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面线的文言语句断句(限6处)。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日:“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日:“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6分)答案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每处1分)


解析:

参考译文

    赵襄主跟从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就与子期进行比赛,赵襄主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事都教给你了呀,是你使用得不恰当啊!大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调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选自《韩非子·喻老》)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籍何以至此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我关着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是谁。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共四次遭遇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无所寄托,就让人再次整修南阁子,它修建时跟过去稍有不同。

D.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本是被主上戏弄的人,像乐师、优伶那样被豢养,而被世人所看不起的。

C


解析:

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无所寄托,就让人再次整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书施行。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三十年,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器:人才

B.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狎:亲近

C.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 谢:感谢

D.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 短:诋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臣以年少,谬膺重任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B.①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 ②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C.①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①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②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童的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

①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②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③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④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⑤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⑥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有些见解令皇上也感到惊奇,很受皇上器重。

B.安童拜受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恐怕天下会轻视朝廷。他对许衡任职和处理陕西大臣的建议都做得很恰当。

C.安童曾在边疆待了十年,回来后,自认为在边疆无所作为,上书请求皇帝处罚,皇上留他在宫中交谈到深夜。

D.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2)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

(3)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  (1)陛下刚刚平息大难,就根据个人的怨恨杀人,将拿什么去安抚收服那些没有归附的人?

(2)安童就亲自到他住的房舍去问候,和他交谈很长时间,回来后,好几天都在挂念他,不能忘怀。

(3)近来因为闹饥荒,盗贼任意横行,如果不公开杀掉几个,无法表示罚戒。


解析:

【小题1】谢:道歉。

【小题2】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借;B①代词,这件事;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C①副词,竟然、却;②副词,才;D代词,那些。

【小题3】①句是安童母亲的看法,不能作为确定性答案;③句表明安童以大局为重;⑤表明皇帝对安童的器重

【小题4】“上书请求皇上处罚”与原文不符

【小题5】(1)重点译出“甫” “怀服未附”等词语

(2)注意“候”“语” “释”等词语的特殊用法(4分)

(3)重点译出“滋横”“显”“戮”“二”这些词语(4分)

参考译文

    安童是木华黎第四世孙,世祖追记开国功臣,把他召入宫中负责宿卫,这时他刚十三岁,地位却已在许多官员之上。母亲宏吉剌氏,是昭睿皇后的姐姐。有一天世祖见到她,问起安童的情况,她回答说;“安兰虽然年轻,却是做三公宰辅的人才。”世祖说;“你怎么知道呢?”回答说:“每次退朝后,他必定要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从来没有亲近过一个年少的人,因此知道他是个人才。”世祖很高兴。四年,捉住了阿里不哥的同党一千多人,准备依法惩办他们,安童在皇帝身边侍奉,皇帝对他说;“我要把这些人置于死地,怎么样?”回答说:“人各为其主,陛下刚刚平息大难,就根据个人的怨恨杀人,将拿什么去安抚收服那些没有归队的人?”皇帝惊奇地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讲出这样老成的话,你这话正和我的意思相吻合。”因此更加器重他。至元二年秋八月,安童子鸡受官光实实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推辞说:“现在虽已平定三方,江南却还没归队,我因还年轻,就担当这样的重任,恐怕四方会产生轻视朝廷的心。”皇帝很感动,过了一会儿说:“我已经过深思熟虑了,没人能超过你。”冬季十月,召许衡进京,传下圣旨命令许衡到中书省议事,许衡以有病为理由推辞,安童就亲自到他住的房舍去问候,和他交谈很长时间,回来后,好几天都在挂念他,不能忘怀。八年,陕西省大臣建议,近来因为闹饥荒,盗贼任意横行,如果不公开杀掉几个,无法表示罚戒。皇帝命在旦夕中书省详细讨论,安童上奏说:“强盗、窃贼都杀掉,恐怕不合适,对于应该判死罪的人,应当仍旧等待批准后再执行。”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二年,皇帝下诏让安童代管中书省枢密院事务。他跟随北平王到边远地区镇守,在边疆待了十年。二十一年,跟随北平王归来,在宫殿外等候治罪,皇帝立即召见慰劳他,安童叩头道歉说:“我奉命前往,没有作为,有损圣上的声誉。”于是留他在宫中,一直交谈到四更天才出宫。二十三年,中书省上奏拟定漕司各官员的姓名,皇帝说:“像平章、右丞等官,我应当亲自选择,其余官职的任命都是你们的职责。”安童上奏说:“我最近听说陛下想依靠身边的侍臣做耳目,我水平不高,接受了陛下的任命,如果所做的事有违法的,可以听凭侍臣的举报,罪过的轻重,全凭陛下裁决。现在陛下身边的侍臣却趁机引荐坏人,说谁该做什么官,谁该任什么职,把他们所签署的奏章交给中书省施行。我认为选拔官吏的方法,朝廷自有一定的制度,对于那些实在没有行例可援引的,我常常废除不予提拔,担心的就是近臣中有人捣毁我,希望陛下详细考虑。”皇帝说:“你说得对。从今以后如果有这样的人决不能任用,对于那些随便上奏诬陷的人,立刻进宫报告我。”三十年,安童因病在京城乐安里宅邸中去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二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

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 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 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为乡曲所称  称:称赞 B.义恭举悫有胆勇 举:选举

C.文帝甚嘉之 嘉:赞赏 D.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 隶:隶属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宗悫勇武的一项是( )

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②悫年十四,挺身拒贼 ③悫自奋请行

④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⑤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 

⑥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悫年少志大。叔父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但他不愿“以文义为业”,平时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乡里人对其并不赞赏。

