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1)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不打诳语,不会种庄稼,就告诉樊迟自己不如老农,不会种菜蔬,就说自己不如菜农。

B.孔子认为樊迟是人格卑下之人,十分看不起他,所以对他请教的问题,统统推说自己不如农民。

C.在孔子看来,统治者根本不用学稼、圃,只要做到好礼、好义、好信,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D.樊迟虽然谦虚好学,但孔子以为其不得其门,所以批评他弄错了事情的轻重本末。

(2)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可当他向一老年男子打听孔子去向时,这位老年男子批评孔子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你认为他的批评对吗?为什么?

(1)B(2)批评得对,因为孔子不但自己不懂稼穑,而且批评想学习稼穑的弟子,体现了对农业、农民的轻视。(持其他观点亦可,只要能自圆其说亦可)


解析:

(1)B项“樊迟是人格卑下之人”和“推说自己不如农民”理解有误,从下文孔子的评论来看,樊迟的主要问题是目光短浅,因此对樊迟也不可能存在故意“推说”的问题。(2)题干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含义,历来就有不同理解,但由于题干已界定为是一种“批评”,因此考生只能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理解为“孔子不懂稼穑”。至于“孔子不懂稼穑”是优点还是缺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⑤,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B.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 辟:惩罚。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 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 殷:深重、酷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B. 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乃设九宾礼于廷。

C. 生民各安其业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D. 求有竹之家而问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B.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C.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D.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3)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1)我预料天下一定会有修葺整顿房舍居室而恢复太平盛世景象的人,但我(一时)还没看到。

(2)旁边种植着数百竿高高的柱子,四季应时的各色花木也环绕着种植在房舍附近。

(3)怎么会现在不如古昔呢?张仁杰先生你就尝试着去做吧。


解析:

【小题1】应释为“征召”

【小题2】介词,释为“在”。A动词,成为/介词,因为。C代词,借为“自己的”/语气副词,恐怕。D代词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小题3】略

【小题4】文中无依据

【小题5】参考译文:

诸暨是绍兴府的属县,和婺州(今浙江义乌)接壤。国朝刚攻下婺州时,正在进攻张士诚的伪吴政权,两军相持,没有决出胜负,双方的军队都驻守在诸暨界上。张士诚依仗诸暨为屏障,趁机出兵突袭侵扰(国朝军队),两军相互杀戮没有一会停歇。所以诸暨蒙受兵祸最为严重。高大的奇石,都被砍伐采挖了来制作攻守的工事和器具。百姓苦于兵祸,大都逃避到深山大谷中居住,抛弃了故宅而不敢居住。经过这里的人见了无不为之伤怀。

现在国家平静稳定了已经十多年,百姓都安居乐业。我推想诸暨县中一定有修整了房舍恢复到它繁盛之时景象的,不过未能见到。今年,诸暨县士子方伯修对我讲:他的朋友张仁杰先生,住在诸暨城北门外,旧宅已经毁于战火了。等到战争结束后,才重新开辟旧址,铲除了荒草瓦砾,修造房屋十多楹。旁边种植着数百竿高高的竹子,四季开放的花草,沿着宅院周围栽培,放琴的架子、温酒的炉子、诗书画卷等器具,都陈列在室内。张仁杰在未发生战乱时曾有不厚的俸禄,到现在,州县多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应承。长年以写诗作文来自娱,十分自得。他为自己的房舍取名为“新雨山房”,希望能够由我来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一所宅院的兴和废,是一件很小的历史事件,但可以从中看到世道的安定和混乱、百姓的劳苦和安逸,并非没有根据的。当战争正值惨烈的时候,人们虽然拥有儿女财物却担心不能保全,即使有供居住的房舍,难道会有时间来维护修缮,并且能体会到住在房中的安适吗?粮草的征缴,整天呼喊着缴纳的人站满了门庭,即使有美丽的花草、可供娱乐的诗酒,谁又能亲受其中的快乐呢?现在张仁杰能够活动在一个房子之中,来察时事事物的变化,穷尽性情所安,谁使他能得到这种生活的?不正是在上位的铲除祸乱使天下重归安定太平吗?

