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成语不全是出自《论语》或《孟子》的一组是( )
A:目无全牛 劳苦功高 举一反三 见危授命 B:自暴自弃 缘木求鱼 揠苗助长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C:当仁不让 任重道远 欲速则不达 割鸡焉用牛刀 D:循循善诱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以五十步笑百步
【少】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孟子二章》( 数量少,不多,少数人。) B: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稍微) C: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缺少。) D: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说皇太后》(小)
【鄙】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名词,边邑、边境。) B: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形容词,平庸、浅陋。) C: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阁序》(敬辞,以示尊重对方。) 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低贱)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
②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
③《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
①每当我阅读古代史书,追思悲悼古代的人事,(我)没有一次不合上书卷而感叹。(“每”可译为“常常”)
②刚刚距离唐朝灭亡不到一百年,但是原来的宫殿就已经像这样,几乎(或“大概”)和《黍离》歌咏的差不多吧。
③《飞燕别传》被认为是伶玄所写,并且还有伶玄的自叙。我私下里对此有怀疑(或“我私下里有怀疑”)。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哀穆先生文并序 (北宋 苏舜钦)
呜呼!穆伯长以明道元年夏,客死于淮西道中,友人苏叔才子美作诗悼之, 遣人驰吊之;痛夫道不光予,又次其一二行,以鉴于世,为文哀之。
先生字伯长,名修。幼嗜书,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性刚峭,喜于背俗,不肯下与庸人小合,愿交者多,固拒之。议事坚明,上下合古,皆可录。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谨细后生畏闻之。又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诗赋①。
咸平中,举进士,得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又尝以言忤贰郡者②,守病告,贰郡者私黠吏,使诬告先生赂。具狱,聚左证,后召先生,使众参考之,由是贬池州。中道窜,诣阙下,叩登闻鼓称冤,会贰郡者死,复受谴于朝。后累恩得为蔡州参军。
先生自废来,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于道,然耻以文干有位,以故困甚。张文节守亳,亳之士豪者作佛庙,文节使以骑召先生作记。记成,竟不窜士名。士以白金五斤遗之,曰:“枉先生之文,愿以此为寿。”又使周旋者曰:“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既而亟召士让之,投金庭下,遂俶装去郡。士谢之,终不受。常语人曰:“宁区区糊口为旅人,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天圣末,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
常客京师南河邸中,往往醉,暮归逿地,如不省持者。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③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识者怜哀之,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后得柳子厚文,刻货之,值售者甚少,逾年积得百缗,一子辄死。将还淮西,道遇病,气结塞胸中不下,遂卒。
嘻吁!天之厌文久矣,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顾其道宜不容于今世。然由赋数踦只④,常罹兵贼、恶少辈辱困,其节行至死不变。有孤,懦且幼,遣文散坠不收,伯长之道竟已矣乎!初,先生死,梁坚自解以书走上党遗予,欲访其文,俾予集序之。去年赴举京师,历问人,终不复得一篇,惟有《任中正尚书家庙碑》、《静胜亭记》、《徐生墓志》、《蔡州塔记》,皆平昔所为,又不足成卷。余作文哀之,道不胜于命,命不会于时,吁嗟!先生竟胡为!
【注】⑴礼部格诗赋: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是当时文人考取进士以致身通显的敲门砖。⑵贰郡者:指通判。宋代的通判并非州的一般副职,而是具有与知州联署公文和监视知州的实权。 ⑶苦矉:使劲睁大眼睛。⑷赋数踦只:旧指天命不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肯下与庸人小合 下:屈就 ,放弃操守 B.贰郡者私黠吏 私:暗地里
C.贰郡者恶之 恶:嫉恨 D.既而亟召士让之 让:责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客死于淮西道中 性刚峭,喜于背俗,
B.又尝以言忤贰郡者 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
C.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 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
D.天之厌文久矣 伯长之道竟已矣乎
下列各句中,都能表现穆修性格刚直清峻的一组是
①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
②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
③士谢之,终不受
④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
⑤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
⑥先生竟胡为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修做泰州司理参军时,遭贰郡者的诬告而被贬,他中途逃跑 ,鸣鼓喊冤,这反映了他倔强的冒死不认输的斗争精神。
B.亳州有豪士作佛庙,他派人去请穆修为之撰写记文,穆修鄙其为人,记文写成后,却不写上豪士的名字。
C.穆修提倡古文,他刻印售卖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的文集,但卖出甚少,获利甚微,一个孩子因贫困而死去。
D.穆修愤世嫉俗,既为人所敬仰,亦为人所畏惧。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生动刻画了这一极具个性、正直倔强的文人形象。
翻译和断句。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小题】B
【小题】B
【小题】C.
