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通“背”,背叛 )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鸿门宴》(一倍)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D: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穆天子传》(督péi,陪伴,伴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3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断句题4分;翻译题10分)

李应升诫子书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衣鲜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势不可凌。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倘嫁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内外出入,谨其防闲。此恩义所关,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明朝南直隶江阴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疏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②韦弦:韦,熟牛皮;弦,弓弦。成语有“韦弦之佩”,意为用来警戒自己的有益的规劝。语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③防闲:防,防水的堤坝;闲,防兽的圈栏。泛指防备和禁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直言贾祸 招致

B.祖父母拱璧视汝 看待

C.衣鲜食甘 鲜艳

D.神明殛之矣 诛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复与汝相见 失其所与,不知

B.此宜俭以惜福 厚敛以雕墙

C.当足其衣食 则或咎其欲出者

D.葬我于墓侧 以其无礼于晋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陷囹圄,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写下这封信,作为临终遗言,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作者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过于任性、不敬长辈、不能吃苦等毛病,要求儿子认清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作者要求子女们和睦友爱,妹妹出嫁时要以一百亩田地作为陪嫁,兄弟三人要平分财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

D.作者把自己的两点遗愿托付给儿子: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稿,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

译文:

②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

译文:

③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

译文:

【小题1】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鲜艳的衣服)

【小题2】B(A.介词,跟、和/动词,结交;B均为连词,表目的;C.人代,她/指代,那个;D.介词,在/介词,对)

【小题3】C(“汝既鲜兄弟”表明作者只有一个儿子。“兄弟三分”,指作者与其兄其弟三家均分财产。)

【小题4】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4分,错1—2处扣1分,3—4处扣2分,余类推,扣完4分为止。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都算错。)

【小题5】①祖父祖母疼爱你,你却因为亲近而忘了尊重;你的母亲教育你,你却傲慢而不亲近她。(“狎”“训”“傲”“亲”各1分)。

②你既然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庶出的妹妹,就应该拿同胞妹妹看待她。(“鲜”“止” 各1分,“当待以同胞”状语后置1分)

③把我留下的文稿书籍,好好整理。(“诸稿简籍”、“诠”“次” 各1分)


解析:

参考译文:我因为正直的言论招致灾祸,自己料想唯有一死来报效朝廷,不能再和你相见,所以写几句话来告诫你。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能把这些话当做警戒自己的规劝,也就是我虽死犹生的时候了。

你生长在官府,祖父祖母像看待奇珍异宝(拱璧:一种大型玉璧,径长尺二,用于祭祀,因须双手拱执,故名。后比喻极其珍贵的事物)一样看待你,家族内外的亲戚都用对待尊贵公子的方式对待你。你穿着光鲜的衣服,吃着甘美的食物,喜怒任性,娇生惯养已成习惯,不肯穿布衣旧衣,不肯吃粗茶淡饭。如果长大成人还不能改正,一定会陷入贫穷饥饿的境地。这样就应该用节俭来珍惜眼前的幸福,这是第一点。

你从小见惯我四处为官显赫得意的样子,没见过我做童生和秀才时低眉顺眼谦恭待人的样子,以及祖父祖母在艰难中支撑家庭时的情景,更没见过我身穿囚服被捕入狱,以及在监狱中被囚禁时万分痛苦的情形。你不尝着苦胆去好好想想这一切,又哪里算得上是有人心的人呢?做人不能居高临下,不能仗势凌驾他人。这样就应该用谦恭来保全自身,这是第二点。

祖父祖母疼爱你,你却因为亲近而忘了尊重;你的母亲教育你,你却傲慢而不亲近她。现在我遭遇难以预料的灾祸,你替代我做儿子,能不恭敬地体会祖父祖母的爱护之心吗?至于你的母亲,她还能依靠什么人呢?你如果不孝顺,上天都要惩罚你了。这样就应该用孝心来侍奉长辈,这是第三点。