B.宗悫作战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战功显赫。

C.宗悫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D.宗悫不仅廉洁,而且耿直。攻占林邑,面对珍奇异宝,他一无所取;官府要买他的“佳牛”进贡皇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

(2)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林邑派大将范毗沙达前来营救区粟,檀和之派一支偏军抵挡,被敌人打败。(5分)

(2)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征讨,骑着传送公文的马急速到都城,当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车驾对他慰问勉励一番。(5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举荐他任长史”有误

【小题4】

参考译文

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人。叔父宗炳,性格孤傲清高不愿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你如果不能获得荣华富贵,就败坏我们家族了。”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才刚过门,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没能进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向来有高尚的节操,他的儿子侄儿们都喜欢读书,独有宗悫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得不到家乡人的称赞。

江夏王刘义恭任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宗悫随同义恭镇守广陵。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战斗。刘义恭向文帝推举宗悫说他有胆量和勇力,于是任命为振武将军,作为安西参军萧景宪的副将,随同胶州刺史檀和之围攻区粟城。林邑派大将范毗沙达前来营救区粟,檀和之派一支偏军抵挡,被敌人打败。又派宗悫前往,宗悫分兵几路,放下军旗悄无声息的前进,一下子就攻破了敌军,占领区粟城,进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调动全国兵力前来抵抗,把铠甲披在大象身上武装起来,象群进入阵地前后没有边际,宋军不能抵挡。宗悫说:“我听说狮子能威慑镇服一切兽类。”于是仿制狮子的形状,与大象相抗,大象果然惊恐奔散,敌军人马因此溃败逃散,于是攻服林邑。收取林邑奇珍异宝及其他各种物品,多得数不清。宗悫自己一点也没有要,除随身携带的衣物木梳篦子等物外一无所有,文帝十分赞赏他。

元嘉三十年(453),孝武帝刘骏讨伐刘劭,以宗悫为南中郎咨议参军,兼领中兵。孝武帝即位,任命他为左卫将军,进封洮阳侯。孝建年间,不断升官为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早先,同乡人庚业,家境十分富足,用度奢侈,用一大桌子的菜肴招待宾客,而宗悫到来就摆上酸咸菜和小米饭,对客人说:“宗悫是军人,习惯于吃粗糙的饮食。”宗悫吃饱后就离去。这时庾业为宗悫的长史,出任梁郡太守,宗悫对他很厚道,不把以前的事放在心上。

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谋反,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征讨,骑着传送公文的马急速到都城,当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车驾对他慰问勉励一番。宗悫耸身跳跃数十下,跳跃时左顾右盼气度豪迈威严,皇上赞扬他的健壮。到出兵时,隶属于车骑大将军沈庆之部下。起初,刘诞哄骗部下说:“宗悫是帮助我的。”及至宗悫来到,骑在马上绕城急驰高呼说:“我就是宗悫。”事情平定后,入朝任左卫将军。大明五年(461),随从皇上打猎不慎从马上摔下来,脚被折伤不能上朝值班,皇上任他为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宗悫有好牛,符合进贡皇上的条件,官府去买,他却不卖,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第二年(462),恢复原职。前废帝刘子业即位(465),任命宗悫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衔。这年宗悫死。朝廷追赠为征西将军,加谥号为肃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宋均字叔痒,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高)考资源&网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如今成为民还,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二不辞劳苦地张罗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解析:

【小题1】根据文意,“挠”的意思应为“屈服”。教材中,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有“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有“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今有成语“不屈不挠”。

【小题2】用排除法。①是朝廷的禁令,⑤是皇帝的行为⑥是皇帝的感受,不合题意。

【小题3】(根据文意,宋均说的“狡诈刻毒”就是针对“烦苛的人”而言,并非如D 项理解为两种人。)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他因为父亲(的缘故)袭任郎官,当时年龄十五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通晓儒家经典的)博士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仪礼》,擅长论辩、质疑。到了20多岁,被调职补任辰阳长。那里的风俗是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一切过分的祭祀,百姓平静地接受了这件事。后来,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下禁令百姓丧葬时不得过分浪费,宋均说:“丧葬超过礼制,过错是很轻的。现在有不懂得礼仪的百姓,还没有被教化好,就立刻惩罚他们,超过礼制,这并不是施政最先要做的。” 最终不肯实行这个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多虎害,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官府常常招募猎人,设置兽笼、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受伤害。宋均说:“老虎、豹子在山上,乌龟、鳄鱼在水里,各自有所依托。况且江淮地区有猛兽,如同北方有鸡猪。(老虎)如今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还是致力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撤去兽笼、陷阱,免除消减赋税。”此后传说老虎相互结伴向东渡过了长江。中元元年,多蝗灾,那些飞到九江郡那里,就向东西散去,由此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称颂。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他们,众巫师选取百姓中的青年男女,年年换的,事过之后人们不敢嫁娶,前后几人郡守县令都不敢禁止。宋均下达文书说:“从今以后,被闪身去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取,不要侵扰百姓。”从此以后这红活动就断绝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五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但是东海的吏民四年他的恩德教化,为他写了颂歌,道朝廷请求让他回去做官的有数千人。宪宗认为他贤能,永平七年,征召他担任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可疑问之事,皇帝认为他有奸邪之心,大怒。各位尚书很害怕,都磕头谢罪。宋均看着他们严肃的说:“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畏惧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赞许他不屈服,升任他……

(译文不全)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     辟:同“避”,躲避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     景:同“影”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也   伐:讨伐,征伐    D:真黄山绝处           胜:优美的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您要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B: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于是就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C: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竟然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了刘邦。)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BF


解析:

BF项: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①也,应使众与②其事,与③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④,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

A:①动词,可译为对付 B:②动词,可译为给予 C:③动词,可译为结交 D:④动词,可译为帮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