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 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解析:

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断句。

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别类》)

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别类》)

评分标准:错两处扣1分,画双线处可不断。


解析:

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告诉别人说:“我能使死人复活。”别人问他其中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本来就能治疗偏瘫,现在我把治疗偏瘫的药加倍,就可以使死人复活了。”公孙绰并不懂得,有的事物本来就只能在小处起作用,而不能在大处起作用,只能对局部起作用,而不能对全局起作用。

对以下课本中文言文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文:有良好开始的人实在是很多,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地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来暗示项王。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译文:把宝鼎看做平底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翌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聊斋志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马逸,坠毙 逸:奔跑,狂奔

B.吾师曩已物化 物化:事物的变化

C.既而戒马欲归   戒:戒备

D.了不勾当家务 勾当:行当,事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视而笑 有求死而不得者矣

B.哀请之 敬造之

C.乃述返魂之由 众乃信,居以故榻

D.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 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下列文章中的句子,与“老僧焉往”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事之如平日 B.勿俾损坏

C.我即汝师 D.僧不自知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B.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天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C.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D.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翻译和断句。

(1)用“/”给文段中划横线部分断句。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

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

[af36ecb69e334995.jpg]


解析:

译文

山东长清地方,有位道业高深、品行纯洁的老僧,七十多岁了还很康健。一天,他突然跌倒起不来了,寺里的僧人跑过去抢救,一看已经圆寂了;而他并不知道自己已死,灵魂飘然而去,到了河南地界。河南有个旧官宦世家的子弟,这天率领十几个骑马的侍从,架着猎鹰打兔子。忽然马受惊狂奔不止,公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这时老僧的灵魂恰好与公子的尸体相遇,倏忽而合,公子竟然渐渐苏醒过来。奴仆们围着他问讯,他睁开眼说:“怎么来到这里!”众人扶着他回了家。

公子进门,搽粉描眉的姬妾们,纷纷聚集过来看望慰问。他大惊说:“我是僧人,怎么来到了这里!”家人以为太荒唐,都扯着他的耳朵恳切开导,促使他醒悟。他也不自我辩解,只是闭着眼不再说话。给他粗米饭才吃,凡是酒肉却拒绝。夜里他独自睡觉,不和妻妾在一起。几天后,他忽然想稍微走动一下。家人都很高兴。出了房门后,他刚刚站定,就有几个仆人来到,拿着钱粮帐册,纷纷请他审理收支情况。公子推托因为有病倦怠,全都拒绝办理,惟独问道:“山东的长清县,知道在哪里吗?”仆人们都回答说:“知道。”公子说:“我烦闷无聊,要去那里游览一下,快备办行装。”众人说他病才痊愈,不应出远门,但他不听,第二天就出门上路了。

到了长清,他见当地的风光景物犹如昨天一样。不用烦劳问路,竟然到了佛寺。那老僧的好几个弟子见贵客来到,都非常恭敬地前来拜见。公子就问道:“原来的老僧到哪里去了?”他们回答说:“我们的师父前些时候已经去世了。”公子又问老僧的墓地。众僧引导着他前去,看了看那三尺孤坟,荒草还没长满。僧人们都不知这位公子是什么意思。不久公子备马要走,嘱咐说:“你们的师父是个恪守戒律的僧人,他遗留下的手迹,应当谨慎地守护好,不要使它受到损害。”众僧很恭敬地答应了,公子这才离去。回到家后,他木然呆坐,一点也不过问家务。

过了几个月,公子出门自己走去,直到长清旧寺。他对弟子们说:“我就是你们的师父。”众僧怀疑他说得荒唐,相视而笑。老僧于是叙述了他还魂的经过,又说了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全都符合事实。众僧这才信以为真,让他睡在原来的床上,仍像过去那样侍奉他。

后来公子家里屡次派车马来,苦苦地请他回家,他丝毫都不理会。又过了一年多,公子的夫人派管家来到长清寺院,赠送了很多东西。凡是金银绸缎他一概不要,只收下一件布袍而已。公子的朋友中有人到了长清去寺院拜访他。见他默然处之,心志坚定;虽年仅三十多岁,却总说他八十多年所经历的事情。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魄必散,老僧骤逝,而魂飘千里,是其性定之故。以我看来,死而复生,实不足为奇;其忽入纷华靡丽之乡,而终能绝人以逃世,才是可贵的。倘换个人,一睁眼,而兰麝熏心,巴不得死在这温柔富贵乡里,哪还记得本是出家之人。”

