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善万物之得时

A:目吴会于云间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谨拜表以闻

【穷】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 (阻塞不通,走投无路) B: 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走投无路) C: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不得志) D: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走到头,追究到底)

【涕】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孔雀东南飞(并序)》 (眼泪) B: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流泪) C: 儿涕而去 《促织》 (眼泪) D: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寄欧阳舍人书》 (眼泪)

【国】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国家)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国家) C: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隆中对》(国家) D:国泰民安(国家)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也

译文:

(2) 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

译文:

(3)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译文:

⑴我到任以后,就架了几根柱子建成阁山草堂,意思是说临近阁皂山

⑵我正忧心着它的凋敞,而这里的人民却也安于我的朴拙,一同休养生息

⑶我私下有这个志向,未能达到,姑且和客人端着酒杯唱着歌,高高兴兴地喝醉了


解析:

[参考译文]

      地方让人乐于游观,事情又不烦费人力,两者常常难以兼得。从官舍获得(便利),且又在左右邻近,就更难了。临江土地本来就贫瘠出产少,官署坏损破陋,没有陂台亭观这样一类的美景。我到任以后,就架了几根柱子建成阁山草堂,意思是说临近阁皂山。可没有什么可期待盼望的,心中常快快不乐。一天,下了很久的雪刚刚放晴,我来到轩侧高高的山阜上,伸长脖子向南望去,山青雪白,鲜亮得让人欣喜。于是除去山阜上的芜秽,在上面盖一个竹亭,栽植一些花草树木,又看屋角有妨碍我观瞻的东西,铲掉它,命名为就亭,意思是就其地而不费劳力。

      古代的士大夫在外做官,大抵都要拿山水来自娱。然而有的迫身处于都会之中,诉讼案件烦扰喧嚣,舟船车马纵横交错,内外应酬交接不暇。虽然仆仆奔走在台亭观中间,每天饱餐酒食,耳听丝竹,而胸中的丘壑大概早已所剩无几了。为什么呢?身体怠乏心意烦乱,而精神被这些给拖累了啊。临江作为郡治,远在赣江之边,寂静得像穷山荒野。我正忧心着它的凋敞,而这里的人民却也安于我的朴拙,一同休养生息。习俗俭朴、诉讼案件稀疏,宾客很少来到,胥吏一散就关了衙门,脱了官服,伸开腿像箕一样坐着(指不构礼法),悠闲度日,山水之意,没有不落落分明地出现在我胸中的了。

      没几年战事兴起(指清军进攻残明势力),摇役征求络绎不绝,距离阁皂山四十里,(我)未能抛舍职守事务前往一游。聊且试着登上这个就亭,远处是千门万户,下临着城楼女墙。就亭位处东南,日月之光都先照临。碧绿叠嶂、清澈水流,江上白帆、汀上栖鸟,或隐或现的烟雨,青葱的橘抽,没有不变换气象、穷尽美丽机巧,触胸拂睫,聚集到栏干之内,就好像江山云物要讨我喜欢而来投怀亲昵一样。君子居处要有宴安止息之所,出游就必定要有上好的佐游之物,用来宣泄积郁之气、调节各种情绪,从而进入广大开阔、疏朗通达的境界,不只是(为了)游览观赏而已啊。我私下有这个志向,未能达到,姑且和客人端着酒杯唱着歌,高高兴兴地喝醉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智除奸佞

杨文襄①,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②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③,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④,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⑤,令科道⑥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綵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⑦,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委蛇卷十三》)

【注】①杨文襄:即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以神童荐为翰林秀才,后为太子太保,死后谥文襄。内臣:宦官。②瑾:即刘瑾,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头子。③平贼事:即讨伐安化王一事。④端绪:头绪,条理。⑤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构,明太祖废宰相设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上办理政务。⑥科道:明清吏、户等六科京畿等各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⑦外庭:指宫外的百官,与近侍之臣相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诡言请屏人语 诡:诡计

B.没其兵器 没:没收

C.上必就公问 就:接近

D.断不济事 济:成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以危言动永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乃进内变疏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

C.①即于袖中出二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文襄所以称‘智囊’”的一组是

①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 ②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

③即不济,奈何 ④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

⑤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 ⑥此疏入,瑾遂正法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文襄曾和张永一同领兵讨伐安化王,在军营谈论到刘谨为非作歹之事情时,嘱咐张永,让他在班师回朝面见皇上的时候,要呈上弹劾刘瑾的奏章。

B.张永按照杨文襄的计策行事,果然顺利成功。齐瑾被抓手后,奉命押送南京。刘谨上书请求皇上给他几件破衣遮体,皇上可怜他,下令将百十件旧衣服给他。

C.张永把吏、户、兵、礼诸部上奏弹劾刘瑾的奏章拿到左顺门对谏官说:这些奏章涉及的人很多,不要改动反映的情况,赶快呈上奏章。

D.刘谨被正法,很大程度上是靠张永之力,但如果没有杨一清为他出高明的主意,张永也办不成此事,杨一清不愧有“智囊”之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

(2)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

(3)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

【小题1】A(诡:假称。)

