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梦记 白行简
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
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常奉使,夜归。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闻寺中歌笑欢洽,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庑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比至其家,妻方寝。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藉,因而遂觉。”刘亦具陈其见。盖所谓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也。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注①)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
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实二十一日也。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
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
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
贞元中扶风窦质与京兆韦旬同自毫入秦,宿潼关逆旅。窦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窦不获已,遂听之。问其姓,自称赵氏。及觉,具告于韦。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顾谓韦曰:“梦有征也。”乃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镮与之。巫抚掌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醑(注②),获钱二镮焉。及旦,乃遍述于同辈。今则验矣。”窦因问巫之姓氏。同辈曰:“赵氏。”自始及末,若合符契。盖所谓两相通梦者矣。
行简曰:《春秋》及子史言梦者多,然未有载此三梦者也。世人之梦亦众矣,亦未有此三梦。岂偶然也,抑亦必前定也?予不能知。今备记其事,以存录焉。
注解①修行里:里坊名。 ②祝醑:祭祀、祷告神灵。醑,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诣杓直修行里第 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 B.常奉使 经常
C.觉来身在古梁州 睡醒 D.梦有征 征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奇叙述了三个彼此相关联的梦境,这三个梦都取材于生活细事,主题的基本取向是生活情趣而非思想、人生等重大主题。
B.作品独特之处在于虚与实结合、夸张与想象结合。作者把梦幻世界和现实世界交融在一起,运用夸__想象,使得故事既扑朔迷离,又如在眼前。
C.作者的叙述很高明,笔墨在叙述中有避有让、相互补充。例如窦质梦中看到巫者的装束及言行,但窦质本人的容貌及言行却被置于巫者的梦验及对梦境的追述中。
D.文中引用的两首诗是出自作者的长兄白居易与朋友元稹彼此往来的书信。白居易猜到元稹抵达梁州,元稹梦见白居易游历佛院。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
(2)岂偶然也,抑亦必前定也?予不能知。
用“/”给下列一段话断句。
司 马 牛 忧 曰 人 皆 有 兄 弟 我 独 亡 子 夏 曰 商 闻 之 矣 死 生 有 命 富 贵 在 天 君 子 敬 而 无 失 与人 恭 而 有 礼 四 海 之 内 皆 兄 弟 也 君 子 何 患 乎 无 兄 弟 也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3分)
有的是那个人梦中去了某地而这个人此时生活中遇到了;有的是这个人现实中做的事而那个人在梦中遇到了;有的是两个人的梦境彼此相通(完全吻合)。
(2)岂偶然也,抑亦必前定也?予不能知。(3分)
难道是偶然现象吗?或者也一定是前世定好的吗?我不得而知。
【小题1】司 马 牛 忧 曰/ 人 皆 有 兄 弟 /我 独 亡 /子 夏 曰/ 商闻 之 矣/ 死 生 有 命/ 富 贵 在 天 /君 子 敬 而 无 失 /与人 恭 而 有 礼/ 四 海 之 内 /皆 兄 弟 也/ 君 子 何 患 乎 无 兄 弟 也/
解析:
译文:天后时(武则天当政690-705年间),刘幽求这个人为朝廷做地方官,才去上任不久,有一夜回家,走到离家十余里的地方,路边有一座佛堂院,他走到佛堂院旁边,听见寺庙中欢歌笑语,十分动听。寺庙外面有一道残破的围墙,透过围墙可以清楚的看见里面场面。他弯腰透过围墙往里看,见有十多人,男男女女交叉坐在一起,中间摆有美味佳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喝酒。他的妻子也坐在其中,谈笑风声。他十分吃惊,不知道妻子怎么会到这里来,弯腰看了多时。他想妻子不应该到这里来呀?想转身走又舍不得离去。又反复看坐中的妻子的音容笑貌,肯定没看错。打算进寺庙里去看个究竟,但寺庙门关着的,进不去。刘幽求就捡了一块瓦片投进去,击中了桌上“罍洗”(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围坐的人们惊惶失措,马上走得不见人影。刘幽求就和随同一道的人翻过残墙直接进入寺庙,到处看,寺庙的殿堂和其它地方都无人,寺庙门的门闩也是关得好好的,他更感觉惊讶和奇怪,于是,急急忙忙的往家里赶去。到家后,妻子刚才睡觉。听见刘幽求回来了,夫妻寒喧了几句,妻子就笑着说:“我刚才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与数十人同游一个寺庙,都不认识,大家在寺庙的殿堂里一起吃饭。有人从寺外投进来瓦片,击中了杯盘,因此大家警觉,我就醒了”。刘幽求也具实的叙述了刚才在寺庙看见的情景。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河南有一个叫元徽之的人,官做到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厅长),奉命到剑外(指剑门关以南)去任职。去了十多天,相约与他的二哥乐天、陇西的李杓直等人同游曲江(在当时长安城南)。一道进入慈恩佛院,在里面游劝观尝,耽搁了很长时间。不觉时间已晚,一道来到李杓直家,让其准备酒菜,一起吃饭喝酒,喝得很髙兴。这时候,二哥白乐天停杯多时,说:“元微之应当到达梁州了。”于是,填了一首词写在屋壁上。内容是:“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并注明填词时间是二十一日。十多天后,元微恰好会见梁州派来的使者,打开使者带来的一封信函,后面寄有《纪梦诗》一篇,内容是:“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这首诗的日期与元微二哥游寺时所题诗的日期完全相同。
