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9分)

①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相比于后代文人们喜爱的空灵的美,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

②汉代艺术由于不以自足为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但它又根本不同于后世文人浪漫艺术的“写意”。它是因为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运动、力量感而具有浪漫风貌的,并不同于后世艺术中个人情感的浪漫抒发。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2分)

(1)笨拙( )

A.zhuōB.zhuóC.zuōD.zuó

(2)粗犷( )

A.kuàngB.guǎngC.kuángD.guàng

2.填入第①段“□□”处恰当的词语是( )。(2分)

A.精致B.精深C.精准D.精密

3.分析第①段中“几乎”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分)

4.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3分)

1.(1)A(2)B

2.A 

3.示例:用“几乎”一词表示汉代绘画画面很满,不过也不是绝对不留空白,用这个词使表达更准确、严密。

4.示例:汉代艺术是开放的;汉代艺术是浪漫的;汉代艺术具有浪漫风貌的原因与后世不同

语文 热门试卷 2017年高考真题 语文 (全国I.卷) 2016年高考真题 语文 (全国I.卷) 2017年高考真题 语文 (北京卷) 2017年高考真题 语文 (全国II卷) 2017年高考真题 语文 (江苏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零,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冬大陆的梦幻和想像。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迢迢旅途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中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锣催开,千树珊瑚奇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肆虐 凋零 B: 集结 昼夜兼程 C: 版图 稚嫩 D: 嫣然 抱憾退出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席卷 系 扩展 B. 笼罩 停 扩展 C. 席卷 停 扩充 D. 笼罩 系 扩充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逢草逢花报发生 只恨春归我未归 B.万柄莲香一枕山 只恨春归我未归 C. 逢草逢花报发生 似开未开最有情 D. 万柄莲香一枕山 似开未开最有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春天里》不得不说的故事

——光明网专访汪峰

(一)

记者:今天上午我采访旭日阳刚时得知,他们昨天晚上去排练央视元宵节晚会节目,没唱你的歌,而翻唱一首别人的老歌,你对此有何感想?

汪峰:他们这样做挺好。当然这不是最好的,最理想状态是他们有自己的歌,这对他们长久发展有好处。

记者:我看到,社会上支持你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汪峰:这次,老百姓和所有的官方媒体都站在了道理和情理这方,不能光说是站在我这边。我在这件事情上的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这件事,推动对版权保护细则进行修订,那就最好了。当我们词曲作者的权益得到很好保护和等值回报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强的前进动力,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记者:也就是说,你不光是为了自己维权?

汪峰:那当然。很多老百姓不这么看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们的版权保护意识太弱了。你如果有名气,他会说你已经是名星了,怎么还这样?如果是不出名的人维权,他会说,人家翻唱是看得起你。

记者:这是权利,和出不出名没有关系。

汪峰:对的。所以一有纠纷,很多人认为是为了炒作,为一个“钱”字。实际上他们不明白对创作者版权的尊重、对创作者意愿的尊重是最重要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把它抱出去到处赚钱呢?如果大家都对这点有认识的话,文化娱乐业的产值或许会比现在大很多倍。

(二)

记者:对一些草根音乐爱好者,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汪峰:我想说的是:是不是草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坚定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去努力的话,拥有自己的作品才是一个音乐人最根本的成功和自豪。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创作的能力,没有创作力不代表你就不能拥有自己的作品。你可以请别人写,你是首唱,它就是你的作品。靠翻唱,不管如何成功,毕竟始终是翻唱。不属于个人的荣誉和成绩不会长久。所有正在奋斗的有音乐梦想的人,不要受到社会上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当贫困的生活突然和你告别,很多名利向你招手的时候,任何人都难以抵御这种__。但一定要记住,别人给你的所有光环和赞美,永远不是你自己的,别人可以随时拿走。而当你从内心可以产生更巨大的能量给那些曾经喜欢你的人,让大家记住你的时候,头上有没有光环和赞美就没那么重要了。

(三)

记者:其实创作一首优秀的歌曲挺不容易的。

汪峰:有人认为音乐人很容易就把歌写出来,运气再好点,可能很快就火了。其实真正能深入人心、打动人的作品是很不容易创作出来的,因此,创作者应该得到该得到的正当回报,但现在国内全体创作者,就版税来说,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得到。

记者:创作《春天里》,您花了多长时间?

汪峰:我是用了一个星期完成的。歌词写了三四稿,作曲用了两个小时,但构思用了很长时间。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可谓衣食无忧,是什么因素让你写出这样一首饱含草根情结的歌曲?

