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材料一: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材料二: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材料三:“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妊,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韩非子·六反》)

2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董仲舒与孔子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原创】

24.阅读以上材料,对儒法两家观点做简要评述。(3分)

第23题

(3分)   相同之处:两者都重视、追求义。

不同之处:董仲舒的义利观把义与利对立起来,抑制自身的私欲,使个体私利完全服从于社会道德和社会整体利益,可能造成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孔子不完全排斥利,他认为追求正当的利是可以的,但反对见利忘义。

第24题

(2分)   儒家重义轻利,反对见利忘义;法家则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一种利害关系,人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利害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能把义利统一起来,符合人们理想的追求;而法家完全否定义,是功利主义的表现,这种观点将给社会带来危害,不可取。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 (原创)

(一)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中庸之道》

(二)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

(三)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君子之风》

21. 孔子倡导中庸之道,他反对狂狷,请你解释狂狷之义。 。(2分)

22.孔子认为无法做到与中庸之人在一起,那么和狂狷之人在一起,也要各取所长,请结合二三两则材料,分析他是如何践行中庸之道的?(5分)

21. 参考答案:狂: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2分)

22. 参考答案:中庸之道的核心仍是仁。材料二,孔子为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他选取狂放之人的积极进取精神;材料三,孔子反对与患得患失之人在一起侍奉君主,因为他们无所不为坏事,心中没有仁。(5分)

2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内容识记理解掌握,能力层级为A,难度系数 0.8。

 

2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能力层级为C。在理解三则文字的基础上,要会分析孔子理论与他实践之间的联系。难度系数0.66。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材料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的交往观。(2分)

22.“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你怎么看?(4分)

(三)

21、与人为善,友好交往,诚信交往。

22、(1)两者并不相违。(2)“以直报怨”是指用正直回报恩德,这是回答“以德报怨,何如”的问题,体现了儒家诚实平等的交往观。(3)儒家的忠恕之道意味着“人与人交往时要与人为善”且“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两方面,既指“我不愿意强加给别人”,也指“不愿意别人把什么东西强加给我”,也体现了诚信待人的交往观。

(出题意图:此题考点涉及《论语》中重点学习篇章,需要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也考查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21题中做到了回归课本;22题则又希望考生对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课后链接,深度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此题提示学生不要忽视《论语》章节中的相关链接,要懂得化为己用,同时关注考生对《论语》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2-23题。(5分)

(1)《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3)《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原创】22.回忆书本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为什么“民鲜久矣”?(2分)


23.《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22、礼崩乐坏

“中庸”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修身,则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性情和谐不乖戾;用以指导处理事情,则把握宽严适度,做到敲到好处。)

23、“允执其中”即实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健的主张加以实行。

(四)(6分)

【选材意图】纵观近几年浙江论语试题,《中庸》这一课还未涉及。材料基本为课内外兼顾。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充分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度。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F。考查对《论语》思想精髓的领会、分析和评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6分)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选自《韩非子〃解老》)

【改编】21.两段文字中“烹小鲜”与“治大国”之间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2分)

【改编】22.韩非子是如何来理解“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的?(4分)

21.无为、不扰民 (2分)

22.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是清静无为主张的形象化的表述,强调的是遵循自然的规律,(1分)韩非子是强调在法治的前提下各自相安无事,各自遵循自己的规则,不违背法律,统治者不朝令夕改,执法公正,如此达到清静无为。(3分)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知识深度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预估难度

古诗文阅读/理解概括

归纳概括

正确理解/分析

0.90

(出题意图:论语的考查立足平时复习论语选读课本,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的观点的剖析能力,立足学生现实,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原创】2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 (请用四字成语概括)。(1分)

【原创】22.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5分)

2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1分)

22.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患。(评分标准:共5分,答出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

21【命题意图】考查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B。

22【命题意图】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层级F。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究是今年来浙江高考的热点,阅读这样的材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修身》)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解析:材料选取教材《论语》中择友的材料,再增加墨家的材料,两则材料中,墨子和孔子从交友方向和交友误区两方面论交友,两家同而不同】

2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共同的交友观。(2分)

22.这样的交友观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4分)

21.墨子和孔子都主张以道德和学问作为择友标准。(2分)

22.墨子和孔子的交友主张都告诉我们要亲近有才有德的人,而远离甜言蜜语的小人。这可以帮我们认识到交友的误区,选择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做朋友,从而不断完善自身。(4分)(启示2分,从材料的主要观点出发即可;体会2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

材料二: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节用》)

【原创】21.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节用”思想有什么差异?(3分)

【原创】22.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思想差异?请简要说明。(3分)

21、【答案】

墨子的“节用”是“去无用之费”,也就是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孔子认为“节用”要“以礼”,同时提倡“爱人”,使百姓没有过多赋税和过高的生活压力。

22、【答案】

①墨子“节用”思想强调节约,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作用和效果有限。②孔子的“节用”,强调经济上节约财政开支,宽厚民力,使民以时,不掠夺农民,奖励生产等。③墨子的思想是墨家立足于平民百姓的视角分析问题,荀子的思想更多的站在国家和统治阶级的角度分析问题。(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诲人不倦》)

材料二: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21、这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 的哲学思想。(2分)(原创)

【难度系数】0.85

22、请结合现实生活事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看法。(4分)(原创)

21.【答案】中庸(2分)

22.【答案】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过犹不及,强调的是适当、守度、得当。它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以义为原则,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2分)例如生活中我们待人处事,要不卑不亢,以正义,正气为原则,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适度,“朋友数,斯疏矣”。(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孔子哲学思想识记理解的能力。

【能力等级】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能力等级】D

【难度系数】0.7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选自《礼记·大学》)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①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②也。(选自《荀子·修身》)

注 ①知:指理智。②无师:指不以师为师。③舍:除了。

【原创】22.文段1中认为怎样才能达到“知之至”?(2分)

【原创】23.同样是修身、正身,两则材料侧重点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22、修身。(2分)

23、材料一认为修身是根本,这一根本没做好,细枝末节做好了,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材料二强调以礼正身,荀子认为修身就是要学习礼法,老师也要以身作则,这种修身思想明确、朴素、务实,即便在现代社会,也还是值得借鉴的。言之有理即可。(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