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诗()
A:三百首 B:三百零五首
《诗经》在先秦,常称为()
A:诗经 B:诗 C:诗三百 D:诗三百零五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 ( )
A:三百零五篇 B:三百篇 C:十五篇 D:一百六十篇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 首,故
又称“诗三百” ,所收入的作品是 唐代鼎盛时 期的诗歌代
表作。 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收诗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下列有关《诗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作品。本称《诗》,据传是孔子撰写,汉代将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共三百零五首。 B:《诗经》中的《雅》多是贵族祭祀的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zōng jiāo 与社会有很大的价值。 C:《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对《诗经》进行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D: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三百”:《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本有305篇,取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B:“春秋三传”:注释《春秋》的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其中《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C:“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他们的作品对汉赋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D:《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泛题为“古诗”,是汉代文人七言诗成熟的标志。
23.《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 ”三种诗歌形式与“ ”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 赋、比、兴
【解析】
试题分析:《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汉族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对文学常识我们可以采取点面结合记忆法。在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备考中,我们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分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