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为赋新词强说愁(替)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呢) D: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为……所,表被动)
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童子何知 C:等终军之弱冠 D:彼且奚适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颠:跌倒
C. 且尔言过矣 过:责备
D.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虎兕出于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以下几句话,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⑤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 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⑥ D. ④⑤⑥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过:犯错
【小题2】A项到,介词;B项在,介词;C项引进对象,不译,被,介词;D项对,向,介词。
【小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答题。
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圣”当做“仁”的至高境界,他指出的推广仁爱的重要方法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2)试联系已学内容,说说你对孔子倡导的“仁爱观”的理解。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大多数人信奉“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孔子一味夸赞颜回的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实在是迂腐悖时之论。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1】(4分)(1)(2分)能近取譬,推己及人,从主观愿望出发,达到博施济众的效果。
(2)(2分)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 仁爱观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 大信。(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小题1】 (3分)孔子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即使在现代社会,理想 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 有道。(两个要点:澄清孔子的观点:明确现代社会正确的观念。答出大意即可)
解析:
略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1)登堂入室(1分) (2)①子贡认为自己的知识修养比较浅显,容易被外人看到,理解;②同时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美;③所以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解析:
略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克制忍耐,苟且活下来,被关在污秽的牢房里而不肯去死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平平庸庸地死了,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了。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自古以来,富贵却姓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尽,只有那些卓越不凡而非常优秀的人才能被后世称颂。
C.《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抒发内心愤懑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心情郁结,不能实行其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启发后人。
D.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现”)。
就隐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内心的怨愤,希望流传文章来使自己显名于后世。
B
解析:
自古以来,富贵却姓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尽,只有那些卓越不凡而不同寻常的人才能被后世称颂。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
译文:
乃支州界军用之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译文:
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
译文:
【小题1】当时法令禁止饮酒,徐邈却偷着饮酒直至沉醉不醒。(“科”“私”各1分,句意1分。)
【小题1】于是支取供给本州界内的军事费用之外的钱,来购买金帛和骏马,以供应中原地区。(“乃”“中国”各1分,句意1分。)
【小题1】然后以仁义劝导百姓,建立学校,申明教化和法令,进用善良的人,贬黜邪恶之辈,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树立起来,百姓都归顺于官府。( “以仁义”状语后置1分,“ 善”“ 恶”,形容词作名词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C.其词有“瑰伟之文……” D.乐其林泉之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学甫而不为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C.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又不如人
【小题1】D
【小题2】D
解析:
【小题1】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项,指示代词,那。
【小题2】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 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停顿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 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