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D: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十七为君妇 B:自名为鸳鸯 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D:自名为罗敷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孟子少时(汉 韩婴《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 “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合怀妊是于,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②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卖东家邻脉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母亲说:“要给你吃。”

2. 现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我却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讲信用。


解析:

孟于年小的时候,东边邻居杀猪,孟子问他母亲说:“东邻家杀猪干什么?”母亲说:“要给你吃。”他的母亲懊悔而自语道:“我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子不端正我就不坐,割肉割不方正我就不吃,我是从胎中就教育他啊,现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我却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讲信用。”就向邻家买了些猪肉做给孟子吃,以证明没有欺骗他(或说得是实话)。 

【当】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阻挡,挡住) B: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应当,应该) 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阻挡,把守)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史记·项羽本纪》(数量相当)

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首而遐观(举,抬)善万物之得时。 译文: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 B:策扶老以流憩。 译文:柱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C:请息交以绝遊。 译文:让我同外人断绝交游吧! D:曷不委心任去留? 译文:为什么不委屈自己的心,任意地去或留呢?

文言文阅读题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④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⑦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⑧公子从车骑,虚左

⑨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⑨/⑦ B.①③⑤/②⑨/④⑧/⑥/⑦

C.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 D.①③⑤⑦/②/④⑧⑨/⑥/

C


解析:

①③⑤名词作状语,②形容词意动用法,④⑧⑨使动用法,⑥形容词用作动词,⑦名词作动词。

【标签】文言文句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司徒刘穆之从兄子也,世居京口。父仲道,高祖克京城,以补建武参军,与孟昶留守,事定,以为余姚令,卒官。秀之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兄钦之为朱龄石右军参军,随龄石败没,秀之哀戚,不欢宴者十年。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家贫,求为广陵郡丞。仍除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行参军,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世祖镇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世祖遣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丰。改领广平太守。二十五年,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梁、南秦二州刺史。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二十七年,大举北伐,遣辅国将军杨文德、梓潼太守刘弘宗受秀之节度,震荡汧、陇。秀之遣建武将军锡千秋二千人向子午谷南口,府司马竺宗之三千人向骆谷南口,威远将军梁寻千人向斜谷南口,败之。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

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事宁,迁使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折留俸禄二百八十万,付梁州镇库,此外萧然。梁、益二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

八年卒,时年六十八。上甚痛惜之,诏曰:“秀之识局明远,才应通畅,诚著蕃朝,绩宣累岳。往岁逆臣交构,首义万里,及职司端尹,赞戎两宫,嘉谋征誉,实彰朝野。奄至薨逝,震恸于朕心。谥为忠成公。”

选自《宋书·刘秀之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 雅:向来。

B.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 每:每次。

C.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 营:谋求。

D.往岁逆臣交构 构:勾结。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刘秀之的为政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A.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 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B.秀之为治整肃 高祖克京城,以补建武参军

C.世祖遣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丰 遣辅国将军杨文德、梓潼太守刘弘宗受秀之节度

D.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 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秀之有志操,重感情,他哥哥跟随朱龄石作战,战败而亡后,刘秀之非常悲痛,心情多年都不愉悦。

B.刘秀之去世后,皇上评价他有才有识,有诚有义,称赞他“绩宣累岳”“ 嘉谋征誉,实彰朝野”,因此赐予他谥号“忠成公”。

C.刘秀之才应通畅,而且为官清廉,能做到率先垂范,在一些人以不法手段敛财时,他却把自己的俸禄二百八十万留给当地官府。

D.由于吏部尚书沈演之在太祖面前称赞刘秀之才干,于是就任命刘秀之做襄阳令,在职期间,刘秀之修六门堰,挽救良田数千顷。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每:常常

【小题2】A两句均表现为政才能;B第二句是其父刘仲道的行为;D第二句表现他的忠君思想

【小题3】因果错误,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司徒刘穆之堂兄的儿子,世代居住在京口。其父仲道,高祖攻克京城后,补任建武参军,与孟昶一起留守,战后,让他做了余姚令,死于官任。秀之早年丧父,家庭贫穷,他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节操。秀之十岁左右时,与几个孩子在村前水塘边玩,忽然来了一条蛇,来势很猛,没有人不惊慌跌倒,大声呼喊,唯独刘秀之不动,大家都对他的行为感到惊奇(认为他很独特)。东海人何承天向来器重秀之,将女儿许配给他。他的哥哥钦之是朱龄石的右军参军,随朱龄石作战时战败而亡,秀之非常哀伤,十多年都不高兴。景平二年,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因家里贫穷,请求担任广陵郡丞。(朝廷为发挥他的作用)就任命秀之为江夏王刘义恭、平北将军彭城王刘义康行参军,出任无锡、阳羡、乌程县令,都因显著的才能闻名。

