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您要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B: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于是就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C: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竟然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了刘邦。)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BF


解析:

BF项: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①也,应使众与②其事,与③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④,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

A:①动词,可译为对付 B:②动词,可译为给予 C:③动词,可译为结交 D:④动词,可译为帮助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表被动)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介词,表被动)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助词,表诘问) D: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行为)

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 D:曾不若孀妻弱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孔 子 困 陈 蔡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①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②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2. 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解析: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取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夫乘天地之正 聊乘化以归尽 B:引壶觞以自酌 控蛮荆而引瓯越 C:夙遭闵凶 夙夜忧叹 D: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与下列两句中加点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①素善留侯张良      B.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②非能水也          ②天下云集响应

C.①辱书云,欲相师     D.①不耻相师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翻译及默写

例①是“以……为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例②“用眼看”,名词作动词, D.与例句完全相同。A.①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②名词活用作动词;B.①形容词用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C.①“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单指作者,无活用;;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解析:

对下列语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原文: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①船经过澎浪矶,虽然没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原来是因为这个而得名吧。 ②船经过澎浪矶,即使没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为这个而得名吧。 原文: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①在这种情形下,项王于是上马独骑,部下骑马跟从的壮士(有)八百多人,当夜从南面突围杀出。 ②在这种情形下,项王才上马独骑,部下壮士骑马跟从的(有)八百多人,径直在夜间从南面突围而出。

A:②② B: ①① C: ②① D: ①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④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试分别概括孔子立身行事的原则和公孙丑、孟子求“道”的观点。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中道而立”。

(1)(4分)孔子认为应该不偏不倚,做得恰到好处。(1分)公孙丑认为,“道”应该可望也可及,才能令人勤勉地追求。(1分)孟子则认为真理不能降格以求。(1分)同时认为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做到“中道而立”(1分)

(2)(5分)示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确立好行事的标准,并努力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如在教学中,教师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激活学生思维,注重传授的方法;又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要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自我体验、自主探究的余地。(5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