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 (到…去,往。) B: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词 假如) C: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比得上。) C.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 象) D:劳苦而功高如此。 《鸿门宴》 ( 如,像)

【被】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动词,覆盖,蒙上)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动词,披散、散开) C: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柳毅传》(动词,同“披” ) D: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表被动)

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被录用,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盟会诸侯,安全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略。

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

③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而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解析: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字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2)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

(1))(王致谦)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二字。四明的杨守阯太史为它写作了《世美堂记》。(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句式1分;闳敞,1分;致,1分;记,1分;句意1分。)

(2)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打扰。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还完那些钱。(俗嚣,1分;岁,名词作状语1分;质贷,1分;雠其直,1分;句意1分。)


解析:

将文中划线句子用“/”断句。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鴞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注释:①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屈盘万顷:屈盘起来,占的面积有一万顷。③於:同“于”。

④鸹:鸱鴞,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

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鴞/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解析: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2)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

(1)只拿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尚道义遗留给子孙罢了。(“施”“活”“遗”各1分)

  (2)齐国的读书人,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补出省略成分“救助”1分,“而”1分,“举火”l分。)


解析:

对下列句子句式特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 C:为天下笑着,何也?(被动句,疑问句) D: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本大题38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曰:“他日救时宰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后,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之宜兴革者,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少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①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后来成为明景泰帝)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① 橐:布袋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命谦口其罪 数:列举

B.乃手书谦名吏部 授:教授

C.超兵部右侍郎 迁:提拔

D.皆令归治丧,旋复 起:起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生七岁,有僧奇二虫又何知?

B.师还,赏赉诸大臣等 蹴尔而之,乞人不屑也

C.周、晋诸王亦言之,复命谦巡抚 家祭毋忘告

D.驾陷土木,京师大震 前王之踵武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

①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②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③少有水旱,辄上闻

④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⑤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⑥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 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当权,于谦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诸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朝廷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众朝臣围打王振党羽马顺致使局面混乱的事件时,果断地设法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之宜兴革者,即俱疏言之。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小题1】B【小题1】B【小题1】A【小题1】D

【小题1】(1)(3分)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应该兴办或者改革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部”“疏”各1分,“之……者”句式译正确1分)

   (2)(3分)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也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上下” “社稷”各1分,“以……为”各1分)


解析:

【小题1】(授,给)

【小题1】均为“给予”,动词(A 他,代词;这,代词。C 于是,连词;你的,代词。D 等到;赶上)

【小题1】略

【小题1】(“果断地设法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有误)

【小题1】略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二寸,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秀才,五府交命,皆不就。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

与王沉俱被曹爽辟。沉劝就征,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及爽败,沉以故吏免,因谓祜曰:“常识卿前语。”祜曰:“此非始虑所及。”其先识不伐如此

文帝为大将军,辟祜,未就。公车征拜中书侍郎。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痒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人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尽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祜寝疾,求入朝。帝以其病不宜常入,遣中书令张华问其筹策。祜曰:“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华深赞成其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识不伐如此 伐:夸耀 B.祜遣送还其家 其:他们的

C.虽百万之众 虽:虽然 D.乃举杜预自代 举:推荐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都直接表现羊祜才略出众的一组是

??委质事人,复何容易 ??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

??甚得江汉人心 ??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

A.?????? B.??????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与王沉一起被曹爽征召的时候,他已经看出跟着曹爽做事没有前途。后来王沉被免职,证明了他的判断正确。

B.文帝担任大将军时,用公车去征召来羊祜做自己的中书侍郎;武帝受禅接帝位后,又升羊祜做了中军将军,并封他为侯爵。

C.羊祜掌管荆州军事大权时,一方面安抚民众,开办教育,深得民心;一方面对吴国人实施怀柔政策,成效显著。

D.羊祜在病重后建议皇帝早些灭吴,他认为,当时正是灭吴的好时机,一旦吴国改换皇帝,灭吴的机会就可能丧失。

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2)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部分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余 孰 能 有 余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小题1】8.C(虽:即使)

【小题1】B(②说的是羊祜不贪封赏,无关于才略。??讲的是羊祜施展才略的结果而不是讲他的才略)

【小题1】B(“公车”代指朝廷,征拜羊祜为中书侍郎的是朝廷而不是大将军,羊祜也未做中军将军)

