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注释 : 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墨子大。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④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⑤ 五音: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五音。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篇是孟子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法先王”。

B.开篇举两个例子从正面论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重要性。

C.本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道理。

D.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思想的继承。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理解。(3分)

9、(1)B.从反面论证.

(2)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要求健全法制法规的呼声日益强烈。(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

(1)B

(2)不矛盾,二者内涵上是统一的。“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要待人忠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强调的是宽恕待人。这两个方面就是忠恕之道,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如日常生活中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正是源于不能将两方面统一,父母要求儿女怎样怎样,都声称是“为你好”,然而儿女往往对此不以为然,结果演化出种种矛盾。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材料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B项,孔子赞同子贡所言,但认为这是子贡做不到的。故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根据对材料主旨的理解,再联系实际,阐述自己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理解。二者在内涵上是统一的。“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要待人忠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强调的是宽恕待人。这两个方面就是忠恕之道,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如日常生活中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正是源于不能将两方面统一,父母要求儿女怎样怎样,都声称是“为你好”,然而儿女往往对此不以为然,结果演化出种种矛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荀子 修身篇》)

21.用自己的话写出荀子认为“君子役物”的根本原因是

22.评价上文荀子论述的主要观点。

21.志向美好,看重道义。

22.荀子认为确立美好的志向,遵循道义,提高修养,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就能役物而不役于物。这种精神境界的获得,靠得就是主观内省内修。这一观点在现实社实中对汲汲于名利的当代人解脱心灵的困惑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文中的句子“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的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22.

试题分析:先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概括,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申明理由。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参考译文】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天子、诸侯;内心反省注重了,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放弃经商,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其引申意义为: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失利而放弃自己的目标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19.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仁”思想?

20.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的“仁爱”思想表现出哪些重要特点?

1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0.(1)“一以贯之”的忠恕。(2)是由己及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3)是注重“仁爱”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此处学生理解出原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里学生理解孔子的“仁爱”思想的具体表现,可从“忠恕”“ 博施于民、能近取譬”“‘仁爱’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几方面来进行理解总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言文翻译】

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我明白了。”

孔子就出去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5.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行与事之而已矣 示:显示

B.谆谆然之乎 命:命令

C.天子位焉 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之 受:接受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万章认为,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所谓君权神授。

B.事实上,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君权天授”,与其说是“天”的一方面,不如说是 “民”更为贴切。这就是他主张的“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C.孟子认为,天并不说话,只是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某人(君主)罢了。

D.舜躲避尧的儿子到南河以南的地方,是为了使尧的儿子能够继承天下。

7.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此之谓也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5.B

6.A

7.D

【解析】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命:任命 委派。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万章认为,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时代,君主的权利来自于上一代君主。所以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D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所以选D。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19.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途径是什么?

20.从(1)(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

19.圣: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

20.孔子: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本信息筛选的能力,这是一段文言文,考生可以先将文字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再进行解答;也可直接从孔子的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中推出“圣”的具体表现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中得出实践“仁”途径是“能近取譬”。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先对这两段文字中孔孟关于“仁”的信息进行筛选,孔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恻隐之心,仁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然后进行分析:孔子“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 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言文翻译】

(1)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小段,回答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15.给画线句子断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6.有关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得,则其上矣②不得而非其上,也③贤者亦有此乎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7.下列句子中不含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 B.乐以天下 C.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D.贤者亦有此乐乎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有些篇章还保留着语录体的形式。

D.孟子与荀子一样,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都主张性善,都肯定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6.B

17.D

18.D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该题中注意抓住句中的固定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16.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①“非”,抱怨;②不好;③“乐”,名词,快乐;④动词。(非:fēi①<形>不对;不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形意动>认为……不对;非难;责怪。《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②<副>不,不是。《齐桓晋文之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③<副>除非;除了。《屈原列传》:“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赤壁之战》:“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④<动>无;没有。《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如物也。”⑤<助>表疑问语气,同“否”。《汉书·终军传》:“此言与实反者非?”fěi通“诽”,诽谤。《史记·李斯列传》:“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一词多义是由词的本义引伸和假借而形成的。辨别一词多义的方法①复习中要加以归纳和记诵积累。②从理解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词的引伸义和假借义。③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分析理解词义。如③④“乐”,从词性角度入手分析“乐”的词性。

