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B: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以俭为美德。 B:霓为衣兮风为马。 C: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D:君既为府吏。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
2. 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
3. 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
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我在这里完了吗?”文种说:“商场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晋文公重斗(曾遭搀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苔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劳苦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几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C.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 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11.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宫。未几,复谢去。
译文:
⑵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
8. A
9. A
10.
11. (1)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2)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8. 完:保全。
9. ③句是太祖的话。④句是对郑湜的介绍,不符合题干要求。⑥句是说郑家有好几个人都做了官,也与题干不符。
10. C项中“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在原文中没有提及。
11.(1)句中“故官”译为“原官职”;“谢”译为“辞官”。(2)“发”“启”译为“打开”;“至行”译为“崇
高品行”;“云”是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参考译文】
郑濂,字仲德,是浦江人。郑氏家族世世代代共同居住,将近三百年。郑氏家法(规定),每代有一个人主持家政。郑濂受太祖知遇,兄弟们因此显扬。郑濂来到京都,太祖用治家长久之道询问他;赐给他果品,郑濂拜谢恩赐带着果品回家,破开分给家里人。皇帝听说后赞赏感叹,想让他当官,他以年老为由辞谢。当时富裕人家大多因罪倾灭,然而郑氏家族被众人指责却独自保全。适逢有人控告郑氏与人勾结,官吏逮捕他们,兄弟六人争着入狱,郑濂的弟弟郑湜最终前往。当时郑濂在京都,迎上来说:“我年龄居长,应当承担罪责。”郑湜说:“兄长您年老了,我自己前往申辩。”二人争着入狱。太祖召见他们说:“像这样的人,难道会追随别人干坏事吗?”原谅了他们,立即提拔郑湜当左参议,命他推举所知道的贤者。郑湜举荐了同郡的王应等五个人,他们都被授予参议。郑湜,字仲持,做官有正直的名声。南靖的百姓作乱,被牵连受处分的达几百家,郑湜向各个将领言明,他们全部被免罪释放。过了一年,入朝觐见皇帝,死在京都。十九年,郑濂犯事将被捕,他的堂弟郑洧说:“我们家被称为孝义之门,前代有兄长代替弟弟而死的,我能不代您去死吗?”到官吏那里违背事实服罪,被斩死在集市。郑洧,字仲宗,跟从宋濂学习,有学问品行,乡里人为他的死悲伤,私下给他谥号“贞义处士”。郑濂去世后,弟弟郑渶主持家政。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员,皇帝命大臣们举荐践行孝敬友爱之道的人,众人拿郑氏对答。太祖说:“他的乡里王氏也效仿郑氏的家法。”于是征召两家年满三十岁的子弟,全部赴京,提拔郑濂的弟弟郑济和王懃做春坊左、右庶子。后来又征召郑濂的弟弟郑沂,把他从平民提拔为礼部尚书,一年多后交还官职。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其他得官的还有几个人,郑氏家族更加显扬。当初,郑渶曾在元朝为官,当浙江行省宣使,主持家政几年,建文帝表彰其门,郑渶入朝拜谢,皇帝御书“孝义家”三个字赐给他。燕兵进入后,有人报告说建文帝藏在他家,派人查找,郑渶家的厅堂中,列有十个柜子,五个贮藏经史书籍,五个贮藏兵器以备不测。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成化十年,官员上奏郑永朝世代践行道义,朝廷又一次用孝义之门表彰他家。从郑文融到郑渶,都凭笃行著称。郑文融著有《家范》三卷,总共五十八则。他的儿子郑钦增加到七十则,侄子郑铉又增为九十二则,到郑濂的弟弟郑涛和堂弟郑泳、郑澳、郑湜,与哥哥郑濂、郑源商量,一起做增减,确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于世。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 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⒉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⒊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
⑵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2. C
3. B
4. ⑴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⑵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2. 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C项中“怪”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A项中的“了”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B项的干扰性最大,部分学生对“戚”字有“忧愁”的意义比较陌生,但学生如果能联想到《祭十二郎文》“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中“戚”字的意思,此项就不难排除了。D项中,“面”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当面”,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字的用法与选项是一致的。学生若能判断出“面”于此处的用法,应该不难排除。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在文中”这一限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即使是对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如C、D两项,均考查了实词在文中的文言用法所延伸出的含义。
3. 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4.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B级。第1小题,“且”“宁……耶”“以”“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个考点。第2小题,“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为“代替”,“匿”译为“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搒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勤奋不懈而茫然无所获,张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向来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他(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信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世间的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了。古语说:“丛兰欲茂,秋风败之。”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徐】选出意思不同的一项( )
A: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促织》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C:徐而察焉。知非池中物也。 D: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率】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妻书》)(依循) B: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率领) C: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段太尉逸事状》)(大致都) D: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叁军,北定中原。(《出师表》)(奖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我们应摆正“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财货)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相比,哪一个更为重要呢?【乙】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一是世俗之人的价值观,即“物重于身”。二是道家提出的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价值观,即“身重于物”。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时代,道家学派力倡“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在名利权势背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骇人听闻之论,在这里,老子对人类文明存在的问题做出剖析和反省,由物质文明造成的争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造成的争名之心,激起人们对财富、权力、贤名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人们去争夺、盗窃、抢掠、杀害,以致出现了“重物轻身”的本末倒置现象。【丙】对此,清代学者金樱指出“以外物言,无论功名富贵”,主张“毋嗜欲杀身”。
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骇人听闻 B. 反省 C. 以致 D. 本末倒置
4.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3.A
4.C
【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使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词语。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此处不符合语境。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__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4.试题分析: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本题中两处引号的句末点号应该在引号的里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重 朱以撒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 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 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8.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7.C
8.①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②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保持感恩之心;③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④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9.朱熹提出“敬”的重要性,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引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表现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即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
【解析】
7.试题分析:A项,原文“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虽“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但并不意味是“为了了解习俗”;B项,“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过于绝对;作者认为“仪式”很重要,应该郑重其事地举行,仅仅有仪式是不够的。D项,“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无中生有。
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面对的对象进行概括,主要是“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对于已逝的英灵”。
9.试题分析:注意从内容上分析“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再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对上文总结深化,引出下文。
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9分)
①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相比于后代文人们喜爱的空灵的美,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
②汉代艺术由于不以自足为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但它又根本不同于后世文人浪漫艺术的“写意”。它是因为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运动、力量感而具有浪漫风貌的,并不同于后世艺术中个人情感的浪漫抒发。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2分)
(1)笨拙( )
A.zhuōB.zhuóC.zuōD.zuó
(2)粗犷( )
A.kuàngB.guǎngC.kuángD.guàng
2.填入第①段“□□”处恰当的词语是( )。(2分)
A.精致B.精深C.精准D.精密
3.分析第①段中“几乎”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2分)
4.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3分)
1.(1)A(2)B
2.A
3.示例:用“几乎”一词表示汉代绘画画面很满,不过也不是绝对不留空白,用这个词使表达更准确、严密。
4.示例:汉代艺术是开放的;汉代艺术是浪漫的;汉代艺术具有浪漫风貌的原因与后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