我做官珍惜自己的名声和节操,不曾贪婪攫取,使自家富裕。现在家中留下的财产,都是祖父祖母勤劳辛苦积累的,况且经历这次大难,已经花费了大半。我曾有誓愿:兄弟三人,财产均分成三份,自己一定不多拿一亩田一粒谷。你要像对父亲一样对待伯父,像对母亲一样对待寡居的婶婶,即使有祖父祖母的命令,也丝毫不能多占多要,以致违背我的心愿。这样就应该以公平之心来继承家业,这是第四点。

你既然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庶出的妹妹,就应该拿同胞妹妹看待她,倘若她嫁到中等或贫穷人家,必须给她一百亩陪嫁田地;至于庶妹的母亲,已经侍奉我多年,应当让她丰衣足食,分给她养老的田地,让她收取田租来供养生活。家里家外进进出出,要严守规矩。这关系到恩德道义,这是第五点。

你天资不愚钝,我教育不够,你读书已经很晚。你要念着我辛勤劳苦,激发志气勤奋学习,假如有考取科举的一天,就先回家奉养老人。如果科举没有希望,也要做一个读书秀才,把我留下的文稿书籍,好好整理。这关系到我们家文章学问一脉相传,这是第六点。

我深以为苦的是人生在世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将来等到祖父祖母百年之后,一定把我葬在他们坟墓的旁边,不能远离他们。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低着眉随手慢慢地弹奏,说尽心中无限的伤心事。 B: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这五个人,大概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被正义所激而死于这件事的。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烛光照耀着南面的天空。 D: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这些文人画士心里面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天下的梅树。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通达事理的人不拘泥于外物,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污浊,您为什么不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众人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行为高出世俗,使自己被放逐呢?

C.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怎么能用洁白的身体去接触外物的玷污?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怎么能够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

D.怒而飞,其翼若垂(边陲)天之云。

一发怒就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D


解析: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B: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C: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D: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

【小题1】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意气,辞句,学问。

【小题2】刘向


解析:

这里考的是是文言断句,一般的同学只要能读懂的话,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断句的技巧是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后面的问题主要考查的一个是理解的问题,一个是同学课外的阅读面问题,如果阅读面宽的话,这些也都可以做好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日:“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日:“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日:“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日:“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日:“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日:“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日:“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日:“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日:“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日:“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日:“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问,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日:“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日:“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日:“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

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

C.惟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一举而下 填然鼓之,丘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上因晚朝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以喜怒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则《论语》二十篇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2)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A

【小题5】(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3分,每句1分,整体1分。)

   (2)(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分,每句1分)

   (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


解析:

【小题1】(道,方法。)

【小题2】.(A连词,表修饰(B因,介词,趁机:介词,经由C介词,凭;动词,认为。D连词,表因果,原来是;连词,表并列,就。)

【小题3】(⑨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小题4】(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小题5】略

文言文译文:

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问,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抓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课内文言文阅读(14分 )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实所共鉴:借鉴 B.夙婴疾病:缠绕

C.晚有儿息:儿子 D.九岁不行:不能行走

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为主,迟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这段文字作者阐述了"忠"与"孝" 的关系。联系这段 文字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翻译下列句子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①首先将自己的年龄与祖母的年龄相比,阐述自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理由;②再用“乌鸟私情”作类比,表明自己"愿乞终养"的“微志”;③最后以祖母”保卒余年”后,自己“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尽忠、报效皇恩。④阐述理由清晰,说得入情入理,使皇帝大为感动。

【小题4】(1)这是我向陛下尽忠的日子长久,报答赡养祖母的日子短啊。

(2)希望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养余下的年华一直到去世。臣活着就当效死尽忠,死后也当结草报恩。


解析: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于是左手把秦王的衣袖放在右手中并拿着匕着刺他。)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D: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为至理,当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巫所惑。巫者,以诡为①业,其所为②皆为③利也。故为④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A:①动词,可译为作为 B:②动词,可译为做 C:③动词,是 D: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