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动词,帮助) B: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动词,帮助) C:公为我献之。(动词,打算) D:阿母为汝求。(介词,替、给)

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亦使之若何? B:为蛇将若何? C:以为莫己若者 D:国其若之何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 ①帐目清楚,收支平衡。 ②⑤:官名。 ③羖:公羊。

④累绁:用绳索捆绑。 ⑥粥:卖。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吾即没,若必师之 没: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处虽辟,行中正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

C.孔子遂行 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小题】.B

【小题】A

【小题】B

【小题】C


解析:

【小题】 去:离开。)

【小题】 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虽然”;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小题】 A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

【小题】得到了善待。)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这时孔子大是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衣秦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一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作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郡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丑日。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掣 肘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①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②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③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那两人很怕他,请求让他们回去。

2. 回答说:“宓子贱让我们写字(记事),却总是拽摇我们的手肘,字很难看他又生气。那些官吏都说宓子贱,所以我们就要求回来了。”

3. 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


解析:

宓子贱被派往亶父为官,他担心鲁国国君听信小人谗言,从而会使自己无法按自己的方法治理亶父,要动身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国君,派两名身旁的人一同前往。(亶父)当地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宓子贱让那两人书写记录。他们每次准备要写时,宓子贱就从旁边时不时的拽啊摇啊他们的手肘。他们写的字很难看,宓子贱就为这事生气。那两人很怕他,请求让他们回去。宓子贱说:“你们的字写得太差了,你们赶快回去吧。”两个人回去后向鲁国国君汇报,说:“宓子贱不让他们好好写字。”鲁国国君说:“怎么呢?”回答说:“宓子贱让我们写字(记事),却总是拽摇我们的手肘,字很难看他又生气。那些官吏都说宓子贱,所以我们就要求回来了。”鲁国国君叹息道:“宓子贱用这个办法来提醒我的不是啊!我扰乱他的治理方案,就会使他无法按照他自己的办法治理了,肯定有很多次了。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于是打发亲信,到亶父去传达旨意,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开始,亶父不是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有利于亶父的治理办法,你自己决定实施吧。”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终鲜兄弟 B:孟学士之词宗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腹犹果然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野马也,尘埃也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归】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返回) B:吾妻归宁。《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 C: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返回,回到) D: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回去)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中废为右扶风坐怒其吏成信信亡藏上林中宣使郿令将吏卒阑入上林中蚕室门攻亭格杀信射中苑门宣下吏为大逆当族自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治米盐,事小大皆关其手。

②及以法诛通行饮食,坐相连郡,甚者数千人。

(1)中废为右扶风/坐怒其吏成信/信亡藏上林中/宣使郿令将吏卒/阑入上林中蚕室门攻亭格杀信/射中苑门/宣下吏/为大逆当族/自杀(4分)

  (2)①他管理十分细杂的差事(琐碎之事),无论大事或小事都要经过他亲手处理。

    采分点:“治”、“米盐”、“关”。(3分)

  ②并按照法律杀死供给盗贼饮食的百姓,以串通各郡定罪的,多达数千人。

    采分点:“通行饮食”、“坐”。(3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季布为奴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 “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因此闻名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   迹:追踪

B.乃髡钳季布,衣褐衣 衣:穿上

C.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职:职分

D.夫忌壮士以资敌国 资:凭借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朱家侠义言行的一组是( )

①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②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③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④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⑥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与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B.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观上是出于侠义,客观上有利于汉政权赢得民心。

C.朱家举出伍子胥鞭打荆平王坟墓的事例,意在说明不能过于逼迫季布,以免造成他“资敌国”的后果。

D.汝阴侯滕公向汉高祖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答:

(2)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答:

(3)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答:______

[5ba6dd8f3bf6c0e4.jpg]


解析:

诗文阅读鉴赏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治:安定,太平

B.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当:承担,主持

C.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养,休息

D.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缇骑按剑而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D.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⑵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本文成为封建时代的君臣宝鉴,是因其鲜明地提出守成时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治国思想。第一、二段在论述这一思想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⑴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百姓。(注意“董”的解释和“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

⑵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后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后听从它。(注意“简”的解释)

【小题4】比喻论证:第一段借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是妄想的比喻,说明人君不考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却想获得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正反对比论证:人君未得天下时,忧患深重,能团结臣民、竭诚待下,终于得到天下;但得天下后,难免踌躇满志、纵情傲物,对百姓滥用刑威,最终百姓积怨,天下岌岌可危。一正一反间,论证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一种论证方法2分,两种3分)


解析:

【小题1】休:美好,福祉

【小题2】(A项而:表转折/表修饰; B项以:表修饰/介词,因为; C项所:所字结构/表被动; D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3】略

【小题4】略

用斜线(/)给下面面线的文言语句断句(限6处)。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日:“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日:“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6分)答案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每处1分)


解析:

参考译文

    赵襄主跟从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就与子期进行比赛,赵襄主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事都教给你了呀,是你使用得不恰当啊!大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调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选自《韩非子·喻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