对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秦王还柱而走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前面开了四扇窗,用矮墙把庭院四周围上,用来挡住南面射过来的日光,借助日光的反射,室内才明亮起来。

C.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来的书插满书架,我或俯或仰,大声吟诵,有时则静默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

D.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开辟了一条小路。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在院中内外设置很多小门小墙到处都是这样。

D


解析:

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成为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在院中内外设置很多小门小墙到处都是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绯。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唐、晋至宋,专笔削典章之任。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 马、郑:马融、郑玄,皆为东汉著名经学家。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授昭《荀纪》、《国志》等 授:传授

B.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 效:效仿

C.众执以送彦超 执:逮捕

D.专笔削典章之任 削:修订

下列各项中,分别表现张昭“博通学术”和“性情忠直”的一项是( )

A.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 ②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B.①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 ②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C.①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 ②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①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 ②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昭少年时遍通诸经,因此也颇为自负,后受程生指点,又潜心研究史学。

B.张宪的部将符彦超拥戴明宗登基,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遭到了张宪的拒绝。

C.动乱中有人要谋害张昭,但符彦超敬重张昭的人品,没有伤害他,反而授予官职。

D.张昭历任数朝,多次参与典章制度的修订,博览群书,对礼仪风俗也非常熟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

译文:

(2)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

译文: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

(1)张昭处在同辈当中,傲视别人,认为马融、郑玄也不如自己。

(“侪类”、“不己若”各1分,句意3分)

(2)我本是书生,被皇上知遇,登上治理百姓的高位,是平民的顶峰了。

(“见”、“于”省略、“极”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小题1】效,效力。

【小题2】(A项②、B项①、C项①②与题干不符。)。

【小题3】“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有误。

【小题4】(1)“侪类”、“不己若”各1分,句意3分

(2)“见”、“于”省略、“极”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昭,字潜夫。本名叫“张昭远”,为了避汉皇帝的讳,只称为“张昭”。张昭刚满七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这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皇,碰到了一个叫程生的,他专门研究史学,认为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要义,而不能够贯通古今,这样的人大多拘泥不化,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不通晓历史是不可以的。于是提出班固、范晔《汉书》中十余条要义和他讨论,传授了张昭《荀纪》《国志》等,后来张昭有全部学习了十三史,五七年之间,能够通晓上下几千百年的事。又为《十代兴亡论》作了注。身处乱世,亲自耕作背米来奉养双亲。

后唐庄宗到魏地,河朔的将士,大多自己投身军门,张昭于是到魏,携带着几十卷轴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张宪家中多书籍,他常常和张昭闲谈,讲论经史要事,遗憾两人相见太晚,就任命他为府中的推官。同光初,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命官的品级,加封监察御史里行。张宪担任北京留守,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庄宗遭遇内乱,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张宪的部将符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它,张昭对张宪说:“该不会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作使自己平安的打算吧?”张宪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承蒙主上看重,位至保厘,是出生百姓的官员的极致了。如果厚着脸皮求得活命,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意啊,您能够做到这样,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

当时有人要害张昭,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的可能,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众人押着他送到符彦超的面前,符彦超说:“推官是正直之人,不要害他性命。”……

宋朝初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乾德元年举行郊祀,张昭担任卤簿使,上奏恢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的制度。郊祀之礼结束,进封为郑国公,和翰林承旨陶谷一同掌管选拔。陶谷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争论。太祖不高兴,于是张昭多次上书告老,最后在原本的官职退任,改封为陈国公。开宝五年,张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灌水的南边有一条小溪,向东流人潇水。) B: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请解释下列虚词“何”的用法和含义。

1、而此独以钟鸣,何哉 ( )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

3、不然,籍何以至此 (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 )

5、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 )

1、为什么

2、多么

3、什么

4、怎么

5、多么


解析:

【标签】

下列各项中“之”用作音节助词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顷之,烟炎张天。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夫晋,何厌之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