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关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1)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2)翻译划线部分。

(1)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2)杨朱对他的弟子说:“做了好事,要舍弃认为自己贤明的想法,到哪儿能不受到赞美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这段话是杨朱与旅店主人的一段对话。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首先抓住表示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然后再借助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一处;接着就要借助文言中的整句来断开其他的内容,比如“美者自美”和“恶者自恶”,“吾不知其美也”和“吾不知其恶也”。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句中的“扬子”是专有名词,可以照抄;“谓……曰”,对……说;“行”,做;“贤”,形容词做名词,好事,贤明之事;“去”,舍弃;“自贤”为倒装句,应为“贤自”,认为自己贤明;“心”,想法;“焉往而不羡”倒装句兼被动句,“往焉”,到哪儿,“不羡”,不被赞美。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比如本题中,“扬子”可以保留;“自贤”宾语前置句,“焉往而不羡”是宾语前置句加被动句。确定了这些特殊句式之后,再对重点词语进行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杨朱路过宋国东边的旅店。店老板有两个妾,长得丑的地位高,漂亮的的地位低。杨子问店主缘由,旅店的主人回答说:“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长得丑的自以为丑,我不觉得她丑。”杨朱对他的弟子说:“做了好事,要舍弃认为自己贤明的想法,到哪儿能不受到赞美呢?”

1.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3)本文表现戎夷什么样的精神。

(1)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

(2)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会给国家有名的学士衣服穿呢?

我的主张大概是不能实现了!

如果说戎夷的才能可以平定天下,那还看不出来,但是他这种有利于别人的心意,那时其他人都难以达到的了!

(3)心忧天下,舍己为人(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这段话是戎夷对弟子所说,意思是:你给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给你衣服,你可以活。我是国家有名的学士,为了国家 而舍不得死。你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爱惜。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首先抓住句末语气词“也”,可以断出五处;然后借助对称的句式再断,“子与我衣”与“我与子衣”相对,“我国士也”“子不肖人也”相对。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夫不肖人也”是判断句,翻译时应加上“是”;“恶”,怎么;“与”,给。“道”,主张;“其”,大概;“济”,实现。“定”,平定;“利”使动法,“加”,达到;“则未之识”,宾语前置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比如本题所给的三个小句子中,第一小句中,“夫不肖人也”是判断句;第三小句中,“则未之识”是宾语前置句。确定了这些特殊句式之后,再对重点词语进行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题干问的是“戎夷什么样的精神”,人物的精神主要借助人物的举止和他人的衬托表现出来,考生可以抓住戎夷的表现,比如戎夷说的一段话,然后再借助弟子的表现和最后一段的评价之语进行侧面衬托。由此可以知道人物的精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与现代文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答题方法一致。可以借助题干先明确鉴赏的对象,比如本题是“戎夷的精神”;然后借助题干给出的对象,先到文中找到人物的言行举止,比如戎夷对弟子说的一番话,“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接着就要到文中找到其他人物的言行和作者的评价之语,看这些内容与主要人物形象的关系,本文中的弟子只顾及自己,而没有想到他人和天下之人,这是对戎夷的反衬。借助这些内容即可分析出戎夷的精神特点。

【参考译文】

戎夷(人名)离开齐国去鲁国,(遇到)天气非常寒冷并且在城门关闭后才到。和一个弟子一起住在野外,天更加寒冷了,(他)对弟子说:“你给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给你衣服,你可以活。我是国家有名的学士,为了国家 而舍不得死。你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爱惜。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弟子说:“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会给国家有名的学士衣服穿呢?” 戎夷叹息道:“唉!我的主张大概是不能实现了!”脱下衣服给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他的弟子便保住了性命。如果说戎夷的才能可以平定天下,那还看不出来,但是他这种有利于别人的心意,那时其他人都难以达到的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1)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2)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

(1)孔子告诉我们,做人要合群团结,不要结党营私。1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不矛盾。前者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后一句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是“争”还是“不争”,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包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其中“群而不党”可从“党”字释义入手,据上句及语境,“党”为贬义,结党营私,而句中说“不党”,那意思就是不要结党营私。至于第二小题的分析,应抓住句中“矜”与“仁”的理解:矜,此指庄重;仁,仁义。这里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讲的,不矛盾。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经典文化的分析评价,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关键。要尽可能地读懂文化经典的字面义,即使语段中有些字难以扫除,也应把握语段整体意思,并能抓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结合经典的一些思想进行理解和分析。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对“‘群而不党’的理解”,“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其次,审材料,理解关键信息,“群而不党”中的“群”和“党”, “矜而不争” “当仁”“不让”中的“矜”“让”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人之求之与!”

