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阅读下面《论语》 《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论语•宪问》)
孟子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
注:①犯:当面触犯他
(1)请概括上面选段孔孟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选段孔孟的事君思想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1)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孔孟都主都强调面对君王的过错,臣子应该向君王提意见(2分)
(2)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孔子的事君思想有“忠君”局限。臣子可犯颜直谏。(2分)
孟子事君思想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思想),认为君臣之间应有一定的平等关系,不能单方面地一味地要求臣子绝对地服从君主,若君主有大过可迫君易位。(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把握分析,关键在于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参考译文:子路问怎样对待上级,孔子说:“不要欺骗,可以犯颜直谏。”作君主的犯了很大的过错,作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告诉君主多次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君主从不听劝,这样的话,作臣下的就可以让其它更有贤明的人当君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1)两个选段都谈到了为政的哪一方面的问题?(2分)
(2)两个选段主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1) 都谈到了为政中选用人才的问题。(意思对即可)
(2)孔子侧重于要求统治者选拔自己所知道的贤良人才,并认为真正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孟子侧重于强调选用人才时要采纳国人的意见来慎重考察。(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文经典的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先疏通文意,然后根据对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概括出两个选段共同的观点和不同的侧重点。读后可知,两个选段均谈到了“贤”,故得出选用贤才的问题。第一则由“举尔所知”,第二则可由“国人皆曰‘贤’”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
修 身 墨子
君子战虽有陈①,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②;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③之言,无入之耳;批扞④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⑤,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⑥,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⑦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⑧,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⑨,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⑩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注】①陈:同“阵”,阵法。②外交:与亲戚以外的人交往。③谮慝:恶意的诽谤。④批扞:批驳。⑤孩:念头。⑥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⑦辩:同“辨”,明白。⑧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⑨彼:同“非”。情:同“惰”。 ⑩戴:同“载”。
19.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 本:根本。
B.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暗:不明白。
C.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原:原来。
D.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 简:轻易。
20.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 渔父见而问之
B.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C.其唯圣人乎 吾其还也
D.据财不能以分人者 仆以口语遭此祸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本为先务末次之是墨家“修身”的原则,即如能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事半功倍;修身不可舍本而逐末。
B.墨子以志强言信、慷慨大方、守道不笃、博学多才、明辨是非等为“君子”的标准,强调要修身须发自内心,不可虚假。
C.墨子认为人的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所以不可取巧而立,只有身体力行、言行合一地踏实修为,才能名扬天下。
D.墨子不仅认识到修身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阐述了实践、反省等修身的方法以及修身对于他人所具有的影响作用。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3分)
(2)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3分)
19.C
20.B
21.B
22.(1)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智慧就不会通达;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3分。重点词:达、信、果)(2)所以那些缺乏明察事理的智慧,加上自身又懒惰的人,言行就会背离正道。(3分。重点词:故、察、身、反)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C项解释有误,“原”通“源”,河流的源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题中,B项的“之”都作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的“而”虽都作连词,但前者表转折,相当于“但”;后者表承接;C项的“其”虽都作副词,但前者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后者表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D项的“以”虽都作介词,但前者相当于“拿”;后者相当于“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其中,B项错误在于,“守道不笃”并非君子行为。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达”是通达之意;“信”是讲信用之意;“果”是果敢之意。第(2)句中的“故”作连词,相当于“所以”;“察”即“明察事理”之意;“身”就是自身;“反”就是反面、违背之意。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君子作战虽用阵法,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讲究枝节的繁盛;身边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就不必讲究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不必谈从事多种事业;举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广见博闻。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也就无从施展了。
所以君子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无比一天远大,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于嘴上的,是无比的雅驯。(让上述四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通达;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污浊的水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致力于说而行动迟缓,虽然善辩但没人听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苦而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此名誉扬于天下。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那智力不能做到言说明白,加上自身又懒惰的,那么他的言说必背离正道。善不从本心出发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轻易而成,声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这样)而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还不曾有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5分)
孟子曰:“自暴者, 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18.出自本段话的一个成语是 。
19.请评析本段话的观点。(4分)
18.自暴自弃(1分)
19.孟子主张以仁居心、由义而行,强调内心的修养是外在言行的依据和二者的统一,表明了以仁义为本的人生价值观。这对我们今天以正确的言行来践行价值观从而提高自身修养水平具有启示意义。(符合意思即可。观点“以仁居心、由义而行”2分,评析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经典阅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通读所给语段,找出现在仍在沿用的成语,写出即可。出自本文段的成语是“自暴自弃”,意思是: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经典文段观点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可先概括出孟子的观点,然后结合现实来评论。文段中,居仁:仁是最安适的住宅;由义:义是最正确的道路。居仁由义:思想、言行都符合仁义的原则。孟子教导他的学生不要做自暴自弃的人,孟子解释自暴就是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就是自身行为不符合仁义,自己抛弃自己。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仁、义都为人性,天生所具有,按照这些准则行事才能避免自暴自弃。结合现实来看,孟子的观点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出言破坏礼义,这便叫自己残害自己;自己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这便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把最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住,把最正确的道路舍弃不去走,可悲得很呀!”
