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②,或强或羸,或载或隳③。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④。 ——《老子》

注:①不得已:达不到、得不到。②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 ③载:安稳;隳:危险。④泰:极端。

23.上述材料体现老子 的政治思想。(1分)

24.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老子这一思想的理解。(4分)

23.(1分)  无为(或无为而治)

24.(5分)  

“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

    (解读“无为”的含义,2分)

老子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联系现实给2分)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用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政令和手段。

2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篇》)

【注】①由:仲由,字子路。求:冉求,字子有。赤:公西赤,字子华。②兼人:指勇气有两个人的大。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本段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哪一个特点?(3分)

▲ ▲

(3)结合上面的语段,联系下面孔子说的这句话,说说孔子何以这样主张。(3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

20(1)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2)因材施教

(3)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按照个人的才智水平而教人,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使他们各有成就。

【参考译文】

    子路问:“是不是听到了就做呢?”孔子说:“还有父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冉有问:“是不是听到就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是不是听到就做,您说‘还有父兄在上面’;冉求问是不是听到就做,您说‘听到就做’。我感到很迷惑,冒昧来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仲由呢,他胆子大,敢做敢为,所以我要约束他。”

孔子说:“才智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才智在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能向他讲高深的学问。”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①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于沟渎④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十七》)

(二)子夏曰:“大德不逾闲⑤,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篇十一》)

①齐桓公与公子纠是兄弟,桓公夺得君位,杀了公子纠,管仲是公子纠的家臣,没有自杀殉主,而此后辅佐桓公。②我们都将像野蛮不开化的夷狄一样。③谅,像普通百姓一样遵守信用。④为小节而自杀在山沟里⑤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闲:木栏,这里指界限、范围。

(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就此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作为君子,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锱铢必较。(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或大节不错,小节有些许出入亦可。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均可,2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赞成: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锱铢必较,才能从宏观中,取得较易成功的抉择。若只是在小节之处谨小慎微,往往弄得精力耗损并无多大收获,不但错失许多宝贵机会,也错过了个人在进德修业上真正能提高的关键。而站在大原则下看问题,往往问题就较为单纯,也能够因此找到关键处迎刃而解,就算有些微的瑕疵,也能很快识破并且时时修补上来。(4分,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的道德修养固然能从大是大非上体现出来,但更多的往往是通过小事小非,甚至是一些生活细节体现出来的。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对老人残疾人不礼让、错了也不道歉、见人不问好、没有礼貌、在严肃场合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卫生等等,这些都是小节,可是如果一个人在类似的小节上都做得很差,别人怎么可能把他看成是一个君子呢?

辩证地看:在原则性问题上应该立场鲜明,但是在小节上面则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许多大德都必须在非常时期才能表现出来,比如个人选择怎样的信仰问题,这显然应该归纳到大德的范畴,但是对于这样的大德,我觉得倒是应该自己做主选择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往往能表现的均为小德,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机械地去区分什么是大德,什么是小德,而应该区分哪些是可以自由发挥的,那些是不可以自由发挥的。而对于不能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应该属于小德,但我觉得这些小德倒是不应该忽视的。

解析:立足整段文字,抓住主要信息,筛选观点,进行论述,言之有理。

【思路点拨】①要会读材料,也就是考生要能够准确把握提供的材料的实质,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为点评做准备。②要注意点评语句简明扼要,点评内容是非分明,一语中的,立场鲜明。③要注意点评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从材料的实际出发,以理服人,不可凭空漫说。④注意点评语言的生动形象,尽可能给人耳目一新、新颖别致而又不失文采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告子曰:“性2,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

19.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3分)

20.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9.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为喻,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1分)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1分);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

20.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9.先筛选“水”的特点,再由“水”的特点对应归纳“人性”的特点行之,可使在山”对应出“人性会因环境而不善”。

20.孟子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的,而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则显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题干的“以水为喻”是答题的重要提示,可以围绕水的特点归纳出“人性”的特点。

答题时,不但要答出结论,而且要根据文本“分析”,即答出结论得出的过程或依据。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上》)

20.这段体现了孟子对仁的什么相关见解。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结合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和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分析文段中孟子认为的人们“今恶死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的原因在哪里,又如何去解决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0.(1)孟子认为,仁是最根本的行为规范。(1分)无论是在上者,还是在下者都要遵守仁,(1分)否则不仅守不住事业,连自身也难免灭亡。(1分)