【小题2】C(C项均是介词,从。A项,副词,趁机;介词,凭借、依靠。B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项,表“……的原因”;表方式或手段,“用来,靠他来”。)

【小题3】B(③是张永说的话;⑥是张永做的事。)

【小题4】C(“不要改动反映的情况”不正确,应为“去掉此疏,换另一道立刻进呈”。)

【小题5】(1)(一旦)刘谨被诛,您一定会受到皇上的重用,就可以全部矫正他以前的所作所为。

(“用”“矫”及被动句式翻译准确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共3分。)

(2)刘谨专权时,连我们这些人都不敢直言,何况是其他官员呢。

(“用事”“亦”“况”翻译准确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共3分。)

(3)张永不希望牵连太多大臣,更是有远见的做法,然而若不是杨一清的智略比张永更胜一筹,张永也不会被杨一清所说动。

(“旁”“识见”“出”及被动句式翻译准确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共4分。)


解析:

参考译文:明武宗时,杨一清与宦官张永(武宗初年时原本是刘瑾党人,后不满刘瑾所为,奏请诛刘瑾,同时举兵征讨安化王朱鐇,袭封安化王。正德年间以诛刘瑾为名举兵谋反,后为仇钺所缚,押送京师赐死)在军中,杨一清曾与张永谈到阉臣刘瑾,分析其中利害,劝说张永举发刘瑾。接着从衣袖中取出两道奏疏,一道陈述平定安化王谋反的战略,另一道则是分析刘瑾有专权谋逆的意图。  最后,杨一清叮嘱张永说:“您率军回京谒见皇上时,先呈平定安化王的奏章,皇上一定会再进一步详细询问,这时您趁机要求皇上摒退左右,再进皇朝中暗埋内乱的奏章。”  张永说:“万一这招不管用,又该怎么办呢?” 杨一清说:“如果是旁人,我不敢断言是否管用,但如果是您,只要论事时能有条有理,一定管用。万一皇上不相信您所说的话,您就叩头请皇上立即召刘瑾,下令先没收刘瑾兵器,劝请皇上亲自查验,扬言如果找不到刘瑾谋反的证据,愿意拼上自己这条命,拿去喂狗。接着再一面痛哭一面连连叩头,这时皇上对刘瑾一定大为生气。刘瑾被诛,您一定受皇上重用,可以尽全力矫正以往朝政的缺失,那么吕强(后汉人,字汉盛,年轻时以宦官任官小黄门。灵帝时按例策封宦官,吕强推辞不接受。黄巾贼起,吕强奏请先诛皇上左右通贼者,后为赵恽等人陷害,自杀而死)、张承业(后唐人,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臣,庄王即帝位时曾力谏不可,后__而死,谥正宪)与您可说是千年来的三大忠臣。但这事要赶紧进行,不能稍有拖延。” 张永慷慨地说:“我一把年纪为朝廷尽忠,哪里是为求日后的回报?”不久,张永回京谒见皇上,事态发展一如杨一清所计划。

刘瑾被收押后,奉圣旨被降为南京奉御。刘瑾上奏自承罪状,乞求武宗赐一两件旧衣蔽体。武宗不忍,下令赐百件旧衣,张永见武宗仍怜惜刘瑾,恐日后生变,与内阁中的好友商议,让都察院弹劾刘瑾。然而都察院弹劾的奏章中,牵连到许多阿附刘瑾的大臣,张永立即拿着奏章来到都察院,说:“刘瑾专权时,连我都不敢挺身直言,更何况是其他官员呢?今天朝政败坏全是刘谨一人的过错,不要再波及他人,动摇人心,请立即收回这道奏章,另呈一道。”  当奏疏呈上后,刘瑾果被正法,受牵连的只有文臣张綵一人,武将杨玉等六人而已。

  能除去阉宦刘瑾江彬,很大程度上靠了张永的力量。如果要仰仗外臣,断然不能成功,而张永不希望牵连太多大臣,更是有远见的做法。然而若不是杨一清的智略比张永更胜一筹,张永也不会被杨一清所说动。难怪杨一清有“智囊”之名。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3)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同时为使整个句子文意通畅连贯,要添加必要的关联词,因为从句意看,是假设语气,所以加上“如果”连接更好。)

(2)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重点词“陷、夫、何以”)


解析: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原文: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翻译: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 B:原文: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祸患常常从细小的事情累积起来的,才智勇气大多被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C:原文: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翻译:我从小就成了孤儿,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知道哥嫂是依靠。 D:原文: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翻译:我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假使我被法办遭杀戮,如同是众多的牛身上失掉一根毛,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而世俗又不会把我和为坚持气节而死的人相提并论,只是认为我是智虑穷尽,罪恶极大,不能自脱,终于走向死路而已。

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追求)异也。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C.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所以有这样的士人,在地上画个圆圈作监牢他也决不进入;削个木头人作法吏,他面对这样的审讯也决不回答,而是决计在受辱之前便自杀。

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监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之内活动。

D.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狱卒就警惕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而逐渐造成的状态。

D


解析:

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而逐渐造成的状态。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相关题目。(共6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吾闻汉我头千金,邑万户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