从古以来极太平的时期,贤能之士得以在朝廷之上发挥其才干,田间的百姓能安于下位但不知这种政局从何所得来。但他们饱足之后,歌啸吟咏,整饬有序地自然成文,成就了周朝鼎盛时期的诗章,就是这样的。怎么会现在不如古昔呢?张仁杰先生你就尝试着去做吧。我改天南归,驾着小车经过诸暨的北门,会寻找种有竹子的人家去拜访你呀。张仁杰先生尚能歌唱着兴发我的情感,我会击缶来和你唱和。

文言文阅读。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已骈,间至军中 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竖子不足与谋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2分)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①太子与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行。

②现在情况紧急却来向你求助,这是我的过错。

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④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不了解别人。


解析:

【小题1】D句与例句都是使动用法。A句是名词作状语。B句是名词作动词。C句是名词作状语。

【小题2】B句与例句都是表修饰的连词。A句表转折的连词。C句并列的连词。D句表顺承的连词。

【小题3】A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BCD都是判断句。

【小题4】定语后置句式、“白衣冠”词的活用、大意正确3个得分点。

② “而”、“是”、 大意正确3个得分点。

③ “乎”“于” 大意正确3个得分点。

④ “患”、宾语前置句式、大意正确3个得分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苦剟剌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而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殚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②渥(wò)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刺:亦作“刺则”,即刺的意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愈

B.而傅以善药 傅:通“敷”,搽抹

C.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 易:变化

D.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虞:忧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够体现“防微杜渐”这一主旨的一组是( )

①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②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③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④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⑥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取喻设论,以小喻大,熔叙事、议论于一炉,娓娓而谈,深入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先是描写郑君的“盛壮”体现,为后来的“甚病”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叙述郑君左手之拇所患之疹,这疹如粟、如钱、盈握的变化过程,为下文议论打下基础。

C.作者特意借医生之口,对那些“以为不足患”的“笑者”进行批评,然后自然地引出了“天下之事”“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的宏论。

D.本文足以发人深省,为世借鉴。虽为一篇说理文,但文章感情充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患者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3)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手指上,它实际上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伤害生命。

(2)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发展到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

(3)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忽视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解析:

【小题1】易:容易

【小题2】均为动词,当作,作为。A.将/尚且。B.表修饰/表转折。C.因为/于是

【小题3】①是郑君病情的好转。③是讲一般人能处理自己知道的事,与“防微杜渐”无关。⑥是作者对郑君的评价。

【小题4】“对患者深深的同情”错

【小题5】译文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面容饱满,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地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的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像被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手指上,它实际上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伤害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超过十天也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痊愈。一天能治得好的,用艾草就可以了;要十天能治好的,用药草就可以;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膈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不采用方法从内部治它,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发展到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很小的精力,忽视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忽视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苦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能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地位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骨折之后,自己就成了良医。”

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指上的病的例子来作为借鉴。

洪武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著述。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如果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就可以请求舞剑助兴。) B: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①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则②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③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④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A:①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B:②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C:③连词,就 D:④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君何患焉。 B: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C:盘盘焉,囷囷焉 D: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

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B:某所,而母立于兹 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D: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⑤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⑥畜君何忧 ⑦蒙故业,因遗策 ⑧今也则亡 ⑨于吾言无所不说 ⑩举直错诸枉

A:①③⑤⑦⑨ B:②④⑥⑧⑩ C:①②⑤⑧⑨ D:①②④⑦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长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成所望。姑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祜共小吏雍乓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秸倨,请黜之。太守日:“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祜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阁里,_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恕日:“有君如是,何葱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使归_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秸赤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因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为权戚所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 陋:粗劣,粗俗

C.功曹以祐,请黜之 倔:傲慢

D.祐政唯仁简,以身物 率:给……做榜样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祐品节的一组是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

⑤韦占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柑,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2)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3)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1.A.

2.D.

3.B.

4.(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引来毁谤,这类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

 (2)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

 (3)吴祐让左右退避,询问缘由,孙性把父亲的话全都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衣服送给他父亲。


解析:

1.A.(望,此处是“怨恨”“责怪”之意。)

2.D.(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则陈述黄真事迹,与吴祜无关,⑥则陈述功曹看法,与吴祜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3.B.(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祜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4.(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引来毁谤,这类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落实“以”“诚”“所慎”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2)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落实判断句“卿二千石子…‘业”“无耻”“奈何”等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3)吴祐让左右退避,询问缘由,孙性把父亲的话全都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衣服送给他父亲。(落实“屏”“具”“遗”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