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3)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同时为使整个句子文意通畅连贯,要添加必要的关联词,因为从句意看,是假设语气,所以加上“如果”连接更好。)
(2)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重点词“陷、夫、何以”)
解析:
略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原文: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翻译: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 B:原文: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祸患常常从细小的事情累积起来的,才智勇气大多被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C:原文: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翻译:我从小就成了孤儿,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知道哥嫂是依靠。 D:原文: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翻译:我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假使我被法办遭杀戮,如同是众多的牛身上失掉一根毛,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而世俗又不会把我和为坚持气节而死的人相提并论,只是认为我是智虑穷尽,罪恶极大,不能自脱,终于走向死路而已。
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追求)异也。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C.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所以有这样的士人,在地上画个圆圈作监牢他也决不进入;削个木头人作法吏,他面对这样的审讯也决不回答,而是决计在受辱之前便自杀。
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监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之内活动。
D.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狱卒就警惕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而逐渐造成的状态。
D
解析:
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而逐渐造成的状态。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相关题目。(共6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完成问题
管仲论(节选) (北宋 苏洵)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古文观止》)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宋钦宗名“桓”,宋人讳“桓”改“威”。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霸诸侯,攘夷狄 攘:打击 B.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 顾:探望
C. 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且:将要 D. 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下列各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A.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 B.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C.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D.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②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⑥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竖刁等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有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管仲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没多久,宫廷就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顾:回头看
【小题2】例句和C为判断句,A 、D为被动句,B为反问句
【小题3】①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③是假设管仲这样做;⑥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
【小题4】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小题5】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 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D: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这五人的牺牲,到叫今之的地方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下列各项中对“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
A:①动词,可译为到、往 B: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③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D:④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一项是【 】
A: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B: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C:作地势,高下九则。 D:以身作则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动词,帮助) B: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动词,帮助) C:公为我献之。(动词,打算) D:阿母为汝求。(介词,替、给)
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亦使之若何? B:为蛇将若何? C:以为莫己若者 D:国其若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