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答题。

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圣”当做“仁”的至高境界,他指出的推广仁爱的重要方法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2)试联系已学内容,说说你对孔子倡导的“仁爱观”的理解。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大多数人信奉“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孔子一味夸赞颜回的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实在是迂腐悖时之论。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1】(4分)(1)(2分)能近取譬,推己及人,从主观愿望出发,达到博施济众的效果。

  (2)(2分)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  仁爱观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  大信。(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小题1】  (3分)孔子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即使在现代社会,理想  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  有道。(两个要点:澄清孔子的观点:明确现代社会正确的观念。答出大意即可)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1)登堂入室(1分)  (2)①子贡认为自己的知识修养比较浅显,容易被外人看到,理解;②同时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美;③所以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解析: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克制忍耐,苟且活下来,被关在污秽的牢房里而不肯去死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平平庸庸地死了,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了。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自古以来,富贵却姓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尽,只有那些卓越不凡而非常优秀的人才能被后世称颂。

C.《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抒发内心愤懑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心情郁结,不能实行其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启发后人。

D.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现”)。

就隐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内心的怨愤,希望流传文章来使自己显名于后世。

B


解析:

自古以来,富贵却姓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尽,只有那些卓越不凡而不同寻常的人才能被后世称颂。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

 译文:

乃支州界军用之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译文:

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

 译文:

【小题1】当时法令禁止饮酒,徐邈却偷着饮酒直至沉醉不醒。(“科”“私”各1分,句意1分。)

【小题1】于是支取供给本州界内的军事费用之外的钱,来购买金帛和骏马,以供应中原地区。(“乃”“中国”各1分,句意1分。)

【小题1】然后以仁义劝导百姓,建立学校,申明教化和法令,进用善良的人,贬黜邪恶之辈,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树立起来,百姓都归顺于官府。( “以仁义”状语后置1分,“ 善”“ 恶”,形容词作名词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C.其词有“瑰伟之文……” D.乐其林泉之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学甫而不为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C.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又不如人

【小题1】D

【小题2】D


解析:

【小题1】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项,指示代词,那。

【小题2】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  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停顿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    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9分,每小题3分)

吏 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财物

B.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繁衍

D.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才:人才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 )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鱼肉百姓,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吏”“夺其食”“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译文: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译文:

(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理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由、夺、竭各1分,句意1分)

(3)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虽然过去)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

(斯1分,食力1分 句意1分)


解析:

【小题1】才,有才能的

【小题2】 (①发生在古代的事   ⑥是作者对盗贼之祸的看法

【小题3】 “上古之士”是指古时的贤士,此项因果关系不当。

【小题4】(1)(理,动词“治理”1分,…者表判断1分,句意1分)(2)(由,由于;夺,夺取;竭,枯竭;各1分。句意1分)(3)(斯,这些;1分,食力,用做名词,自食其力的人,1分。 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内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县令,其次是佐、史、胥徒。像这样的人,(虽然)地位尊卑不同,(但)都属于官吏。

 古时候君主与百姓之间相安无事,固然不能够没有官吏,但是人员不多。陶唐氏、虞氏(曾经)设置官职,这(是)可以考查的,(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选拔有才学而且品行高尚的贤士(做官),然而贤士又不愿意。因此,上古时的贤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国君的使者来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惟恐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因无可奈何(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后世(之所以)让危害百姓的人治理百姓,(是)因为害怕(百姓)作乱,防范不得不严密,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到即使没有采邑的奉养,却也能相互依附勾结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正派的人和游手好闲的人混入官吏的行列。带领虎狼来放牧猪羊,却希望猪羊滋生繁衍,怎么能够实现呢? 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担忧安乐而渴望危难呢?(这样一来)似乎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如果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那么百姓)不得不愤怒;(如果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那么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然而宣称要治理百姓的人,(却)耗尽了百姓的气力因而使他们处于危难之中,夺取了百姓的食物因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虽然过去)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如今为人民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盗贼戕害百姓,随时发生,随时(因为百姓的__而)败灭,(因此盗贼的祸患)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是(盗贼)有所回避与顾忌的缘故。官吏(却)没有回避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的百姓敢怨恨却不敢说出来,敢发怒却不敢诛杀他们。难道是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蛇虺一起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有人)说:找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并任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得”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写出下列句中“得”的意思。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3)未得与项羽相见( )

