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膝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要点】①“忧”的内容不同:②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③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
(意思对即可)
(2)(3分)【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做注释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辞海》”割圆术”条)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
【答案】涉及到原则的事情要坚持,但有时事物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又要采取变通的方式。
【解析】
试题分析: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题目,首先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容其次再谈认识。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曾皙 孔子 曾皙孔子
【解析】一问一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来。
【解析】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同学们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
【参考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䵍,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䵍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䵍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②,或强或羸,或载或隳③。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④。 ——《老子》
注:①不得已:达不到、得不到。②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 ③载:安稳;隳:危险。④泰:极端。
23.上述材料体现老子 的政治思想。(1分)
24.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老子这一思想的理解。(4分)
23.(1分) 无为(或无为而治)
24.(5分)
“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
(解读“无为”的含义,2分)
老子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联系现实给2分)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用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政令和手段。
2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论语·先进篇》)
【注】①由:仲由,字子路。求:冉求,字子有。赤:公西赤,字子华。②兼人:指勇气有两个人的大。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4处)(4分)
▲ ▲
(2)本段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哪一个特点?(3分)
▲ ▲
(3)结合上面的语段,联系下面孔子说的这句话,说说孔子何以这样主张。(3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
20(1)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2)因材施教
(3)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按照个人的才智水平而教人,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使他们各有成就。
【参考译文】
子路问:“是不是听到了就做呢?”孔子说:“还有父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冉有问:“是不是听到就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是不是听到就做,您说‘还有父兄在上面’;冉求问是不是听到就做,您说‘听到就做’。我感到很迷惑,冒昧来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仲由呢,他胆子大,敢做敢为,所以我要约束他。”
孔子说:“才智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才智在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能向他讲高深的学问。”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①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于沟渎④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十七》)
(二)子夏曰:“大德不逾闲⑤,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篇十一》)
①齐桓公与公子纠是兄弟,桓公夺得君位,杀了公子纠,管仲是公子纠的家臣,没有自杀殉主,而此后辅佐桓公。②我们都将像野蛮不开化的夷狄一样。③谅,像普通百姓一样遵守信用。④为小节而自杀在山沟里⑤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闲:木栏,这里指界限、范围。
(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就此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作为君子,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锱铢必较。(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或大节不错,小节有些许出入亦可。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均可,2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赞成: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锱铢必较,才能从宏观中,取得较易成功的抉择。若只是在小节之处谨小慎微,往往弄得精力耗损并无多大收获,不但错失许多宝贵机会,也错过了个人在进德修业上真正能提高的关键。而站在大原则下看问题,往往问题就较为单纯,也能够因此找到关键处迎刃而解,就算有些微的瑕疵,也能很快识破并且时时修补上来。(4分,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的道德修养固然能从大是大非上体现出来,但更多的往往是通过小事小非,甚至是一些生活细节体现出来的。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对老人残疾人不礼让、错了也不道歉、见人不问好、没有礼貌、在严肃场合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卫生等等,这些都是小节,可是如果一个人在类似的小节上都做得很差,别人怎么可能把他看成是一个君子呢?
辩证地看:在原则性问题上应该立场鲜明,但是在小节上面则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许多大德都必须在非常时期才能表现出来,比如个人选择怎样的信仰问题,这显然应该归纳到大德的范畴,但是对于这样的大德,我觉得倒是应该自己做主选择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往往能表现的均为小德,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机械地去区分什么是大德,什么是小德,而应该区分哪些是可以自由发挥的,那些是不可以自由发挥的。而对于不能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应该属于小德,但我觉得这些小德倒是不应该忽视的。
解析:立足整段文字,抓住主要信息,筛选观点,进行论述,言之有理。
【思路点拨】①要会读材料,也就是考生要能够准确把握提供的材料的实质,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为点评做准备。②要注意点评语句简明扼要,点评内容是非分明,一语中的,立场鲜明。③要注意点评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从材料的实际出发,以理服人,不可凭空漫说。④注意点评语言的生动形象,尽可能给人耳目一新、新颖别致而又不失文采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告子曰:“性2,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
19.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3分)
20.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9.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为喻,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1分)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1分);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
20.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9.先筛选“水”的特点,再由“水”的特点对应归纳“人性”的特点行之,可使在山”对应出“人性会因环境而不善”。
20.孟子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的,而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则显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题干的“以水为喻”是答题的重要提示,可以围绕水的特点归纳出“人性”的特点。
答题时,不但要答出结论,而且要根据文本“分析”,即答出结论得出的过程或依据。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上》)
20.这段体现了孟子对仁的什么相关见解。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结合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和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分析文段中孟子认为的人们“今恶死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的原因在哪里,又如何去解决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0.(1)孟子认为,仁是最根本的行为规范。(1分)无论是在上者,还是在下者都要遵守仁,(1分)否则不仅守不住事业,连自身也难免灭亡。(1分)
21.原因在于人的私欲(物质欲望)(1分),人们知道不仁的致命后果,却仍乐于干不仁的勾当,是人没有办法克制自己的欲望,被外物所__。(1分)解决之道就在于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段论述的中心就是“仁”,并指出“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从上到下都要遵守仁,孟子是从反面进行论述的,强调“不仁”的后果,给人以警醒。解答本题要通读选文,了解大意。
2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难度稍大,既要能够理解选文的内容,又要熟知孔子关于礼的观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要点,理清文意层次。
解答此题,要能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理解的同与异。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10•17》)
(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7•27》)
19.选段(一)(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答:
20.选段(一)中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与“泛爱众”是否矛盾?综合选段(一)(二)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19.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或人道主义或仁德思想或仁爱思想。
20.不矛盾(1分)。孔子心存仁爱广施爱心,(1分)至于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财产对待,说明他重人不重财,未必就是贵人贱马,不是对众生存有偏心。(1分)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大网捕鱼,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敬畏鱼鸟的生命,说明他“泛爱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人本,是仁爱。在这两句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在失火的情况下,孔子询问的是有没有伤到人。孔子打猎,不会用网捕鱼,不会射晚上停留于巢中的鸟。这些都是孔子心存仁爱的表现。
20.本题对“泛爱众”要有准确的理解。“众”是一切生命,不只是人,还包括鱼鸟等。孔子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做财产,重人不重财正是孔子思想的可贵之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选自《论语》,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
译文:
(一)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二)是对孔子行为的描述,表达了孔子的仁爱感情。“纲”指鱼网上的总绳,代指鱼网;一说是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绳子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弋”指用带绳子的箭射取;“宿”指已经归巢歇息的鸟。这句话大意是说,孔子只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孔子射鸟,而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告子曰:“性2,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
19.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3分)
20.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9.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为喻,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1分)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1分);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
20.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9.先筛选“水”的特点,再由“水”的特点对应归纳“人性”的特点行之,可使在山”对应出“人性会因环境而不善”。
20.孟子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的,而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则显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题干的“以水为喻”是答题的重要提示,可以围绕水的特点归纳出“人性”的特点。
答题时,不但要答出结论,而且要根据文本“分析”,即答出结论得出的过程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