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小题。

逢蒙①学射于羿,尽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③而后反。

【注释】①逢蒙: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 ②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③乘矢:四支箭。

19.子濯孺子判断“吾生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孟子认为后羿被学生杀死,不仅学生有罪,后羿作为老师在这件事上也是有责任的。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9.判断依据: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1分)

20.尹公之他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所以子濯孺子知道庚公之斯不会杀他。 可羿却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结果 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后羿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所以交往朋友需要考察、认识人,另一方面,教学生一定要从德与才两个方面着眼进行教育与培养,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不会酿成祸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后悔莫及。(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对于其仆的问题“夫子曰吾生,何谓也?”子濯孺子的答案是“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养成质朴正直品格,处世能察颜观色,谦逊对待别人。

【解析】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虚名。"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释]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9.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

20.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19.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

20.①民本思想。②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损人利己的做法。

【解析】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需从正面和反面。如果是只答出“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这个主要是从正面讲的,还需从反方面答出白圭治水的弊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②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①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解]①子莫:人名。

19.从语段①看,杨朱主张“__________”,墨翟主张“__________”。

20.结合语段②,分析孟子反对与提倡的观点。

19.“为我”、“兼爱”

20.反对:极端偏执;利己而害仁;墨翟兼爱而害义;两家主张各执一端,受到孟子批判。提倡:中庸:孟子赞扬子莫持中间态度,接近于中庸。权变:孟子指出子莫执中而不知变通而执于一点,从而损害了道。

【解析】

试题解析:

19.概括二人的主张,从文中筛选关键词“为我”、“兼爱”。

20.翻译:孟子说:“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张中道而行。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根据译文我们看出孟子反对极端偏执;利己而害仁;墨翟兼爱而害义;两家主张各执一端,受到孟子批判。提倡中庸,孟子赞扬子莫持中间态度,接近于中庸。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诗经·王风·黍离 (东周某士大夫作)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①黍离:《毛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②黍:黍子,果实为小米。离离:繁茂。稷:高粱。③行迈:行走。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⑤穗:穗子。⑥噎:郁结而气逆不能呼吸。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写诗人看到眼前景,行走迟缓,心神不定。“靡靡”和“摇摇”两个叠音词把诗人步履迟缓、心神不定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译为“不了解我的人,问我寻找什么”;“此何人哉” 译为“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C.由《黍离》表达的对故国衰亡的悲情被称为“黍离之悲”,用来表达__之痛,兴亡之感。《离骚》、《书愤》就表达了“黍离之悲”。

D.《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中的“宗周”指西周王朝;“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中的“宗周”指西周都城镐京。

23.《诗经》篇章中的起兴句,有的只是“兴”,有的是“兴中有比”,请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A.①③④只是“兴”,②⑤“兴中有比”。

B.①③④⑤只是“兴”,②“兴中有比”

C.①④只是“兴”,②③⑤“兴中有比”。

D.①②④只是“兴”,③⑤“兴中有比”。

24.填空。

(1)从所选题材角度看,本诗是一首 诗。

(2)在章法结构上,本诗采用了 的形式。

(3)本诗和《氓》一样,都用到了“赋”的表现手法。《氓》中写氓开始追求女主人公,“抱布贸丝。”女主人公登上垝垣,向复关遥望,“不见复关, 。” 婚后氓变心,“二三其德。”

25.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 “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

22.C

23.A

24.(1)怀古诗或说咏史诗(2)重章叠句或重章叠唱(3)氓之蚩蚩  泣涕涟涟  士也罔极

25.表面上是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实际是写京城宗庙宫室故址沧桑之变;写稷生长成熟,也说明作者屡过此地而兴叹,更突出其慨叹之深。从稷苗到稷穗再到稷实,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 作者情感呈递进式发展,一步步深化。

【解析】

22.《书愤》诗中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C.《书愤》表达了“黍离之悲”错误。

23.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24.怀古诗是古代汉族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25.《国风·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此诗三章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全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闵意情怀,蕴含着深沉的忧国思国之情。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题。

运斤成风①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②人垩③慢④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⑤运斤⑥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⑦。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⑧死久矣。’自夫子⑨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选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先秦诸予散文的董要著作,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汇编。《庄子》文章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②郢:楚国的都城。③垩:白色的土。④慢:同“墁”,涂抹。⑤匠石:名叫石的匠人。⑥斤:斧头。⑦失容:改变颜色。⑧质:箭靶,引申为配手,即“郢人”。⑨夫子:那人。指惠子。

4.解释下面加横线的“为”的含义。

①尝试为寡人之______ ②吾无以质也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②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6.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你以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做成一件事,都是内因和外因相配合的结果,你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4.①替;做 ②当作

5.①“郢地有一个泥瓦匠,(在干活的时候),有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②我的确为人砍掉过鼻子上的白泥。尽管这样,我现在不行了,我的那个搭档去世很久了。

