽仁,以致百姓轻易触法。(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语气(词),二看结构,有了这两点,就可以得到多数分数了。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这是两个人分别做了不同的事,所以分别在游吉前、郑少年前断开;然后说他们所在的位置,所以在萑泽和将之间断开。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E级。
21.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识记课下注释,并养成积累整理的好习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根据前后文语境,子产临死之前告诫游吉,一定要任用郑,必以严莅人。但是郑没有听从子产的告诫,引来祸端。所以子产以火水为喻,告诫游吉要法律严明,否则百姓就会触犯法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有子曰:“孝弟①也者,其为仁②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
[注]①弟:同“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②为仁:践行仁德。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2分)
(2)对同一主张的阐述,上面两个选段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4分)
(1)都主张要行孝悌。(2分)(意思对即可)
(2)有子侧重于阐述孝悌与仁德的关系,认为行孝悌是践行仁德的根本途径;孟子侧重于强调行孝悌的作用,认为行孝悌有助于社会的安定。(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题采用孔孟对照阅读的形式,着重考查儒家的“孝悌观”。命题方式延续了往年的做法,要求概括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简析两个选段侧重点的不同之处,体现了孔孟思想一脉相承的特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①有子说:“孝和悌,应该是践行仁德的根本之道吧!”
②孟子说:“只要人人爱父母、敬长辈,天下就会太平。”
2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子路》)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 尽心上》)
【注】莒父:鲁国城邑名。
(1)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孔子和孟子各从什么角度对“速”阐发不同的道理。(3分)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欲速则不达”和“其进锐者,其退速”对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何启发。(3分)
(1)(2分)“速”即“快”,孔子从为政的角度,告诫子夏如果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从为人和学习的角度,告诉人们,进得太快的人,退得也快。
(2)(4分)“欲速,则不达”告诉我们追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其进锐者,其退速”告诉我们进得太快的人,退得也快。这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启发:学习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这两段选文的大意是:(1)(《论语》)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贪求)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倒达不到目的;只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2)(《孟子》):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了。对于应该厚待的人却给予薄待,那就没有谁不可以薄待了。前进太快的人,后退也会快。”在《论语》中,子夏问的是施政的问题;在《孟子》中,孟子是从学习和为人的角度谈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最好先分析“欲速则不达”和“其进锐者,其退速”的意思,再结合自己实际,谈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