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单于头曼有太子名冒顿①。后有所爱阏氏②,生少子。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为鸣镝③,习勒④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冒顿遂自立为单于。
是时东胡强盛,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千里马,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千里马。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⑤。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大破灭东胡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
(摘自《史记·匈奴列传》)
【注】①冒顿:mòdú ②阏氏:匈奴单于的妻妾。③鸣镝:一种射出后有响声的箭。④习勒:训练,约束。⑤瓯脱:了望哨所。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其父单于头曼猎 从:跟随
B.居顷之,冒顿出猎 居:居住
C.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 爱:吝惜
D.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 悉:都
下列选项中全部直接表现冒顿具有领袖特质的一组是 ( )
①(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
②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
③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
④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
⑤冒顿上马.夸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头曼想废冒顿而立少子,便把冒顿送到月氏作为人质,不久就发兵进攻月氏,从而激起冒顿的仇父心理。
B.冒顿通过围猎鸟兽、射杀爱妻等做法来严格军令,严肃军纪,让部下听从他的命令,为他所用。
C.在狩猎途中冒顿突然把鸣镝射向自己的父亲,他的部下也乘机犯上作乱,乱箭射死最高统帅。
D.冒顿将千里马和阏氏送给东胡,以此示弱,麻痹敌人的斗志,为打败强大的对手奠定基础。
请把上面文言文选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
译文:
(2)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疲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
译文:
【小题1】B。居:停,过。
【小题2】A。①主要是表现冒顿的机智勇敢。③表现东胡的贪婪。
【小题3】C。反复残酷的训练让他的部下毫不考虑这次鸣镝的目标是匈奴的最高首领,条件反射促使他们一起随鸣镝发箭,使头曼单于死于乱箭之下:不能说明他们有反叛之心。
【小题4】(1)不久,冒顿将鸣镝射向自己的宝马,身边有些人不敢随而射箭,冒顿立即杀死了那些不敢射宝马的随从。
(2)这时,汉军与项羽相持不下,中原地区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因此冒顿得以自立强大。
参考译文: 单于头曼有位太子名冒顿,后来有喜欢的阏氏生了小儿子。头曼想废掉冒顿而改立小儿子,于是派冒顿到月氏国作人质。冒顿已经被送到月氏为人质,头曼却急于发兵进攻月氏。月氏(大怒)欲杀冒顿,冒顿偷得月氏宝马,骑着它逃归匈奴。头曼认为他的勇气值得称赞,让他统领一万名骑兵。冒顿于是制作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骑兵们,下令说:“响箭射向目标而不跟射的人,问斩。” 围猎鸟兽时,(冒顿常发响箭)凡不按他指示的目标发箭者,全部杀掉。不久,冒顿将响箭射向自己的宝马,身边有些人不敢跟着射箭,冒顿立即杀死了那些不敢射宝马的人。过了不久,他又将响箭射向自己的爱妻,随从中有的人害怕(担心军令有误),不敢放箭,冒顿又杀了他们。 过了些时候,冒顿外出狩猎,将响箭射向单于心爱的马。众将立刻一同发箭将马射死。于是冒顿知道自己的部下都可为他所用。(冒顿)随同其父单于一起出猎时,将响箭射向自己的父亲,而他的部下也都随响箭发箭射向单于头曼,冒顿于是自立为单于。
当时东胡强盛,听说冒顿杀父登位,便派使者对冒顿说,想得到头曼时拥有的千里马。冒顿征求大臣们意见,大臣们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名马,不应给东胡。”冒顿说:“为何结交邻国却吝啬一匹马呢?”于是把头曼的千里马送给东胡。过了些时候,东胡认为冒顿惧怕他们,又派使者对冒顿说,想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冒顿又问群臣,左右大臣都愤怒地说:“东胡无理,竟然索要阏氏,请您派兵攻打他们。”冒顿说:“为何结交邻国却吝啬一女子呢?”于是便把一位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大王愈发骄横起来,向西侵略。东胡和匈奴之间有荒芜地区,无人居住,一千多里,双方都在边界地区建立了哨卡。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匈奴与我们边界哨卡外有一片荒芜之地,匈奴不能到达,我们想占有它。”冒顿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有人说:“这是荒弃的地方,给也可以,不给也可以。”于是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生存的根本,为什么给他们!”便把主张给东胡土地的大臣都杀了。冒顿跨上马,下令全国士兵中有后退的问斩,于是向东袭击东胡,大败东胡军,消灭了东胡王。又全部收回了秦将蒙恬所夺取的匈奴土地。这时,汉军与项羽相持不下,中原地区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因此冒顿得以自立强大。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在堂上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只能用小草成为船,在这放上一只杯子却会被粘住,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B.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然后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图谋飞往南方。
C.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与学鸠讥笑大鹏说:“我急速起飞,着落到榆树檀树,有时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罢了,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到近郊去,带上三餐就可以返回了,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要用整晚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三个月前就要储备干粮。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A
在堂上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只能用小草成为船,在这放上一只杯子就会被粘住,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乃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 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尤益敬。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重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其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宗族宾客广占陂池田园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稀。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徙:降职
B.不欲加礼,必陵之 陵:通“凌”,侵侮
C.士亦以此多之 多:称赞