(4)吾得兄事之( )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

(10)此言得之( )

(1)得到,获得;(2)心得,收获;(3)能够;(4)应该;(5)通“德”,感恩;(6)与“无”连用表示疑问,莫非;(7)得意;(8)具备;(9)融洽;(10)对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多义词词义的掌握情况,只要熟悉原文,不难作出准确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去官 忧:忧虑,担心

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 勒:统率

C.居家笃睦 笃:忠诚,厚道

D.士大夫以此称之 称:赞扬

下列句子中,表现杨公则“忠烈”的一组是

①陷于寇,抗声骂贼 ②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③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

④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⑤遂强起登舟 ⑥虽居军旅,手不辍卷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但仍不屈服,假装答应与其共事,最终骑马逃回。

B.杨公则所率__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

C.杨公则对百姓轻刑薄赋,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

译文:

(2)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译文: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1)(5分)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杨公则假装答应他而图谋(袭击)他,计谋泄露,一人骑马逃回。

⑵过去廉颇、马援因为年老被遗,但他们还勉力请求任用。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看重的啊。


解析:

【小题1】(父母的)丧事

【小题2】②突出他的廉洁  ③纪律严明  ⑥热爱读书

【小题3】“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无中生有。

【小题4】⑴壮:意动。要:邀请。伪:假装。图:图谋,谋取。各1分,大意1分。

(2)“以年老见遗”中的“以”,因为;“见”,被。朽懦:衰朽懦弱。前驱:先锋。各1分,大意1分。

译文:

杨公则,字君翼,是天水县人。当时氐人李乌奴叛乱,攻打白马,公则顽强地守卫经时,弹尽粮绝,被敌人俘虏,大声骂敌人。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杨公则假装答应他而图谋(袭击)他,计谋泄露,一人骑马逃回。梁州刺史王玄邈把这件事上表给皇上,让皇上知道这件事,齐高帝下诏褒扬了他。

调任为扶风太守,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不久,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作乱,杨公则率领军队前去讨伐。事件平定后,调为武宁太守。在武宁郡担任太守七年,财产很少,百姓安定。

齐高祖率领军队驻扎在沔口,杨公则率湘州的军队在夏口与齐高祖的军队会师。郢城平定后,高祖命令所有军队当天全部继续东下,杨公则受命为先头__,直接攻向柴桑。江州平定以后,合军东下,直抵建邺。杨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过之处无不仰赖他而平安无事。大军到新林,杨公则把领军府从越城转移北楼到驻防,和南掖门相对,杨公则曾经登上北楼观战。城内远远望见将帅用的旌旗伞盖,让神弩手射箭,箭穿入杨公则坐的胡床,左右的人都大惊失色。杨公则说:“几乎射中我的脚。”谈笑如初。东昏侯选勇士在夜晚攻打杨公则的栅营,栅营中的军队惊恐扰乱,杨公则安睡着不起,只是慢慢地命人回击敌人,东昏侯的军队就退回了。

湘州多年遭受匪乱,人民大多流离失散,杨公则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久,户口就增加了。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自己保持廉洁谨慎,官吏和百姓都很高兴。湘州的习俗单姓人家用赂贿求得州中的职务,杨公则到后,全部断绝这种做法,所征用的都是州郡的大姓,高祖颁诏,要求各州都要效法。

当时朝廷开始讨论北伐的事,因为杨公则一向享有很高的威名,到京师后,下诏赐假节给他,命令他先在洛口屯兵。杨公则接受命令正要出发,得病,对亲人说:“过去廉颇、马援因为年老被遗,但他们还勉力请求任用。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看重的啊。虽然临出发得了病,怎么可以一下就推诿任务啊?马革裹尸,还葬家乡,这是我的志向啊。”就勉强起来登上船。到了洛口,寿春投降的男女有几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派遣长史石荣为前锋来迎战,杨公则就斩杀了石荣,追杀败兵一直到寿春,离城几十里才返回。在军中病逝,享年六十一岁。高祖非常悲痛为他惋惜,当天就举哀(丧礼用语,指高声号哭),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号是烈。

杨公则为人宽厚慈爱,在家日常生活淳厚和睦,对待自己的侄子比自己的孩子还好,家财都委托给他。生性好学,即使在军中,他仍然手不释卷,士大夫因此称赞他。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一项是【 】

A: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 为之奈何?(《鸿门宴》)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