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4.

(甲)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甲)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乙)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1】不偏不倚   不瘟不火  不即不离

【小题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小题3】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吏人莫不流涕涕:鼻涕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礼:用礼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周太祖见而器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为高氏所诛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以叔略有巧思臣以供养无主

D.叔略击走之均之二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

(2)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5】

(1)樊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热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计数”、“晓习”、“委”、“信”,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

(2)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素”、“因”、“进”、“奇”,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


解析:

【小题1】(涕,眼泪。)

【小题2】(都是连词,“因为”。A表顺承/表转折;B介词,表被动/表判断,可译为“是”;D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小题3】(“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小题4】略

【小题5】略

参考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阿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__,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年,为官很有声誉。邺(北齐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石,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大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立见解,暗里与事理吻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颎、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

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钱 塘 人 喜 杀 ,日 屠 百 鹅。 予 自 湖 上 夜 归 屠 者 之 门 百 鹅 皆 号 声 振 衢 路 若有 所 诉 鹅 能 警 盗 亦 能 却 蛇 其 粪 杀 蛇 蜀 人 园 池 养 鹅 蛇 即 远 去 有 二 能 而不 能 免 死 又 有 祈 雨 之 厄。 悲 夫!

(取材于苏轼《仇池笔记》)

予自湖上夜归/屠者之门//百鹅皆号/声振衢路/若有所诉/鹅能警盗/亦能却蛇/其粪杀蛇/蜀人园池养鹅/蛇即远去/有二能而不能免死/又有祈雨之厄

(每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满5分为止,不倒扣分) 


解析:

参考译文:钱塘人喜欢杀生,每天要杀鹅很多只鹅。我夜晚从湖上归来,(杀鹅的)屠户门前有很多只鹅都在号叫,声音充满了大街小巷,好像在诉说着什么。鹅很警觉,能够防盗,也能赶退蛇,它的粪便(能够)杀蛇。蜀人在园子里的池塘中养鹅,蛇就会远远离开。鹅有这两项本领却不能免掉一死,再就是人们祈雨时还会杀它来祭祀。悲哀啊!

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

A: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B:寄蜉蝣于天地(状语后置) C: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D:当其欣于所遇(被动句)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借助旋风回旋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般奔腾的雾气,空中的灰尘,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天色苍茫,或许是它真正颜色,大概因为天高远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就像这样罢了。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再说水积聚的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C


解析:

天色苍茫,或许是它真正颜色,还是因为天高远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就像这样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杀之,遂得免脱。更始立,欲以宏为将,宏叩头辞曰:“书生不习兵事。”竟得免归。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时赤眉贼欲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称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帝甚重之。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宏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愿还寿张①,食小乡亭。”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选自《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注】①寿张:光武帝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比喻

B.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借

C.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 并、合

D.宏为人谦柔畏惧,不求苟进 苟且,随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B.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   陈胜者,阳城人也

D.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

以下七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樊重父子品行的一组是

①世善农稼,好货殖 ②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闾 ③遗令焚削文契

④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 ⑤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⑥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⑦愿还寿张,食小乡亭

A.①③⑦ B.③④⑥ C.②⑤⑦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樊宏深知水满则溢的道理,常以前车之鉴来告诫子弟,要谦恭谨慎,富而不骄,贵而不傲。

B.樊宏的志行体现在王莽末年,义军纷纷起事时能善待赤眉军,并能舍弃亲情,留在赤眉军中。

C.樊重的巨万家产是自己善于经营、上下的戳力合作得来的,他聚财而不吝财,乐善而好施,赈瞻宗族,解决纠纷,且不计回报。临死时烧了债务人所有的借据。

D.樊宏在重病中还担心子孙会为无功而享受大国的食邑所累,所以请求皇帝收回寿张,更换小乡亭作为子孙的食邑。皇帝终究没有答应。

翻译与断句。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

舟泊嘉鱼县,访李给事景鲁。……时刘、哱初平,倭报甚警,景鲁慷慨谈兵,因讯近日人才。余 曰 人 才 吾 不 能 知 第 有 一 切 喻 仙 鹤 能 为 台 榭 点 缀 光 景 然 决 不 能 耕 田 负 重 猫 能 护 衣 箧 鹰 隼 能 致 野 味 然 不 能 禁 其 食 腥 噉 膻 通 此 则 满 世 界 皆 人 才 矣 景 鲁 亟 赏 之。明日,游近城诸山,山石枯梗,山树森劲。水直行山下,无纤毫纡屈,大约俱类景鲁之为人。留二宿,始别。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余曰/人才吾不能知/第有一切喻/仙鹤能为台榭点缀光景/然决不能耕田负重/猫能护衣箧/鹰隼能致野味/然不能禁其食腥噉膻/通此/则满世界皆人才矣/景鲁亟赏之。