6.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7.发展的原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例子:中国的发展源自自身制度的创新,经济的增长,这是内因。同时也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是外因。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①“为”是介词,替;②动词,当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①句中,关键词“垩”译为“白泥”、“ 慢”译为“溅到”、“ 若”译为“像”。②句中关键词“则”译为“的确”、“ 虽然”译为“尽管这样”、“ 质”译为“搭档”。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注意结合文本理解。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注意不要脱离文本,联系语段内容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庄子给亲友送葬,经过惠子的墓。他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泥瓦匠,在干活的时候,有一点像苍绳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于是他让一个叫石的匠人削掉它。木匠挥动斧子,快得像一阵风,很快地砍去,削去鼻尖上的白泥,却没有伤着鼻子,郢人站在哪里,脸色毫无改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后,找来匠人对他说:‘你再给我砍一下试试。’匠人石说:‘我的确为人砍掉过鼻子上的白泥。尽管这样,我现在不行了,我的那个搭档去世很久了,所以不能再试了。’自从我的好友惠子死了以后,我也没有搭档了,没有与我争辩的人了。”

二、完成下列文言文试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峄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选自《战国策·魏策》)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子又附之,是危也 重:更加

B.子之言有乎 说:解释,解说

C.此险也 恃:凭借

D.专之子矣 委:委屈

10.与例句中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吾乃今日闻圣人言也。

A.夫晋,何厌

B.今人有大功而击,不义也

C.沛公骖乘樊哙者也

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阐述了国家强盛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边塞的险固,而应该以德服人的道理。

B.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使议论非常深刻,有一定的说服力。

C.人物性格鲜明:王钟的逢迎谄媚,吴起的慷慨陈词,魏武侯的先盲目后善纳雅言。

D.文章在写法上,多用排比、对偶和夸张等修辞方法,句式对称整齐,读来琅琅上口。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9:D(委派,委托)

10: C(结构助词“的”)

11:D(文章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方法)

附:参考译文

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赞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钟在旁边陪坐,说:“这就是晋国强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主的话,是危国言论;而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

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攻破了。殷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对着黄河,后面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就是政治腐败的缘故。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

武侯说:“好啊。我今天终于听到明哲的政论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

(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来为他送行

(2)特意派遣将领守护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啊。

4.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1)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2)翻译划线部分。

(3)在这则短文中,老子以水的特殊性来类比什么道理。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2)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能作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面的话

(3)柔能胜刚(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可以先抓文言中的整句,比如“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可以断出三处;再借助名词和代词断开其他地方,比如“天下”“水”“之”等。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是以”,因此;“受”,承受;“垢”,屈辱;“是”,这;“社稷”,国家,天下;“若”,好像;“反”,反面的话。“是谓社稷主”和“是谓天下王”是判断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比如本题中,“是谓社稷主”和“是谓天下王”是判断句;然后再抓重点词进行翻译即可。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这则短文中,老子以水的特殊性来类比什么道理”,首先应找出语段中所说之“水”的特性,然后再推广到生活现象。语段中的“水”,“柔弱”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同时又有论述性的句子“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确定这些内容即可明确本段文字所说道理。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的概括能力。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现形式: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比如本题就是隐含在对“水”的描述中。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3.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人没有谁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能作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面的话。

3.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1)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2)翻译划线部分。

(1)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与天下的百姓同乐,与天下的百姓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这段话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之问的答语,意思是“有。(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就要责怪他们的君主了。(人们)得不到(这种享受)就责怪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一同乐,也是不对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首先抓句末语气词,比如“矣”“也”,由此可以断出三处;再抓特殊句式,“……者,……也”,又可以断出两处;最后再利用文言中的整句来断,比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应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天下乐,以天下忧”,意思是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然而”,这样却;“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为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比如本题,有两处句式要注意,一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一是“未之有也”;同时还要注意本句中的重点词,比如“王”是词类活用。确定了这些特殊句式之后,再对重点词语进行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享受吗?”孟子答道:“有。(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就要责怪他们的君主了。(人们)得不到(这种享受)就责怪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一同乐,也是不对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与天下的百姓同乐,与天下的百姓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

2.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关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1)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2)翻译划线部分。

(1)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2)杨朱对他的弟子说:“做了好事,要舍弃认为自己贤明的想法,到哪儿能不受到赞美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这段话是杨朱与旅店主人的一段对话。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首先抓住表示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然后再借助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一处;接着就要借助文言中的整句来断开其他的内容,比如“美者自美”和“恶者自恶”,“吾不知其美也”和“吾不知其恶也”。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句中的“扬子”是专有名词,可以照抄;“谓……曰”,对……说;“行”,做;“贤”,形容词做名词,好事,贤明之事;“去”,舍弃;“自贤”为倒装句,应为“贤自”,认为自己贤明;“心”,想法;“焉往而不羡”倒装句兼被动句,“往焉”,到哪儿,“不羡”,不被赞美。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比如本题中,“扬子”可以保留;“自贤”宾语前置句,“焉往而不羡”是宾语前置句加被动句。确定了这些特殊句式之后,再对重点词语进行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杨朱路过宋国东边的旅店。店老板有两个妾,长得丑的地位高,漂亮的的地位低。杨子问店主缘由,旅店的主人回答说:“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长得丑的自以为丑,我不觉得她丑。”杨朱对他的弟子说:“做了好事,要舍弃认为自己贤明的想法,到哪儿能不受到赞美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