D.颍水浊,灌氏族 族:被灭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颍阴侯灌何为将军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B.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走入汉壁,其奴皆亡 使六国各爱其人
D.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娘以指扣门扉曰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灌夫“为人刚直”的一组是 ( )
①不好面谀 ②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 ③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④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⑤稠人广众,荐宠下辈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报父仇,灌夫披甲戴胄,拿着长戟,招募军中与他友好又愿意随他同去的壮士数十人出战。等到走出军营的大门,就没有人敢前进了。
B.灌夫与吴军的战斗非常惨烈,随他同去的奴仆全部战死,灌夫自己身上就有十余处重伤,幸亏当时有极为贵重的好药,才保住了灌夫的性命。
C.灌夫有次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一起饮酒,灌夫喝醉后出手打了窦甫,结果被窦太后免了官,让灌夫闲居在长安家中。
D.司马迁对灌夫的战功和他那种鲠直倔强的性格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其放纵宗族宾客横行于颍川的行为也进行了批判。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夫 不 喜 文 学 好 任 侠 重 然 诺 所 与 交 通 者 无 非 豪 桀 大 猾 其 家 累 数 千 万 食 客 日 数 十 百 人 宗 族 宾 客 广 占 陂 池 田 园 横 于 颍 川。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②诸士在己之左,尤益敬。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夫 不 喜 文 学/ 好 任 侠/ 重 然 诺/ 所 与 交 通 者 /无 非 豪 桀 大 猾/ 其 家 累 数 千 万 /食 客 日 数 十 百 人 /宗 族 宾 客 广 占 陂 池 田 园 /横 于 颍川。(错断、多断、少断均扣0.5分,扣完4分为止。)
【小题1】①我现在更加清楚吴军营垒中的布局了,请准许我再次出战。②对地位在他之下的一般士人,(灌夫)愈是对他们恭敬。
【小题1】(徙:调任)
【小题1】(C代词,他的。A动词,担任;介词,介词,为了,因为。B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D介词,因为;介词,用。)
【小题1】(②写灌夫与吴军的战后情况,与“刚直”无关。④表现灌夫想依靠魏其侯的关系。①不攀附权贵,刚直;③的内容同①;⑤冲破社会等级观念束缚,不怕舆论指责,唯贤是举)
【小题1】(灌夫“被窦太后免了官”错,原意是“过了几年以后,灌夫因犯法被免了官”。)
【小题1】略
【小题1】(“曲折”、“请”各1分,“曲折”译成“情况”亦可,句意1分。)
(“左”、补出主语“灌夫”各1分,句意1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1)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不打诳语,不会种庄稼,就告诉樊迟自己不如老农,不会种菜蔬,就说自己不如菜农。
B.孔子认为樊迟是人格卑下之人,十分看不起他,所以对他请教的问题,统统推说自己不如农民。
C.在孔子看来,统治者根本不用学稼、圃,只要做到好礼、好义、好信,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D.樊迟虽然谦虚好学,但孔子以为其不得其门,所以批评他弄错了事情的轻重本末。
(2)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可当他向一老年男子打听孔子去向时,这位老年男子批评孔子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你认为他的批评对吗?为什么?
(1)B(2)批评得对,因为孔子不但自己不懂稼穑,而且批评想学习稼穑的弟子,体现了对农业、农民的轻视。(持其他观点亦可,只要能自圆其说亦可)
(1)B项“樊迟是人格卑下之人”和“推说自己不如农民”理解有误,从下文孔子的评论来看,樊迟的主要问题是目光短浅,因此对樊迟也不可能存在故意“推说”的问题。(2)题干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含义,历来就有不同理解,但由于题干已界定为是一种“批评”,因此考生只能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理解为“孔子不懂稼穑”。至于“孔子不懂稼穑”是优点还是缺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⑤,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B.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 辟:惩罚。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 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 殷:深重、酷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B. 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乃设九宾礼于廷。
C. 生民各安其业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D. 求有竹之家而问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B.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C.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D.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3)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1)我预料天下一定会有修葺整顿房舍居室而恢复太平盛世景象的人,但我(一时)还没看到。
(2)旁边种植着数百竿高高的柱子,四季应时的各色花木也环绕着种植在房舍附近。
(3)怎么会现在不如古昔呢?张仁杰先生你就尝试着去做吧。
【小题1】应释为“征召”
【小题2】介词,释为“在”。A动词,成为/介词,因为。C代词,借为“自己的”/语气副词,恐怕。D代词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小题3】略
【小题4】文中无依据
【小题5】参考译文:
诸暨是绍兴府的属县,和婺州(今浙江义乌)接壤。国朝刚攻下婺州时,正在进攻张士诚的伪吴政权,两军相持,没有决出胜负,双方的军队都驻守在诸暨界上。张士诚依仗诸暨为屏障,趁机出兵突袭侵扰(国朝军队),两军相互杀戮没有一会停歇。所以诸暨蒙受兵祸最为严重。高大的奇石,都被砍伐采挖了来制作攻守的工事和器具。百姓苦于兵祸,大都逃避到深山大谷中居住,抛弃了故宅而不敢居住。经过这里的人见了无不为之伤怀。
现在国家平静稳定了已经十多年,百姓都安居乐业。我推想诸暨县中一定有修整了房舍恢复到它繁盛之时景象的,不过未能见到。今年,诸暨县士子方伯修对我讲:他的朋友张仁杰先生,住在诸暨城北门外,旧宅已经毁于战火了。等到战争结束后,才重新开辟旧址,铲除了荒草瓦砾,修造房屋十多楹。旁边种植着数百竿高高的竹子,四季开放的花草,沿着宅院周围栽培,放琴的架子、温酒的炉子、诗书画卷等器具,都陈列在室内。张仁杰在未发生战乱时曾有不厚的俸禄,到现在,州县多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应承。长年以写诗作文来自娱,十分自得。他为自己的房舍取名为“新雨山房”,希望能够由我来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一所宅院的兴和废,是一件很小的历史事件,但可以从中看到世道的安定和混乱、百姓的劳苦和安逸,并非没有根据的。当战争正值惨烈的时候,人们虽然拥有儿女财物却担心不能保全,即使有供居住的房舍,难道会有时间来维护修缮,并且能体会到住在房中的安适吗?粮草的征缴,整天呼喊着缴纳的人站满了门庭,即使有美丽的花草、可供娱乐的诗酒,谁又能亲受其中的快乐呢?现在张仁杰能够活动在一个房子之中,来察时事事物的变化,穷尽性情所安,谁使他能得到这种生活的?不正是在上位的铲除祸乱使天下重归安定太平吗?
从古以来极太平的时期,贤能之士得以在朝廷之上发挥其才干,田间的百姓能安于下位但不知这种政局从何所得来。但他们饱足之后,歌啸吟咏,整饬有序地自然成文,成就了周朝鼎盛时期的诗章,就是这样的。怎么会现在不如古昔呢?张仁杰先生你就尝试着去做吧。我改天南归,驾着小车经过诸暨的北门,会寻找种有竹子的人家去拜访你呀。张仁杰先生尚能歌唱着兴发我的情感,我会击缶来和你唱和。
