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诗句中指出理解书本知识()
A:重要 B:不重要 C:有的重要 D:有的不重要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B: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10.下列各句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翻译下列句子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则遗漏,我看不出他们明智的地方。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向百姓反复讲述孝悌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重物行走了。
解析:
无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很远了。 B:或师焉,或不焉--或许从师学习,或许不从师学习。 C: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D: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翻译句子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3.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 答疑惑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重点字词有:1111.、上、下:名词作状语;用:因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黄泉:古今异义词,地下水。12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通假字,通“否”;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1313.、学者:古今异义词,古意: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受:通“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D: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