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苦剟剌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而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殚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②渥(wò)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刺:亦作“刺则”,即刺的意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愈

B.而傅以善药 傅:通“敷”,搽抹

C.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 易:变化

D.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虞:忧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够体现“防微杜渐”这一主旨的一组是( )

①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②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③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④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⑥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取喻设论,以小喻大,熔叙事、议论于一炉,娓娓而谈,深入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先是描写郑君的“盛壮”体现,为后来的“甚病”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叙述郑君左手之拇所患之疹,这疹如粟、如钱、盈握的变化过程,为下文议论打下基础。

C.作者特意借医生之口,对那些“以为不足患”的“笑者”进行批评,然后自然地引出了“天下之事”“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的宏论。

D.本文足以发人深省,为世借鉴。虽为一篇说理文,但文章感情充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患者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3)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手指上,它实际上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伤害生命。

(2)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发展到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

(3)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忽视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解析:

【小题1】易:容易

【小题2】均为动词,当作,作为。A.将/尚且。B.表修饰/表转折。C.因为/于是

【小题3】①是郑君病情的好转。③是讲一般人能处理自己知道的事,与“防微杜渐”无关。⑥是作者对郑君的评价。

【小题4】“对患者深深的同情”错

【小题5】译文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面容饱满,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地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的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像被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手指上,它实际上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伤害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超过十天也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痊愈。一天能治得好的,用艾草就可以了;要十天能治好的,用药草就可以;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膈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不采用方法从内部治它,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发展到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很小的精力,忽视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忽视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苦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能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地位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骨折之后,自己就成了良医。”

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指上的病的例子来作为借鉴。

洪武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著述。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如果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就可以请求舞剑助兴。) B: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①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则②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③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④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A:①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B:②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C:③连词,就 D:④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君何患焉。 B: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C:盘盘焉,囷囷焉 D: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

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B:某所,而母立于兹 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D: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⑤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⑥畜君何忧 ⑦蒙故业,因遗策 ⑧今也则亡 ⑨于吾言无所不说 ⑩举直错诸枉

A:①③⑤⑦⑨ B:②④⑥⑧⑩ C:①②⑤⑧⑨ D:①②④⑦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长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成所望。姑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祜共小吏雍乓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秸倨,请黜之。太守日:“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祜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阁里,_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恕日:“有君如是,何葱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使归_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秸赤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因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为权戚所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 陋:粗劣,粗俗

C.功曹以祐,请黜之 倔:傲慢

D.祐政唯仁简,以身物 率:给……做榜样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祐品节的一组是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

⑤韦占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柑,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2)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3)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1.A.

2.D.

3.B.

4.(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引来毁谤,这类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

 (2)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

 (3)吴祐让左右退避,询问缘由,孙性把父亲的话全都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衣服送给他父亲。


解析:

1.A.(望,此处是“怨恨”“责怪”之意。)

2.D.(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则陈述黄真事迹,与吴祜无关,⑥则陈述功曹看法,与吴祜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3.B.(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祜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4.(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引来毁谤,这类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落实“以”“诚”“所慎”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2)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落实判断句“卿二千石子…‘业”“无耻”“奈何”等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3)吴祐让左右退避,询问缘由,孙性把父亲的话全都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衣服送给他父亲。(落实“屏”“具”“遗”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善】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 (好事,好的行为) B: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好友,友善)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擅长,善于)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好的)

【微】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猥以微贱,当待东宫 《陈情表》 (地位卑微)  B: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马钧传》 (细小的,微不足道的) C: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 (隐蔽,不清晰)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没有)

【致】选出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隆中对》 (使 到来)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C:不爱珍器重宝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徕) 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招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