文言文阅读。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已骈,间至军中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竖子不足与谋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2分)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①太子与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行。
②现在情况紧急却来向你求助,这是我的过错。
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④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不了解别人。
【小题1】D句与例句都是使动用法。A句是名词作状语。B句是名词作动词。C句是名词作状语。
【小题2】B句与例句都是表修饰的连词。A句表转折的连词。C句并列的连词。D句表顺承的连词。
【小题3】A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BCD都是判断句。
【小题4】定语后置句式、“白衣冠”词的活用、大意正确3个得分点。
② “而”、“是”、 大意正确3个得分点。
③ “乎”“于” 大意正确3个得分点。
④ “患”、宾语前置句式、大意正确3个得分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苦剟剌③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而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殚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②渥(wò)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刺:亦作“刺则”,即刺的意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愈
B.而傅以善药 傅:通“敷”,搽抹
C.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 易:变化
D.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虞:忧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够体现“防微杜渐”这一主旨的一组是( )
①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②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③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④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⑥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取喻设论,以小喻大,熔叙事、议论于一炉,娓娓而谈,深入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先是描写郑君的“盛壮”体现,为后来的“甚病”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叙述郑君左手之拇所患之疹,这疹如粟、如钱、盈握的变化过程,为下文议论打下基础。
C.作者特意借医生之口,对那些“以为不足患”的“笑者”进行批评,然后自然地引出了“天下之事”“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的宏论。
D.本文足以发人深省,为世借鉴。虽为一篇说理文,但文章感情充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患者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3)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手指上,它实际上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伤害生命。
(2)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发展到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
(3)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忽视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小题1】易:容易
【小题2】均为动词,当作,作为。A.将/尚且。B.表修饰/表转折。C.因为/于是
【小题3】①是郑君病情的好转。③是讲一般人能处理自己知道的事,与“防微杜渐”无关。⑥是作者对郑君的评价。
【小题4】“对患者深深的同情”错
【小题5】译文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面容饱满,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地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的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像被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手指上,它实际上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伤害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超过十天也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痊愈。一天能治得好的,用艾草就可以了;要十天能治好的,用药草就可以;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膈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不采用方法从内部治它,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发展到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很小的精力,忽视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忽视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苦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能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地位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骨折之后,自己就成了良医。”
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指上的病的例子来作为借鉴。
洪武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著述。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如果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就可以请求舞剑助兴。) B: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①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则②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③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④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A:①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B:②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C:③连词,就 D:④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君何患焉。 B: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C:盘盘焉,囷囷焉 D: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