21.原因在于人的私欲(物质欲望)(1分),人们知道不仁的致命后果,却仍乐于干不仁的勾当,是人没有办法克制自己的欲望,被外物所__。(1分)解决之道就在于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段论述的中心就是“仁”,并指出“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从上到下都要遵守仁,孟子是从反面进行论述的,强调“不仁”的后果,给人以警醒。解答本题要通读选文,了解大意。

2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难度稍大,既要能够理解选文的内容,又要熟知孔子关于礼的观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要点,理清文意层次。

解答此题,要能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理解的同与异。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10•17》)

(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7•27》)

19.选段(一)(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答:

20.选段(一)中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与“泛爱众”是否矛盾?综合选段(一)(二)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19.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或人道主义或仁德思想或仁爱思想。

20.不矛盾(1分)。孔子心存仁爱广施爱心,(1分)至于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财产对待,说明他重人不重财,未必就是贵人贱马,不是对众生存有偏心。(1分)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大网捕鱼,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敬畏鱼鸟的生命,说明他“泛爱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人本,是仁爱。在这两句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在失火的情况下,孔子询问的是有没有伤到人。孔子打猎,不会用网捕鱼,不会射晚上停留于巢中的鸟。这些都是孔子心存仁爱的表现。

20.本题对“泛爱众”要有准确的理解。“众”是一切生命,不只是人,还包括鱼鸟等。孔子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做财产,重人不重财正是孔子思想的可贵之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选自《论语》,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

译文:

(一)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二)是对孔子行为的描述,表达了孔子的仁爱感情。“纲”指鱼网上的总绳,代指鱼网;一说是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绳子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弋”指用带绳子的箭射取;“宿”指已经归巢歇息的鸟。这句话大意是说,孔子只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孔子射鸟,而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告子曰:“性2,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

19.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3分)

20.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9.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为喻,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1分)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1分);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

20.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9.先筛选“水”的特点,再由“水”的特点对应归纳“人性”的特点行之,可使在山”对应出“人性会因环境而不善”。

20.孟子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的,而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则显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题干的“以水为喻”是答题的重要提示,可以围绕水的特点归纳出“人性”的特点。

答题时,不但要答出结论,而且要根据文本“分析”,即答出结论得出的过程或依据。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⑷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④宜:和顺、亲善。这是一首女子出嫁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

13.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5分)

1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13.重章叠句。本诗由三章组成,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或句子,如第一章“灼灼其华”在第二章换成“有蕡其实”,第三章换成“其叶蓁蓁”,三章的最后一句中只变换了“室家”“家室”“家人”。

14.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章法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中重复的章及章句很容易得出“重章叠句”的形式。分析时,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例如,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桃之夭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等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诗句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这是一首女子出嫁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桃之夭夭”所起兴的诗句,以桃花、桃实、桃叶来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故采用的是比兴手法;三章均以“桃之夭夭”起兴,从而引出下文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起着渲染和铺垫作用,故采用的是起兴手法。答题时,要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⑷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④宜:和顺、亲善

这是一首女子出嫁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

13.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5分)

1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13.重章叠句。本诗由三章组成,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或句子,如第一章“灼灼其华”在第二章换成“有蕡其实”,第三章换成“其叶蓁蓁”,三章的最后一句中只变换了“室家”“家室”“家人”。

14.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了解重章叠句的有关知识,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语句,从赋比兴的角度分析,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日:“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刑,无令溺子之懦。”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日:“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1.韩非是战国时期 家思想集大成者,其代表作的诞生,正如《报任安书》中所云:“韩非囚秦, 。”(3分)

22.子产以火水为喻,告诫游吉什么道理?(3分)

20. 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每处1分)

21. 法 《说难》 《孤愤》(3分)

22.要法律严明,不能一味宽仁,以致百姓轻易触法。(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语气(词),二看结构,有了这两点,就可以得到多数分数了。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这是两个人分别做了不同的事,所以分别在游吉前、郑少年前断开;然后说他们所在的位置,所以在萑泽和将之间断开。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E级。

21.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识记课下注释,并养成积累整理的好习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根据前后文语境,子产临死之前告诫游吉,一定要任用郑,必以严莅人。但是郑没有听从子产的告诫,引来祸端。所以子产以火水为喻,告诫游吉要法律严明,否则百姓就会触犯法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