解析:

【小题1】(譬:晓谕,晓示,文中是晓以利害,劝伯升退兵之意。)

【小题2】(因:均为副词,趁机。A、其:代词,他,指樊宏/副词,表示猜测,大概。B、而: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递进,并且。C、者:……的人/助词,“者……也”用于主谓之间,表判断。)

【小题3】(①表现樊重善农商;④间接表现樊宏行善;⑥表现光武帝对樊宏的关心。含三句之一的都应排除。)

【小题4】(樊宏并不是留在赤眉军中,而是留在刘伯升军中。如果留在赤眉军中,那是没在“志行”了。)

【小题5】(1)注意“用”、“向”、“假”、“素”、“见待”、“心”等词译法。

(2)错3处扣1分,扣完为止,共4分

【参考译文】

樊宏,字靡卿,南阳郡湖阳人,是(世祖汉光武帝刘秀)的舅舅。父亲樊重,字君云,继承了祖上传统,(既)善于经营农业,(又)善于做买卖。樊重性格温和宽厚,有法度,一家三代共享有家产,子孙早晚都向长辈问候请安,(一家人有规有矩)常常像在公府里照章办事一样。他经营产业,没有一件可丢弃的财物,都能各尽其用,督促役使奴仆,也各得其宜,人尽其才,所以上上下下能同心合力,所获财利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广开田产达三百多顷。他曾经想做家用器具,就预先种下了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嗤笑他。但过了几年,(成材了的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它们的用场,先前嘲笑过他的人都向他借用(梓木、油漆)。家产积以万计,(而他从不吝惜,总是)赈济赡养同族的人,施恩于乡间邻里。他的外孙何氏兄弟争夺财产,樊重感到羞耻,拿出二顷田给他们,平息了这场纠纷。县里的人无不称赞他的美德,尊推他为三老。他在八十多岁时去世。他平素借给别人的钱前后几百万之多,临终时,他嘱咐家人将借贷文契削去姓名,统统烧掉。借贷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惭愧,争先恐后到樊家还债,而他的儿子们遵从父亲的遗嘱,终于不肯接受。

樊宏年轻时便有高尚的志向和优秀的品质。王莽末年,义兵起事,刘伯升与族兄刘赐都带兵攻打湖阳,刘赐的妹妹是樊宏的妻子,湖阳县府因此便把樊宏的妻子儿女抓了起来(作人质)。让樊宏出城叫刘伯升退兵,而樊宏却留在了伯升军中。湖阳的军帅想杀死樊宏妻子儿女。此时汉朝兵力日益强大,湖阳军帅非常害怕,不敢杀他们,这样才免于一死。更始帝即位,想用樊宏做大将,樊宏叩头推辞说:“书生不熟习用兵打仗的事。”终于得以免职回乡。回乡后,樊宏和宗族家人亲属修筑营垒壕堑自己坚守,老弱的百姓归附他的有一千多家。但是赤眉军想攻打樊家营垒,樊宏派人送去牛、酒和米谷,慰劳赤眉军。赤眉军中的长老以前听说过樊宏仁厚,都称赞道:“樊宏向来行善,而且现在如此礼待我们,我们怎能忍心去攻打他呢?”于是撤兵而去,樊家这才免于一场寇乱。

樊宏为人谦恭和顺,谨慎戒惧,不苟且谋取功名利禄。他经常告诫子弟说:“大富大贵财禄盈溢的人家,没有几个能有好结果的。天理憎恶骄满而喜好谦恭,以前那些贵戚的下场都是明显的警戒啊。”每逢上朝,他总是提前到达,俯伏在地听从上面交待要办的事体,等上面交待完了才敢起来。樊宏上书陈述应办的事情和议论朝政得失,总是亲手书写,并将草稿毁掉。光武帝很尊重他。等到樊宏病重,光武帝亲临问候,并在樊家留宿,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樊宏叩头说:“我没有建立功劳却享受大国的食邑,实在担心子孙不能保全陛下大恩,希望能归还寿张,改换小乡亭作食邑。”光武帝听后很悲伤,最终没有答应。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手像裁缝一样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D: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此则①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②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③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④天下名扬。

A:①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B:②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然而” C:③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D:④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万钟于我何加焉。 D: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