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树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种说理方式的好处是什么

13.下列各项中两句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谨庠序之教 B:隰则有泮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C:肇锡余以嘉名 既来之,则来之 D:来吾道夫先路 养生丧死无憾

文言文

(孟子)曰:“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谷不可食也 胜:尽

B.养生死无憾 丧:办丧事

C.庠序之教 谨:重视

D.申之以孝之义 悌:爱护弟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闻有国有家者

B.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寡人之用心者

C.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朝济夕设版焉

D.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哀墓之徒有其石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5.D

6.C

7.(1)我们离开父母兄弟(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2)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对于国家也有重大作用啊。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D项“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 “悌”本义:本指敬重乡中长辈,古时当时乡中皆是同族 。后指敬爱兄长。选项中解释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儒家宣扬的是“兄友弟恭”式的友爱。悌,儒家的伦理范畴,现在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本意,悌,怜爱,专指作为兄长的哥哥爱护尚是幼小的弟弟。悌作为兄长怜爱兄弟。表演彩排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小篆:悌,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解,见<说文许箸>。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相同”。 答案选择C.两个“而”都表示承接;A项,表判断/句中语气词;B项,表假设/比得上;D项中,那么/这。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比如题中C项。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7.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所以”“去”“亲戚”“事”;(2)“明”“大”“匹夫”“于”。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比如本题中的“亲戚”;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以祸福,介短后置”。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文言文

(孟子)曰:“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20.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谷不可食也 胜:尽

B.养生死无憾 丧:办丧事

C.庠序之教 谨:重视

D.申之以孝之义 悌:爱护弟弟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闻有国有家者

B.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寡人之用心者

C.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朝济夕设版焉

D.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哀墓之徒有其石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20.D

21.C

22.

(1)我们离开父母兄弟(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2)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对于国家也有重大作用啊。

【解析】

试题分析:

20.悌:敬爱兄长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记住典型例句。高考文言实词,基本能在中学教材中找到实例。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熟读典型例句,记住常见义项,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仓库。

    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可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偏义等内容分类整理,把握其基本特征及类型,提高分辨能力。

21.句末表判断语气/句中表停顿B如果/比得上C表承接的连词D那么/这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代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等关系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对介词的考查,有时是辨析介词与非介词的区别,有时则考查区分介词不同意义的能力。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别的副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等。对副词的考查包括区分副词与非副词的能力,区分副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连词与介词、副词的区别。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以及表达某种语气或音节的虚词。常见的助词有“乎、也、之”等。助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助词与非助词的区别以及助词不同意义之间的区别。

22.所以、徒;大、“重于社稷”句式。各1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直译,可以从几方面着手: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本题考查的两句翻译都是课本内容,平时注意课文中重点实词、句式、古今异义词的翻译。

【参考译文】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都相同的一项。( )(3分)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A.①②B.②③C.④⑤D.②④

7、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之民不加多B.谨庠序之教C.是寡人之过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 、下列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1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2刑人如恐不

B 1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C 1涂有饿殍而不知。 2顷之未,太子迟之。

D 1非我也,也。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

9、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10、翻译句子。 (10分)

(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3分)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分)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分)

6、答案:D 

 解析:①中读cù,密、细密;②④中相同,读shù,几、若干;③中读shuò,屡次;⑤中读shǔ,算得上。
7、答案:D 

 解析:A、B、C三句中的“之”都作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D中“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8.C 解析:C项,①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出发。A项,都译为“尽”;B项,都译为“这”;D项,都译为“兵器”。
9.B 解析: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
10、翻译
1)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得分点:“谨”认真从事; “申”反复陈述;”以”,把   每点1分)

2) (使百姓)供养活着的人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注意得分点:“养 供养;死”为…办丧事”,句式 各1分)
3) .狗,猪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赈济。

(得分点:“检”制止; “ 涂”通”途,”路上;“发”打开粮仓。饿殍,饿死的人各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0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渔网)  B.斧以时入山林(斧子)

C.谨庠序之教(古代的地方学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现)

20.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冰水为之寒于水B.斧斤时入山林      挟飞仙遨游

C.五亩宅         句读不知D.何异刺人而杀之     君幸赵王

19.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

20. A 

下面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按要求答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③狗鸡豚彘之畜,无失其时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①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②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解析:

【小题1】宾语前置(A判断 B省略“以(之)” C定语后置)

【小题2】C项是对整个统治者的批评,并非只指梁惠王

【小题3】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4分,共10分)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各项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丧: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B.勿夺其时 夺:耽误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D.王无罪岁 罪:归罪、责备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D.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认真兴办(注重)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了。 (建议采分点:谨、孝悌、负戴于道路 各1分,其他酌情处理)


解析:

【小题1】检:通“敛”,收敛,积蓄

【小题2】A无通勿   C涂通途    D豪通毫

【小题3】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  B定语后置  C介宾后置 省略  D被动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

A.寡人之民不加多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2分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选出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宾主尽东南之美

C.屈贾谊于长沙 D.襟三江而带五湖

以下不存在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C.弃甲曳兵而走 D.谷不可胜食也

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

①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②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A.名词作状语;B.形容词作名词;C.动词的使动用法;D.名词作动词

【小题4】A序——古义:学校;今义:次序,顺序B无C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D谷:古义粮食的总称,今义稻谷。

【小题5】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