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宋庆龄故居最早在康熙年间为武英殿大学士________邸宅的一部分,乾隆朝时,为文华殿大学士________别院。1961年________批示改建成宋庆龄同志的主要起居场所。

纳兰明珠,和珅,__来__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自度不得脱 物换星移几 B:夜则兵围所寓舍 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C:使遇哨,无不死 有志者事 D:然以自文于君亲 斯人,吾谁与归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归求救国之策 ②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B:①资政殿学士行 ②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 C:①不幸吕师孟构恶前 ②以至永嘉 D:①予自度不得脱,直前诟虏帅失信 ②夜以兵围所寓舍

9.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焉用亡郑以陪邻”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则思知止以安人 B:以勇气闻于诸侯 C:以资政殿学士行 D:赵王以为贤大夫

6.下列加横线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自不得脱 何不改乎此 B:夜则兵围所寓所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C:京口 去今之墓而葬焉 D:而死付之度外矣 轻重何如哉

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相国守代 B:以资政殿学士行 C: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B:来吾道夫先路 C:敛赀财以送其行 D: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选出下列文言文翻译错误的一项( )

A: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翻译:于是不接受丞相的印信,第二天,用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它的难度,哪里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翻译:即使懂得刑法,用威怒震慑,最终苟且免于刑法也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面子上恭敬而心中不服气。 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翻译:那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您又被赵王宠信,所以燕王想结交与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授予官职 B.缙绅、大夫、士于左丞相府 萃:会集

C.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数落 D.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国事遂不可收拾 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夜以兵围所寓舍 于其身也,耻师焉

C.归求救国之策 余不得归矣

D.贾余庆献谄后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严重,元兵逼到都城临安城门,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文天祥矢志报国,不顾利害。

B.国难降临,文天祥想法有三:一是为国捐躯决心已定;二是打算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三是侦察敌情以决定救国对策。

C.文天祥出使元军后遭受扣押,忍受屈辱,被驱北上,理应自杀,但想到了以后的斗争,坚持活了下来。

D.文天祥想以言辞说动敌人,说明他既有忠君爱国之心,又对敌人有充分的估计。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2分)

(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2分)

9.C

10.A

11.A

12.D

13.(1)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迫”“迁”各1分)

(2)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前”“诟”各1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C项“数”:列举。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A项“行为”在本篇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行”与“为”,“行”译为“行动”。“为”译为“是”。在现代汉语中“行为”是一个词,谓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A项两句中“以”译为“用、凭”。B项第一句中“则”译为“就”,表承接;第二句中“则”译为“却”,表转折。C项第一句中“而”表承接;第二句“而”表转折。D项第一句“于”译为“在”,介词;第二句“于”表被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这类题目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移、曲解词义等等。可以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的意思与原文进行比较。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D项“对敌人有充分的估计”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本题翻译的两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注意得分点:(1)“迫”译为“逼近”。“迁”译为“转移”。(2)“前”名词作状语,译为“上前”。“诟”痛骂。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