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略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廉 耻
[清] 顾炎武 撰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①之能言也!礼、义,治国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②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③;彼阉然④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管生: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②夫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③《小宛》:《诗·小雅·小宛》的内容,旧说是士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又当教其子使为善。④阉然:即奄然,少有气息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 论:论赞,附在史传后的评课
B. 廉、耻,立人之大节 节:节操
C. 弃 礼义,捐廉耻 捐:捐献
D. 顷 读《颜氏家训》 顷;近来,不久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善乎管生之能言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 ①则天下其有不乱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①以此伏事公卿 ②虽董之以严刑
D. ①吾时俯而不答 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一个人若没了廉耻之心,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最终会惹祸上身,招至耻辱。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最大危险在于社会上层腐败,腐败会造成无耻,造成国家败亡和耻辱。
C.作者强调,读书人处于乱世之中,更要懂得洁身自守,作好表率。
D.明末清初时候,一些享有盛名的士大夫变节投降,屈膝取官,深为作者不齿,作者写作此文旨在谴责当时寡廉鲜耻的士风。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⑵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⑶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1)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
(2)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3)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
解析:
【小题1】“捐”,意思应为“舍弃”、“抛弃”。
【小题2】A.“乎”,词缀,用于形容词词尾。B.①“其”,副词,“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②“其”,副词,“可要”,表示期望。C,“以”,介词,“用”、“凭着”。D.“而”,连词,表示修饰。
【小题3】作者认为是“无耻”造成“不廉”,造成腐败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
译文《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臣请为王言乐。(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 B:为君翻作《琵琶行》。(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因为被敲击了一缻。)
请解释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含义。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
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
5.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
6.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
1、并且
2、再
3、不译
4、来
5、却
6、却
解析:
1、并列
2、顺承
3、修饰
4、顺承
5、转折
6、转折
【标签】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__相吞吐。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恐年岁之不吾与。
D
解析:
D项:动词,等待;其余均为:连词,和、与。
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B: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以俭为美德。 B:霓为衣兮风为马。 C: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D:君既为府吏。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
2. 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
3. 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
解析:
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我在这里完了吗?”文种说:“商场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晋文公重斗(曾遭搀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苔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