贞元中(795年左右),扶风这个地方有个叫窦质的人与京兆这个地方有个叫韦旬的人,同时“自毫入秦”,即从今天毫到陕西,晚上住宿在潼关一个旅店。窦质梦见到了华岳池,看见一名女巫师,头发又黑又长。穿的是青裙子和白衣服,在路中间迎路叩头跪拜,要求为她祝神。窦质不愿让她祝神,只听她说。于是问她姓什么,女巫师自称赵氏。醒来后,窦质将梦见的情景具实告诉韦旬。第二天,他们到了华岳祠下,有巫师出来迎客,窦质一看,这人的笑貌和衣着打扮,完全和梦中的赵氏一模一样。于是对韦旬说:“梦里有征兆哟!”因此命随行的人找一下行囊中,找出两枚钱币和一个手镯,拿给女巫师。不想这女巫师手拿钱币和手镯后大笑,对她一起的人说:“像做的梦一样!”韦旬听后吃惊的问女巫师,女巫师回答说:“昨晚梦见有二人从东边来,我为其中长胡须而个矮者祈祷,得到钱币二枚和手镯。今天早晨,我把这个梦告诉了大家。现在则验证了。”窦质因此问巫师姓什么?大家回答说:“赵氏。”自始至终,两人的梦完全吻合。
《司马牛忧曰》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曰》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本来就是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自己的名声节操。
B.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现在我是卑贱的__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的提拨,恩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有非分的企求呢?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都看得见。
D.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允许)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希望祖母刘氏这个普通百姓能侥幸地安度余年。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后也当结草报恩。
D
解析: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允许)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能侥幸地安度余年。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后也当结草报恩。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略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廉 耻
[清] 顾炎武 撰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①之能言也!礼、义,治国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②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③;彼阉然④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管生: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②夫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③《小宛》:《诗·小雅·小宛》的内容,旧说是士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又当教其子使为善。④阉然:即奄然,少有气息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 论:论赞,附在史传后的评课
B. 廉、耻,立人之大节 节:节操
C. 弃 礼义,捐廉耻 捐:捐献
D. 顷 读《颜氏家训》 顷;近来,不久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善乎管生之能言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 ①则天下其有不乱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①以此伏事公卿 ②虽董之以严刑
D. ①吾时俯而不答 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一个人若没了廉耻之心,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最终会惹祸上身,招至耻辱。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最大危险在于社会上层腐败,腐败会造成无耻,造成国家败亡和耻辱。
C.作者强调,读书人处于乱世之中,更要懂得洁身自守,作好表率。
D.明末清初时候,一些享有盛名的士大夫变节投降,屈膝取官,深为作者不齿,作者写作此文旨在谴责当时寡廉鲜耻的士风。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⑵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⑶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1)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
(2)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3)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
解析:
【小题1】“捐”,意思应为“舍弃”、“抛弃”。
【小题2】A.“乎”,词缀,用于形容词词尾。B.①“其”,副词,“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②“其”,副词,“可要”,表示期望。C,“以”,介词,“用”、“凭着”。D.“而”,连词,表示修饰。
【小题3】作者认为是“无耻”造成“不廉”,造成腐败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
译文《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臣请为王言乐。(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 B:为君翻作《琵琶行》。(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因为被敲击了一缻。)
请解释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含义。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
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
5.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
6.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
1、并且
2、再
3、不译
4、来
5、却
6、却
解析:
1、并列
2、顺承
3、修饰
4、顺承
5、转折
6、转折
【标签】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__相吞吐。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恐年岁之不吾与。
D
解析:
D项:动词,等待;其余均为:连词,和、与。
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B: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