元嘉十六年,升任建康令,后任命做尚书中兵郎,兼任建康令。秀之性情细致周密,善于纠察、指摘小的错误,凭卓著的政绩而有好名声。吏部尚书沈演之常常向太祖称赞他。世祖镇守襄阳时,将秀之调去任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可灌溉)良田数千顷,六门堰年久失修堤坝决口,公田私田都荒废了生产。世祖派遣秀之整修了年久失修的堤坝,雍部因此获得大丰收。后又改领广平太守。元嘉二十五年,升任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梁、南秦二州刺史。当时汉川之地遭受荒年,境内一片骚乱,秀之善于治理,亲自倡导节俭。这之前,汉川百姓都用丝绢作为货币(进行交易),刘秀之限制(用绢)命令用钱币交易,百姓到现在还享受到这种好处。

元嘉二十七年,大举北伐(北魏60万大军),(朝廷)将辅国将军杨文德、梓潼太守刘弘宗交秀之节度,震荡汧陇。秀之派遣建武将军锡千秋率二千人向子午谷南口进发,派遣府司马竺宗之带三千人向骆谷南口(进发),派遣威远将军梁寻率千人向斜谷南口进发,打败北魏。氐族杨高叛乱,秀之讨伐他,最后斩杀杨高兄弟。

(元嘉三十年),文帝被太子所杀。秀之闻之,当日起兵,恳求帅众军赶赴襄阳(讨逆),司马南谯王义宣不允许。事情平定后,秀之升任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钱物)折合俸禄280万两,交付梁州镇库,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梁州、益州物产丰富,之前之后的刺史,没有人不谋求聚敛财务,多的达到万金。他们所携带的宾客、幕僚,以及京城的贫士,出任郡守县令的,都以不法所得来做资产。秀之严肃治理(官吏侵吞钱财的不正之风),率先垂范,远近的百姓安定和乐。

八年,秀之病逝。皇上很是悲痛惋惜,颁布诏书:“秀之识局明远,才应通畅,诚著蕃朝,绩宣累岳。往岁逆臣交构,首义万里,及职司端尹,赞戎两宫,嘉谋征誉,实彰朝野。奄至薨逝,震恸于朕心。谥为忠成公。”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 弁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幸先归。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伦将归,弁请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伦解以授弁,弁受而怀之,卧起与俱。

金人迫弁仕刘豫,且訹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 奇:以……为奇

B.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 北面:面向北

C.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 吾曹:我们这些官员

D. 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强:勉强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弁具有“民族气节”的一组是

①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 ②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

③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 ④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

⑤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 ⑥众皆泣下,莫能仰视

A.①④ B.③⑤ C.①⑤ D.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炎初年,朱弁诸多要求出使金国,到了那里,为宋朝做了许多和解两国关系的工作。

B.面对难得的回国机会,朱弁坚决地留了下来。他要求王伦留下官印作为信物,与官印同睡同起。

C.金人对朱弁威逼利诱,要他到国贼刘豫那里去当官,朱弁宁可饿死,也绝不失节屈从。

D.在金人威逼朱弁换官时,朱弁坚决不从,要求和他一起被掠的人,抢先杀死他,为他立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译文:

(2) 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

译文:

(3)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译文: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朱弁又给粘罕写信,(信中)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与”1分,“悉”1分,通顺1分)

(2)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愿” 1分,“使”1分,“得”1分)

(3)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受”1分,“易”1分,“辱”1分,通顺1分)


解析:

【小题1】我们

【小题2】①是金人的要求;②是朱弁对谁去谁留的观点;④是朱弁对金人说的一般道理;⑥写的是众人深受感动

【小题3】“抢先杀死他”一说,原文无据

参考译文:

朱弁的字叫少章,是徽州婺源人。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成人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靖康之乱中,他的家庭碎于贼手,朱弁向江南逃奔。

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到了云中,见了粘罕,请求和劝告的语言十分恳切。粘罕不听,让他回客店,派士兵来看守他。朱弁又给粘罕写信,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绍兴二年,金人忽然派遣宇文虚中来,说和议可行,应当派一人到元帅府去接受国书回国,虚中想让朱弁与正使王伦商量决定谁去谁留。朱弁说:“我来了以后,本来就准备死了,哪里希望今天有机会先回去。希望您这个正使接受国书回去禀告天子,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那么即使我将来尸骨暴露在外国,也永远感到像活着一样。”王伦将回去时,朱弁请求说:“古代的信使都有符节作为信物,现在没有符节,但是有官印在,官印也是信物呀。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王伦解下来交给了王弁,王弁接受后藏在怀里,和它同睡同起。

