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于是左手把秦王的衣袖放在右手中并拿着匕着刺他。)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D: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为至理,当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巫所惑。巫者,以诡为①业,其所为②皆为③利也。故为④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A:①动词,可译为作为 B:②动词,可译为做 C:③动词,是 D: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下列各句中“若”表示选择的一项是【 】
A: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B: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 C: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如】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 (到…去,往。) B: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词 假如) C: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比得上。) C.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 象) D:劳苦而功高如此。 《鸿门宴》 ( 如,像)
【被】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动词,覆盖,蒙上)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动词,披散、散开) C: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柳毅传》(动词,同“披” ) D: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表被动)
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被录用,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盟会诸侯,安全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略。
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
③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而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解析:
略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字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2)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
(1))(王致谦)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二字。四明的杨守阯太史为它写作了《世美堂记》。(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句式1分;闳敞,1分;致,1分;记,1分;句意1分。)
(2)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打扰。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还完那些钱。(俗嚣,1分;岁,名词作状语1分;质贷,1分;雠其直,1分;句意1分。)
解析:
无
将文中划线句子用“/”断句。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①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②。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③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鴞④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⑤人。
注释:①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屈盘万顷:屈盘起来,占的面积有一万顷。③於:同“于”。
④鸹:鸱鴞,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
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鴞/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解析:
略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2)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
(1)只拿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尚道义遗留给子孙罢了。(“施”“活”“遗”各1分)
(2)齐国的读书人,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补出省略成分“救助”1分,“而”1分,“举火”l分。)
解析:
无
对下列句子句式特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 C:为天下笑着,何也?(被动句,疑问句) D: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