汪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有很多人说是旭日阳刚唱出了《春天里》的韵味,我对这些言论基本不作评价。这首歌刚出来的时候,对圈内外人的震动,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两年之后,旭日阳刚才找出这首歌来唱。很多人认为,以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很难会去写这样的题材。其实这类题材在我的生命中是最重要的,收录《春天里》歌曲的这张专辑非常明确地指向更普遍的大众。

记者:能穿透人的灵魂,让人产生共鸣,这才是你音乐的魅力所在。

汪峰:有阅历的朋友分析《春天里》后给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首貌似极其简单,但却有着非常复杂情感的歌曲。里面有愤怒,有对往事回忆的忧伤,也有对目前现状的迷惘。有挣扎,也有更多对未来的梦想,无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应该说这就是时代的特征。真正的好歌有一个特征,它是适用于所有阶层的。

10.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访谈三个部分的内容要点。(6分)

11.通过这篇访谈,可以看出汪峰具有哪些性格特征?(6分)

12.从全文看,记者对汪峰的专访为什么从采访旭日阳刚说起呢?(6分)

10.(1)创作人权益应得到保护。(2)拥有自己的作品是最根本的成功。(3)贴近大众的作品才能震撼人心。

11.(1)较真,有很强的维权意识;(2)诚恳,能真诚地给音乐爱好者提出忠告;(3)有强烈的责任感。

12.(1)正是旭日阳刚在春晚上演唱汪峰的作品《春天里》引起汪峰的维权行动,这是本次访谈的缘起;(2)访谈正是围绕旭日阳刚演唱《春天里》展开的,这也是本次访谈的焦点。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从汪峰的回答中寻找答案,第一个“如果因为这件事,推动对版权保护细则进行修订,那就最好了”说明创作人权益应得到保护。第二“是不是草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坚定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去努力的话,拥有自己的作品才是一个音乐人最根本的成功和自豪。”概括为拥有自己的作品是最根本的成功。第三“其实真正能深入人心、打动人的作品是很不容易创作出来的”说明贴近大众的作品才能震撼人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分别从这三节内容中概括,从第一部分中可以知道汪峰注重维权;第二部分中他真诚地给音乐爱好者提出忠告,可见其诚恳的一面;第三部分从汪峰的最后回答中可知他很有责任感。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结构,从内容上看旭日阳刚在春晚上演唱汪峰的作品《春天里》引起汪峰的维权行动,结构上引出下文,访谈正是围绕旭日阳刚演唱《春天里》展开的,这也是本次访谈的焦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史学泰斗何炳棣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少年之时,血气未定,壮年之时,血气方刚,老年之时,血气既衰,其行事特点也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血气是笼统说法,若细分起来,似应包括体质、精力、斗志在内。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说,所以老年人通常与和蔼可亲、慈祥平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也有例外。何炳棣青少年时代志存高远,由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勇猛进取,成绩优异;壮年时代,在欧美学术界东征西讨,成就斐然,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宝刀不老,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所写回忆录,亦是大气磅礴,滔滔雄辩,气势如虹。岁月的风雨,似乎一点也没有消磨他的血气锐气,他永远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往无前。

何先生祖籍浙江金华,1917年生在天津。其父为前清秀才,曾习日文及法政,在宁波、天津等地担任法官,到48岁时才有了独生儿子。少年何炳棣在父亲的呵护和督责下,自小就对史学和英文有了兴趣,并打下了基础。父亲是有志气、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儿子的兴趣,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叫他到夜校里学习英文,在儿子读中学时又叫他圈点《史记》。父亲谆谆教育儿子要有大志气,好好读书,进清华,留洋。

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1910》,所引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令答辩老师大为叹服。以后,他的研究领域回到中国,举凡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会馆制度、扬州盐商、甘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之传入中国,都是他的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上。几乎所有课题背后,都有他宏大的学术关怀,有的开宗立派,自树一说,如写《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独到看法;有的推陈出新,前进一步,如写《中国会馆史论》,对会馆的创设年代、社会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有的考证翔实,廓清迷雾,如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并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得出许多不易之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中的数据则成学术定论。