金人逼王弁到刘豫那里当官,并且引诱他说:“这是你回国的第一步。”王弁说:“刘豫是国贼,我曾经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又怎么能忍受面向北做他的大臣,我只有等着死而已。”金人发怒,中断了食物供应来逼迫他。朱弁坚决地在驿站门口抗拒,忍受饥饿等待着死亡,坚决不屈服。金人也被他感动了,像原来一样地礼待他。过了很久,又想调动他的官职,朱弁说:“自古两国交兵,使者处在中间,话可让他听从的就让他听从,不可让他听从的就关押他,杀掉他,何必换他的官职?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并且写下文书转交耶律绍文等说:“:“您国封我官职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任的使者洪皓向他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甚喜。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论,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__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心而行 信心:有信心,自信。

B.公以是益重之 以是:因此

C.平畴千里 平畴:平坦的田野

D.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 阴令:暗中下令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徐文长恃才放旷的一组是(  )

①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②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③竟满其纸,气韵遒逸 ④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

⑤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 ⑥好奇计,谈兵多中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督胡梅林赏识徐文长的才华,对其宽容而信任,不仅其军中重要奏折公文都由他草拟,而且用兵之道,也多与他商量。

B.徐文长才华横溢,然中秀才后大考屡试不第,其间虽纵情山水,饱览胜景,然失意之情也多见于诗作。

C.徐文长擅长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作者虽无法用文字言尽它的美,但也认为他的书法造诣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

D.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徐文长这样一个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与世俗相抗争的悲剧命运。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A(信,听凭,任凭;信心,听凭自己的心意,随心所欲。)

【小题1】D(“恃才放旷”意即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①②④皆是,③⑤⑥都是言徐文长才华出众,但并不能表现其“恃才放旷。)

【小题1】C(“余不能书”并非作者无法用文字言尽它的美,而是作者说自己并不擅长书法)

【小题1】 (1)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着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介胄”“ 膝语蛇行”“ 举”各一分,句意完整通畅一分,括号内补充部分没有翻译出来不扣分)

(2)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所以”“饵”“者”各一分,句意完整通畅一分,其中“所以”译为“所用来”亦可,“饵”译为“引诱”即可。)


解析:

译文: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他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文长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和尚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些相仿。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宪偶尔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没有被取中。

  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不为试官所取,于是纵意于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横亘的高山,呼啸汹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黄沙,变幻不测的云彩,尖峭怒号的狂风,仰面倒地的大树,深曲幽静的山谷,繁华辐辏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形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灭不了的锐气,以及英雄茫然失路、无处可以安身的悲愤,导致他所作的诗,又像生气又像喜笑,好像水流过峡谷而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种子发芽出土无声无息,好像寡妇在晚上啼哭哀哀欲绝,好像游子作客他乡寒夜而起。当他放纵心意,犹如平坦的田野,一望千里;偶尔幽深峭拔,好像秋天坟地里的鬼魂,啾啾私语。文长眼界奇高,以为千古文人皆不足道,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斥责,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去。可悲啊!

  一日,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席筵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意境和韵味刚健飘逸,那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

  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我字写得不好,胡说一句,我以为文长的字确实写得比王雅宜、文征仲要高明。不说书写的技法,而说字的神韵,先生确为不拘泥于八法而造诣极高的人,书法界异军突起的奇士。有时以他的余力,从事于绘摹花草竹石,都画得高远典雅,富有情趣。

  他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续妻,被逮入狱,判处死刑。__和极力斡旋解救,才被释放。出狱后,倔强的脾气一如以往。晚年愤慨更深,颠狂更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至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发出响声;有时以锋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双耳,锥深入达一寸多,居然没有死去。

  石篑说:文长晚年诗文更为奇异,没有刻本、集子藏在家里。我所见到的,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心怀怨愤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待,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

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时中书范缜闻子野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曰:“河东裴子野,幼禀至人之行,长厉国士之风。且家传素业,世习儒史。栖迟下位,身贱名微,而性不憛憛,情无汲汲。臣历观古今人君钦贤好善,未有圣朝孜孜若是之至也。敢缘斯义,轻陈愚瞽,乞以臣斯忝,回授子野。”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元嘉中,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开斋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 符要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先是子野自克死期,不过庚戌岁。是年自省移病,谓同官刘之亨曰:“吾其逝矣。”遗命俭约,务在节制。高祖悼惜,为之流涕,谥曰贞子。

(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注】①偏孤:早年丧父或丧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禀至人之行 禀:领受

B.吾弗逮也 逮:及、达到

C.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 昧爽:爽快

D.先是子野自克死期 克:预料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

A.