【小题1】略

【小题1】12.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翻译:天道运行难道不像我们拉弓射箭吗?目标高了便压低一点,目标低了便升高一些;多余的补向不足的,不足的则用多余的补。天道,是减少多余的来供应不足的。但人类的道则不是这样,他们减少不足来奉给本就多余的,那么谁能会将多余的拿来改造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圣人有大成就却不自恃,功勋卓著也不争其位,不会去炫耀自己的贤能。


解析:

【小题1】羊祜,字叔子,是泰山南城人。羊祜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孝行哀思超过常礼,奉事叔父羊耽也十分恭谨。等到长大了,学识渊博,能写文章,身高七尺二寸,面容俊美,善于谈论。郡将夏侯威认为他与众不同,就把兄长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了他。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种官署也纷纷任命他,他都不应征。太原人郭奕见了他,说:“这就是当今的颜回啊。”

他与王沉一块被曹爽征召。王沉劝他应征做官,羊祜说:“归附并侍奉人,又怎么容易。”等到曹爽失败,王沉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于是他对羊祜说:“我常记起您从前说的话。”羊祜说:“这不是从前的思虑所能料得到的。”他就是这样有先见之明而又不自夸。

文帝司马昭时任大将军,征召羊祜,羊祜没有应命。公车征拜羊祜为中书待郎。武帝登上帝位以后,因为羊祜辅佐的功劳,进封他为中军将军。他坚决推辞不接受,武帝就提升他的爵位为侯。

武帝有了要消灭吴国的想法,任命羊祜掌管荆州的军事。羊祜率领军队出发到南夏镇守,兴办学校教育,安抚远近百姓,深得江汉一带民心。(羊祜)与吴国人交往开诚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想要离开,都听凭他们离开。每次与吴国人作战,总是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时间,从不采用突然袭击的计策。对于想要进献狡诈战术的部将,羊祜总是用美酒灌醉他们,让他们说不出口。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国两个孩子作为俘虏,羊祜派人将孩子送回。

吴国将军陈尚、潘景来侵犯边境,羊祜派兵追击并杀了他们,羊祜很赞赏他们为国而死的气节,就用隆重的礼节安排他们的丧事。潘景、陈尚的家人迎丧时,羊祜以礼发送。羊祜行军每到吴国境内,在田里割谷作军粮,都要算出所割谷子的价值,送一些绢来补偿人家。每次在江汉一带会众打猎,总是限在晋国范围(不进吴国境内)。如有先被吴人射伤而又被晋兵得到了的禽兽,都原样送还吴人。于是吴国人都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不呼他的名字。羊祜曾经和陆抗两军对峙,双方有使者互相往来,陆抗称赞羊祜的品德器量,即使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他。陆抗曾经患病,羊祜赠他医药,陆抗毫无疑心把药服下,左右人大多劝他不要服用,陆抗说:“羊祜岂能是毒害别人的人!”

羊祜病重卧床,请求进京。武帝因为羊祜病重不宜按常规入朝,就让中书令张华代同羊始的伐吴策略。羊祜说:“吴国君主行施残暴的政治已经很厉害了,这时灭吴可以不战而胜,统一天下,兴办礼乐教化,那么皇上的伟大就会与尧舜相当,臣子的功劳就会与稷契相同,这是百代的盛事啊。如果现在放弃灭吴,倘若孙皓不幸死去,吴国人重新立了优秀的君主,即使有百万军队,长江也打不过去的,将要留下后患啊。”张华非常赞同羊祜的谋划。羊祜的病越来越沉重了,就推荐杜预代管自己。不久病死,时年五十八岁。皇帝穿着素服哭他,十分悲伤。这一天天气寒冷,皇帝的涕泪沾湿了须鬓,都结成冰了。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而且,背负罪名不容易处世安身,地位卑微常常受到诽谤议论。

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我因为言论而遭遇这场灾祸,重新被乡里人耻笑,因为玷污辱没了祖宗,我又有什么脸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即使延续到百世,耻辱仍会更加深重!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出门常常不知要到何处去。

C.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所以暂且随世俗而浮沉,与时势相周旋地活下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

D.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的内心相违背吧?

B


解析:

我因为言论而遭遇这场灾祸,深深的被乡里人耻笑,因为玷污辱没了祖宗,我又有什么脸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即使延续到百世,耻辱仍会更加深重!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出门常常不知要到何处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