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要懂得那么多知识,殊非易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坚韧性是办不到的。在何先生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物学、训诂学,他都有涉猎。在回忆录中,可以时常看到他向人请教的记载。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即古代华北地区到底是实行“砍烧法”的游耕制,还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类孢粉”与土质关系等极为专业的学问,令外行人望而却步。何先生则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获得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如果一个聪颖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急躁的性情中人,则免不了得一“傲”字。何炳棣正是这样。在他读小学时,老师就诫勉他“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人,远望可畏,近看可敬,因为他真。读了回忆录,你会不时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忆父亲,忆老师,忆同学,忆好友,一片真情。他回顾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诚恳。回忆录的写作,也是极其认真,一字一句,自出机杼,有些数据、资料,他还一一核对,自称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特别是书中对雷海宗先生的回忆,述其博学、卓识、真诚、宽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学术地位的评价,自称一生受雷海宗影响至深且巨,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恩师的无限深情,令人读后感慨不已。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本文开头引述孔子关于血气与年龄关系的论述,为评价何炳棣的“血气”张本,同时衬托出何炳棣卓尔不群的个性。

B.何炳棣在历史学方面建树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兴趣。

C.他研究中国的历史,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乃至明清人口、会馆制度等都是他涉及的内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

D.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可靠,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其求知欲于此可见一斑。

E.本文撷取了传主的若干人生片段,既全面地揭示了他成为史学泰斗的原因,也真实表现了传主令人遗憾之处——“傲”。

11.请简要概括传主何炳棣的形象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2.从文中看,何炳棣成为史学泰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主观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何炳棣在史学界取得斐然成就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11.

锐意进取,耄耋之年仍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视野宏阔,问题意识敏锐,资料功夫扎实,求知欲强,在史学界成就斐然;至真至性,对人对事一片诚恳。(6分)

12.

①自幼对史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有相应的知识基础;②有良好的研究习惯,视野广阔,善于发现问题,踏实治学;③勤于钻研,学无止境。(6分)

13.

要有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己见更有学术水准,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在何炳棣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他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正是由于在学术上的踏实诚恳,何炳棣才无畏那些跨学科的难题,在学术问题上廓清迷雾,取得佳绩。我们在学业上也应培养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如此才能弥补不足,不断进步。(如,从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要学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8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B项,“其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当。C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有误,应为“可见其学术视野之宏阔”。E项,文中,作者并没有认为“傲”是“传主令人遗憾之处”,作者只是想借助“傲”引出他的“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作答此题,要注意理清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来为何炳棣作传的。通过划分层次可知,本文分三个部分讲述了何炳棣的事迹,第一部分讲的是何炳棣老而弥坚的进取精神;第二部分讲的是何炳棣成功的原因,从中可提炼出其“视野宏阔,问题意识敏锐,资料功夫扎实,求知欲强,在史学界成就斐然”这一形象特点;第三部分讲的是何炳棣至真至性的性格特点。分析出了这些内容,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答题时可以关注文中的相关内容,关注文段中概括性的句子。通过筛选可知“兴趣”“基础”“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自学选修,永无止境”等为重要信息,对它们进行归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谈传主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启示,选择角度提炼观点很重要。考生作答时要注意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角度,提炼观点时,要注意观察文中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充分,对缺乏有力佐证的观点最好进行调整。作答时,要注意先列观点,后列佐证,最后联系自身进行阐发 。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患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搏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__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__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__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筹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秘所在。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__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

1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6分)

13.蔡东藩将《清史演义》提到第一,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1.BE

12.①虽家境贫寒而不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以搏取富贵;②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决意远离腐败官场,鄙弃荣华;③虽为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每点2分)

13.①以清朝这个被推翻的__政权为靶子,笔伐袁世凯的封建__性质的“洪宪帝制”;②把《清史演义》着手写作的时间安排在袁世凯筹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把成书的时间安排在袁世凯自毙之时,说明恢复帝制绝没有好下场;③以清朝灭亡的历史,封建帝制的不可复存,来教育后人。(每点2分)

14.观点一:是受到“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的影响。①当时各类救过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受其影响而走“演义救国”之路;②他深明亡史__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笔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

观点二:是受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①在国家处于危难时,由于受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而承担匹夫之责;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蔡东藩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著书立说的。(如有其他观点,符合题意即可。观点2分,理由充分6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A.“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于文无据;C.“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说法太绝对;D.“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于文无据。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从文中“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搏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等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从“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__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__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筹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秘所在。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同时结合文本主旨,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可结合文本内容逐一加以分析,注意语言通顺,言之成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10分)

【文段一】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11.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单举例说明。(2分)

12.文段划线部分有什么作用?(2分)