吾其逝矣

时中书范缜闻子野行业而善焉

B.

既奏,高祖深嘉焉

乃上表让之曰

C.

不尚丽靡之词

民有争者,示之以理

D.

高祖以其事体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子野从小死了母亲,靠祖母抚养。他继承了祖上传下的儒学,在居下位时被范缜推荐,最后因资历尚浅没有通过。

B.裴子野的曾祖裴松之接受皇命编撰《宋史》,未完成就去世了。子野继承了曾祖的事业,最终编成《宋略》二十卷,沈约对他也十分叹服。

C.裴子野才思敏捷,高祖命他撰写檄文,他能立即写成;他写文章文辞典雅,不尚华丽,师从古人,与时下文法不同。

D.裴子野为官十多年,清廉自守,妻子儿女虽十分贫寒,但都听从子野的教诲;子野临终时还不忘自己的职责,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

译文:

(2)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

译文:

(3)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

译文:

【小题1】C、昧爽:天将明,黎明。

【小题1】B、A项,前一个是代词,“他的”,后一个是副词,表示猜测。B项,均为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C项,前 个是代词,“他”,后一个是助词,“的”。D项,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介词,“因为”。

【小题1】.D、该项对“遗命俭约,务在节制”的理解有误,裴子野并不是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而是说自己死后丧事要一切从简。

【小题1】(1)他守丧时充分尽到了礼节,每次到墓地,他哭泣的地方连草木都为之枯萎了。(关键词:尽礼,之)

(2)子野的曾祖松之接受皇帝诏书续修《宋史》,没等到完成就死了,子野常想接着完成曾祖的事业。(关键词:受诏,卒,继成)

(3)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关键词:谓,侍)


解析:

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人。子野刚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被祖母抚养。他九岁时,祖母去世了。子野出仕后,做了齐武陵王封国的左常侍,因父丧离职。他守丧时充分尽到了礼节,每次到墓地,他哭泣的地方连草木都为之枯萎了。

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很欣赏子野的品行,要上表向皇帝启奏,恰逢范云死了,没有结果。当时中书令范缜听说了子野的德行和业绩,认为他很好。不久,范缜升任国子博士,于是上表推让说:“河东裴子野,自幼学习圣人的品行,常严格遵守国中才能突出的人的风范。并且家传儒学,世代学习儒史。滞留在下层位置,身份低贱,名声微薄,却不贪求名利,没有急切的样子。我一一查看了古今君王,他们爱慕贤能之士,没有像本朝这样孜孜以求到如此地步的。因为这个我斗胆建议,请把我的这个官职,回授给子野。”有掌管此事的人认为子野资历浅薄而没有通过。不久,他被任命为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他出京做诸暨令,在任期间不用鞭刑,老百姓发生争执,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得到了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

元嘉年间,子野的曾祖松之接受皇帝诏书续修《宋史》,没等到完成就死了,子野常想接着完成曾祖的事业。到了齐永明末年,沈约所撰写《宋书》已经流行,子野将自己所撰写的删改为《宋略》二十卷,他的叙事评论有很多好的地方,沈约见了感叹说:“我比不上他啊!”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皇帝命令子野写讨伐魏国的檄文,子野接受了诏书立刻就写好了。高祖因为这件事关系重大,就召来了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人一起看文章,当时所有人都很叹服。不久皇帝又命令子野写文书让魏国宰相元叉明白自己的意思,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等到五更,皇帝下令催促,让子野开始写檄文并赶快交上去,子野慢慢起床拿起笔,拂晓就写好了,上奏后,高祖十分赞赏他,从此,凡是各种命令檄文,都叫子野起草。子野写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华丽的词藻,他的作品多仿效古人,和现在的文章体例不同。刚开始有人指责,到了后来都完全看重他了。

子野在朝中十多年,安静沉默自守操行,从来没有请求(过人),内外亲戚生活困难,他就把自己所得的俸禄全都会给他们。他没有房子住,借了官地二亩,建了数间茅屋。妻子儿女经常挨饿受冻,但他们都以子野的教诲为原则,子侄们都非常敬畏子野,像对待父亲一样来侍奉他。晚年他沉迷于fó jiāo ,严格遵守教条戒律,直到去世都是吃素菜和麦子。中大通二年,死在官任上,时年六十二岁。

在此之前,子野自己预料死期,不会超过庚戌年。这年他从朝中因病退出,对同僚刘之亨说:“我恐怕要死了。”他留下遗言死后一切从俭,力求节约。高祖很是哀伤惋惜,为他伤心流泪,赠给他谥号“贞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