(2)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9.材料(1)子贡评价他的老师 (原文);材料(2)因为子贡这段话,后人将“师门”称为“门墙”,成语 ,谦称自己愧在师门。

20.子贡擅长辞令,在维护老师形象上不遗余力,请结合材料(2)说说子贡的说话艺术。

19.温、良、恭、俭、让    忝列门墙

20.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运用文中的词语。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经典阅读的题目,注意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尽量用文中的词语作答。如此题中的“温、良、恭、俭、让”。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说话艺术的题目。赏析说话的艺术注意从表达什么观点,如何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主要运用比喻和衬托的艺术。(1分,答到比喻就给1分)子贡清楚地认识到叔孙武叔借抬高自己来诋毁孔子的不良用心,巧妙地以宫墙作比,说自己的学问不高,以此来衬托孔子的学问高。并指出叔孙武叔不得其门,根本不可能了解老师学问的高深、内涵的丰富多彩。结尾以平和的语气讽刺叔孙的平庸。(2分)

【技巧点拨】这类题目首先明确要表达什么观点,然后分析运用什么方式表达。此题主要运用比喻和衬托的艺术。(手法)子贡清楚地认识到叔孙武叔借抬高自己来诋毁孔子的不良用心,巧妙地以宫墙作比,说自己的学问不高,以此来衬托孔子的学问高。并指出叔孙武叔不得其门,根本不可能了解老师学问的高深、内涵的丰富多彩。结尾以平和的语气讽刺叔孙的平庸。(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参考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的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修身》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19.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共同的交友观。

20.这样的交友观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

19.墨子和孔子都主张以道德和学问作为择友标准。(学问和品德两方面,各1分)

20.墨子和孔子的交友主张都告诉我们要亲近有才有德的人,而远离甜言蜜语的小人。这可以帮我们认识到交友的误区,选择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做朋友,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历史上有管鲍之交,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还有割席断义等故事,都告诉了我们择友的重要性。(联系现实谈交友的意义1分,联系史实1分,表述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注意抓住材料中的,主要是德、才两个方面。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是一道文言经典阅读的题目,注意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尽量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0.

试题分析:这是谈自己的感悟或对自己的启示的题目,注意在上题的基础上作答,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论述。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注意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段材料分析,再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墨子之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西汉刘向《说苑•杂言》中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4.上面两则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想到一句古语“_______________”。

25.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5.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好坏并存,加上青少年阅历浅,思想单纯,极易受到身边不良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主动选择有益于自己成长的环境,自觉约束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结合观点,结合现实分析即可)

【解析】

24.两则材料都是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答案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5.本题属于拓展型试题,回答时结合材料观点,结合现实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墨子·修身》)

24.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有

25.墨家提出了哪些修身的内容?你认为修身最重要是什么?

24.功成名遂

25.志强言信;慷慨大方;守道笃厚,博学多才,明辨是非;发自内心,杜绝虚假。

【解析】

24.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考生找出文段中的成语,这是考察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生通读全文,在原文中找出成语即可,成语在文中“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这一句中。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该注意积累文言文中的的成语:例如本题中的“功成名遂”解释为“遂,成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以下给大家补充一些:按图索骥 拼音:àn tú suǒ jì 典故: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出处:《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4.成语:杯弓蛇影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典故: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出处:《晋书·乐广传》记载有人作客饮酒,见酒杯里有条蛇,喝后吓得病了.后来知道这蛇原来是屋角上一张弓照在杯里的影子,他的病就好了.5.成语:杯水车薪 拼音:bēi shuǐ chē xīn 典故: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6.成语:暗渡陈仓 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 典故: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7.成语:八面玲珑 拼音:bā miàn líng lóng 典故: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出处:元·马熙《开窗看雨》诗:“八面玲珑得月多.” 8.成语:拔苗助长 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9.成语:道听途说 拼音:dào tīng tú shuō 典故: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10.成语:负荆请罪 拼音:fù jīng qǐng zuì 典故: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墨家提出了哪些修身的内容?你认为修身最重要是什么?”,答题关键词“修身”“修身最重要”考生首先把握文意,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筛选文段,最后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题中语段短小,文意易于理解,考生在筛选文中的信息时,要紧紧围绕关键词“修身”,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比如题中,考生找到原句“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可以总结出“志强言信”; 找到原句“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可以总结出“慷慨大方”等。考生答题时切忌照抄原文。

24.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1)(1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4分)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恪守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

【解析】

试题分析: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22.上述文字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成语“_______”也源出于此。

22.请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战争观的看法。

【小题1】水深火热 (1分)

22.①孟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②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 (共4分。①能从“反对”与“支持”两方面回答2分,只答出一方面1分;若回答“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1分。②写出“民本”或“仁政”1分。写出“辩证”或“变通”等意思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考查的是成语。对成语本身含义、使用范围、情感色彩在平时积累时应多加重视。成语应用需要结合语境,不能一味强记。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2】

试题分析:该题解题时,应具体结合文意,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紧抓关键词“概括”及“对战争观的看法”,运用平时掌握的常识解题。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24.荀子、墨子二人都很重视言行一致,但又有所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25.你更欣赏谁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由。

24.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

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

25.根据对墨子、荀子观点的理解,只要能结合自己的看法谈就可以。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对文意理解类的题型,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把握。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评价类试题,考生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文本的理解后,确定一种看法和主张谈自己的看法。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