11.(1)引用(做比较):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2)打比方:如把荔枝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3)举例子: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12.说明荔枝品种多;跟前文中“大多数”呼应,表达更准确严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学过的关于说明文说明方法的知识,对文段进行分析。文段中,“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是引用;“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是打比方;“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是举例子。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内容。画线句子讲了两种颜色不同的荔枝。“也有”二字同前文的“大多数”相照应,说明了荔枝品种之多。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园林集中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在造园时,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师法自然)”。园林以山水为主体,水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林四周有墙垣(yuán),景物藏之于内。大园中往往还包有小园,如颐和园的(xié)趣园、北海的静心斋等。这些小园是园中精华所在,宜静观盘(hénɡ)。园林多运用对比和衬托等手法,使景物曲折多变。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参差散植,疏密有,布置得妥宜人,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掩成趣,苍翠虬(qiú)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画家郭熙说:“春山,夏山,秋山,冬山。”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

很多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老残游记》中写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17.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别出心裁 因地制宜 相辅相成

B.独树一帜 因地制宜 相得益彰

C.独树一帜 师法自然 相辅相成

D.别出心裁 师法自然 相得益彰

18.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平峻岭 墙(yuán)

B.疏密有 (xié)趣园

C.妥宜人 盘(hénɡ)

D.掩成趣 (qiú)枝

19.在文中①②③④处依次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苍翠而如滴 ②明净而如妆 ③淡冶而如笑 ④惨淡而如睡

B.①明净而如妆 ②苍翠而如滴 ③惨淡而如睡 ④淡冶而如笑

C.①淡冶而如笑 ②苍翠而如滴 ③明净而如妆 ④惨淡而如睡

D.①惨淡而如睡 ②明净而如妆 ③苍翠而如滴 ④淡冶而如笑

20.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寺古僧闲云作伴,山深世远月为朋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C.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做济南人 D.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2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B.直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C.身为领导干部,要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考验,真正为人民鞠躬尽瘁,才对得起头上的乌纱帽

D.多年后,当闰土恭敬地叫我“老爷”时,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2.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个性鲜明的经典人物形象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性语言。下列文学人物与人物语言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

B.别里科夫——“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C.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3.根据语言表达“得体”的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位同学写给爷爷的生日贺词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甲)光阴似箭,岁月不饶人,您的生日到了,又老了一岁。(乙)您半生辛劳,为子孙积累的最大财富是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丙)在您寿诞之际,送上我最真诚、最温馨的祝福。(丁)祝爷爷身体健康,顺心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A.(甲) B.(乙) C.(丙) D.(丁)

②李雷原本与同学约好一起去看球赛,却因感冒发烧无法前往,于是他给同学发了条短信。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2分)

A.我今天不去看球赛了,你自己去吧! B.我偶染贵恙,无法观赛,深表歉意!

C.我生病不能去看球赛了,实在抱歉! D.我感冒了,现在还在发烧,真糟糕!

17.B

18.C

19.C

20.D

21.C

22.A

23.①A   ②C

【解析】

17.

试题分析:“别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因地制宜”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师法自然”指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法。“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

试题分析:“贴”应为“帖”,“桓”读“huán”。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解答此类题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审音法,即通过正确的朗读,发现书写错误;②辨义法,即通过理解、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③定形法,即通过形旁确定字形;④结构辨析法,即借助词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试题分析:本题注意结合原句加以分析,要考虑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征加以概括,得出答案,从四个选项中,加以排查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实则考查对联的使用,注意结合每一项加以分析。A描写的不是湖景,B、C不是对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选项逐一排查即可。“C不是比喻,其它三项是比喻。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题中,诸葛亮”应为“周瑜”。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要注意文体的得体和语体的得体,文体的得体要符合文体的特殊要求、注意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区分;语体的得体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对象,以及尊卑的关系。此题①“又老了一岁”不得体;②A说法稍显强硬;B“贵恙”一说法不得体;D说法不能直接回答同学的邀请。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5分)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zōng jiāo 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zōng jiāo 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6.论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先要摆出“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7.“一个简单的事实”的内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进行类比,表明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一样,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分,指出“类比”1分,内容分析2分)

7.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zōng jiāo 等等。/指形形色色的唯心观。(2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这里运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强调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一样重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找出本文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理出作者的行踪,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行文顺序又是什么。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行文顺序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序:出门——缓步前行——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木——山色——怀古思乡——进门。

【解析】此题帮助了解本文的线索内容,注意本文的内圆与外圆的结构线索。内圆是指感情由不宁静到宁静,再到不宁静。外圆是指出家门,游荷塘,再回家门。

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内容和效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把月光比作流水,描绘出月光撒向叶子和花时的动感。 B:“泻”与流水照应,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洒满荷塘的情景。 C:“静静地泻”,有声,有形,产生了寓动于静的表达效果。 D:“月光如流水一般”突出了月光朦胧而酣畅的特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