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自认为“尽心”,却为何“民不加多”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解释这段文字中加括号字的含义。
于:
焉:
凶:
加: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这段文字在全文论证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自认为“尽心”,却为何“民不加多”?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⑦蹑足行伍之间 ⑧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⑨ 学不可以已 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A:①③⑤⑥⑧⑩ B:①②⑦⑧⑨⑩ C:②③④⑥⑧⑩ D:①③④⑥⑦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甲]梁惠王网:“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子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之 鼓:战鼓

C.谨庠之教庠 序:古代的学校

D.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

2.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A.头发花自的人,不用在路上背东西了。

B.头发花白的人,不必用头在路上顶东西了。

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肩扛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D.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B     2.C     3.D

【附】文言文译文:

按人的实情来说,没有不贪生恶死的,他们要思念父母,顾念老婆孩子。至于被正义、真理所激发而死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当然有不顾自身和家庭的原因。如今我很不幸,父母早已去世,又无兄弟,我孑然一身独自生活,少卿您看我对老婆、孩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再说,真正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弱的人如果仰慕节义在任何小事上都应勉励自己,不一定非得死节。我虽然承认自己是个怯弱的人,想苟且偷生,但我也很懂得舍生就义的道理,为什么自己要甘心遭受被囚禁的耻辱呢!再说,奴婢侍妾还能够下决心自杀,何况我已经(到了)没有任何办法可想(的地步)呢?我之所以克制忍耐自己的感情苟活于世,囚禁于监狱而不拒绝,是因为我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碌碌无为地了结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显扬于后世。

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不可胜记。只有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这些人都是思想上有解不开的苦闷,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希望将来的人了解他们的抱负。至于左丘眼睛失明,孙子受膑刑,终归不被当权者重用,他们就不再抛头露面而论列自己的见解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着让自己的著作传留后世以显示自己的理想志趣。

我很不谦逊,最近我借助于自己粗劣的文笔,收集天下散乱失传的文献,并对前人行事略加考证,综核事情的始末,考察历史上成败兴衰的规律。上起轩辕氏,下至现在,写成十表、十二本纪、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草草创作尚未全部完成,偏偏就遭遇此祸。书还没有写成,我十分惋惜,因此受了最重的刑罚而没有怨怒的脸色。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可是这事只能给聪明人说难以给一般人言啊。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9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河内(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增加)少

C.填然鼓(代词,代"鼓")D.弃甲 (拖着)兵而走

10.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1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译文:

(2)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分)

译文:

(3)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译文:

9.【答案】D(A: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更、再。C: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10.【答案】C(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项为介宾后置句,包含了一个固定句式“孰与……”,可理解为:“我与城北徐公(比),孰美?”B项为定语后置,D项是介宾短语后置,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11.【答案】D(国:指诸侯国的封地;家:指卿大夫的封地)

12.【答案】(1)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得分点:庠序、悌、负、戴)(2)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得分点:检、涂、发) (3)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得分点:罪、岁、至)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介词“于”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②③⑤相同 C:①⑤相同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