17.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文言句式。A项中,宾语前置,“未有之也”;B项,状语后置,“以天下乐”;C项中,状语后置,“齐宣王于雪宫见孟子”。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该题中考核的都是特殊句式。该题中考核特殊句式,如A项中的宾语前置。

18.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学常识。D项,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识记”是对能力的要求,要求考生能够记住而且不能写错字。“重要作家”及“代表作”,意味着一般的或那些尚有争议的作家作品,不会列入考题。识记重点为教材及其注释中出现的文学常识。“文学体裁”,主要是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常见的文体。除此之外,要对古代有关文体知识如诗、词、曲等有一定的了解。

【参考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人们)得不到(快乐)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与天下的百姓同乐,与天下的百姓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①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②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③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④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⑨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⑩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⑾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举直诸枉 错:通“措”,安置。

B.伊尹,不仁者远矣 举:选拔人才

C.造次必于是 造次:做了错事

D.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选出加横线的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尧舜犹病诸 知我者天乎

B.己欲立立人 色取仁行违

C.不如丘好学也 我非生而知

D.不其道得之 敏求之者也

13. 选出句式特点与“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致的一组是( )

A.富哉言乎 B.选于众

C.德之不修 D.事其大夫之贤者

14.选出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组是( )

A.孔子认为所谓的仁人,就是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想要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B.孔子认为,真正的通达的人,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察觉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地方。

C.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东西,贫贱是人人都想要摆脱的东西,但一定要以不违背仁德的方法去实现。

D.孔子认为,即使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不应该埋怨上天,不应该责怪别人,而是应该向下学习礼乐,向上通达天命。

15.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1.C

12.A

13.B

14.B

15.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不钻研学问,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

【解析】

11.

试题分析:C项,造次,意为“仓促、急遽紧迫”。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造次”前面的句子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后面连接的是“必于是”,解释为“做了错事”显然不当,可以判断选项错误。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以今释古”的例子,如此题“阙”就用现在的意思“过匆忙、仓促”解释,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2.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情况。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平时要记忆经典的例句。A其,都是语气副词“或许”。B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知识道理;D以,介词,“用”/连词,表修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以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是连词;三与固定短语有关。比如本题是要求选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B项中两个“其”前面都是名词,后面跟的是动用的名词,故两个“其”都是语气副词。C项,两个“之”前词的词性不同,前一个“之”前面是名词“丘”,而后一句“之”前面是动词“知”,这两个“之”的用法就不同。平时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13.

试题分析:B和例句一样是介宾结构后置。A是主谓倒装,C是宾语前置句,D是定语后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例如: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本题就是考查学生对介宾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句)的理解判断,例句和B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

14.

试题分析:B项“经常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地方”错,应是“经常想着谦逊地对待他人”。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如此题选项B对应的句子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句中应是“经常想着谦逊地对待他人”,而选项理解为“经常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地方”,选项对下人理解有误。

15.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修——培养,讲——钻研,徙——改变,宾语前置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即“不修德,不讲学”,判断句“是吾忧也”。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徙”,根据后面的语句“不善不能改”,运用位置推断法,可知徙与改同义,应译为“改变”的意思。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即“不修德,不讲学”,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修”“讲”“徙”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18.通过品赏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请你用原文语句回答孟子定义的“大丈夫”应坚守怎样的仁义道德。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

试题分析: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1】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注【1】:“颜色不悦也。”

1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B.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C.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D.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吾何为不豫哉?

18.A

19.

(1)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3) 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解析】

试题分析:

18.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 其中标志词应抓住:“之”“矣”“夫”“也”等。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作为得分点。(1)句得分点为:“固”、“安”、句意;(2)句得分点为:“是”、“藏”、“适”;(3)句得分点为“何为”“豫”。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