20.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A.B两题。(6分)
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②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A.①②③则材料中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2分)
B.请简述孔子和李斯的观点的区别: 。(4分)
A.安贫乐道 (2分)
B.孔子追求仁道,不以吃穿不好为耻辱,以精神的快乐填充物质的匮乏。
李斯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极力追求利禄,持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4分)。(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小问,应先回到三则材料中,找其相同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第一句是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第二句是孔子夸赞颜回,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第三句,表达孔子甘于贫困的简单快乐、决不羡慕或追求世上那些不仁不义的名利、权势和地位。由此可以知道这三句话都是突出安贫乐道的思想。第二小问是“简述孔子和李斯的观点的区别”,应分别理解二人的话。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译文】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侑》)
14.孔子认为怎样做才能达成“克己复礼”?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2分)
15.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4分)
14.对于不符合“礼”的事,要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15.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第一问,可根据孔子与颜渊的对话,找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视、听、言、动的角度作答。第二问,可根据“克己复礼为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来简析得出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途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注: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 ⑥ 重器:指贵重的祭器。 ⑦ 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13.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东面:面向东
B.徯我后,后来其苏 后: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伐:攻打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动词,扩充一倍
14.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 ④王好战,请以战喻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15.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6.
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2分)
译文:
(2)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3分)
译文:
(3)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3分)
译文:
13.B14.D15.A16.(1)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方”1分,“是”1分。(2)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一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吊”1分,“若”1分,语义通顺1分。(3)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那怎么能行呢?(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若”1分,“如之何……也”句式1分,句义通顺1分
【解析】13.(“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14.①④为介词,“凭借”、“用”;②为介词,“按照”;③为连词“来”)
15.(B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16.略
《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一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 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6题。
(一)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5. 结合选段(一),简要概括孟子的“仁政”思想。(3分)
16. 根据选段(二),分析庄子的养生之道。(3分)
14. (4分)
(1)哪里有仁爱的人做了国君却陷害百姓的事呢?
(2)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15. (3分)
“以民为本”,“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主张。首先要保证“民有恒产”,使百姓能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然后兴办教育,让人懂得孝悌之理,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友善。
16. (3分)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5.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不超过15字)(2分)
6.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5字)。而另一方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5个字)。(4分)
4、C
5、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
6、天下越是不太平就越要改革。天下不太平,无法进行改革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韩非子·六反》)
23.第一则材料中体现的观点与孟子的 思想是类似的。(1分)
24.比较两则材料君主对百姓的态度。(4分)
23.民本(1分)
24.①荀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要想让百姓“为己用,为己死”,为了君主的利益,就必须爱护百姓,行利民之政,体现了荀子的民本思想(2分);②而韩非子主张君主对百姓用赤裸裸的威压手段和血淋淋的鞭挞去驱使百姓为我所用,这是典型的法家靠威慑役使百姓的思想(2分)。
参考译文:
君主,是百姓的源泉,源泉清澈水流就清澈,源泉污浊水流就污浊。所以拥有国家的人却不能爱护百姓,不能有利于百姓,反倒要求百姓亲近爱戴自己,是办不到的。百姓不亲近爱戴自己,反倒要求百姓为自己使用,为自己卖命,是办不到的。
君主上级对于民众,有灾难就用他们卖命,安定太平时就使他们竭尽全力。……君主凭着没有仁爱有利的办法求取民众卖命而命令却能贯彻执行。明白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不培养恩爱之心而增强威严之势。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