【小题】B.
【小题】(10分)
(1)(4分)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小题】私:暗中勾结。
【小题】介词,因为。(A.介词,在;动词、形容词后缀,不译。C.介词,因为;介词,表被动 D.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小题】②是写牧守、通判对穆修欣赏和嫉恨;⑤是作者感慨穆修坎坷的人生历程;⑥抒发了作者沉痛的哀情。
【小题】“ 他派人去请穆修为之撰写记文”有错,原文写的是张文节派人请穆修作记。
【小题】(10分)
(1)(4分)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每三处1分。)
(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轘辕、缑氏②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轘辕、缑氏:均为军事要地。轘辕,山名;缑氏,地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九鼎,按图籍 按:审察
B.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 拔:攻克
C.齐,韩、周之与国也 与:给予
D.臣请谒其故 谒:陈述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的司马错正面阐述了伐蜀的理由一项是( )①今王之地小民贫 ②劫天子,恶名也
③取其地,足以广国也 ④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⑤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⑥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 富厚,轻诸侯。
【小题1】C(“与”既有虚词的用法,也有做实词的用法,如《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就是“亲附、亲近”的意思。此题中的“与”就是这种用法)
【小题2】D(②⑥是陈述舍蜀伐韩的危害。不属正面阐述。)
【小题3】A(原文的“争名”“争利”是张仪的比喻,希望说服秦惠王伐韩。)
【小题4】(1)而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啊,而大王却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去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太远了。(“……也”“顾”“去”各1分,大意正确2分。)(5分)
(2)蜀国国君改称蜀侯,秦国又派陈庄去作蜀侯的国相。蜀国既已隶属于秦国,秦国更加富强起来,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相”“属”“轻”各1分,大意正确2分。)(5分)
参考译文: 司马错与张仪就伐蜀或是伐韩的问题,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说:“不如伐韩。”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
张仪答道:“与楚、魏亲善,出兵三川,堵住镮辕、缑氏的险塞,阻截屯留的羊肠坂道,魏国将切断韩国自南阳出兵南下的道路,楚国将进逼韩国的南郑,秦国则将往东进攻韩国的新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之郊,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之地。周室自知危急无救,一定会献出九鼎、宝器。这样,就可掌握九鼎重器、地图、户籍、控制周天子,号令诸侯,诸侯不敢不听命,这可以建立王业。现在蜀国只不过是西部偏僻的小国,是戎、狄之辈,您兴师动众,疲困劳苦,却不会成就霸王之名;况且取得蜀地、也无利可图。我听说:‘争名在朝廷,争利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正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不争夺三川、周室,而去争夺戎、狄,这就离建立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想使国家富有,务必扩充土地;想使军力强大,务使人民富有;想要建立王业,务必广施德政。具备这三个条件,王业即可随之而来。’现在大王地小民贫,所以我希望您从易处着手。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的首领,而且正有内乱,趁此机会去进攻蜀国,如同豺狼追逐群羊一样。夺取了蜀国,可以扩充国土;取得了财物,可以富民;整军不伤害人民,就可以征服蜀国了 。所以攻下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尽取巴、蜀之利,而诸侯不会以为是贪婪。这样,我们一动就可名利双收,而且又获有禁暴正乱的美名,现在进攻韩国,则将威胁天子;而威胁天子,这具有坏名声,未必有利,还会落个不义之名,何况这是攻伐诸侯所不愿意的,就太危险了。我请求讲明这个道理:周,是诸侯的宗室;齐,是韩、周的同盟。周室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三川,两国必定会通力合作,通过齐、赵去求楚、魏解围,把九鼎送给楚国,把三川送给魏国,大王是无法阻止他们这样做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我认为,不如攻伐蜀国,乃是万全之计。
惠王说:“好,我就听你的。”终于出兵攻蜀,当年十月攻下,灭了蜀国,蜀王改名号为‘侯’,惠王并派陈庄任蜀国的相国。蜀既归服,秦国便更加强励殷富,从而轻视诸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单于头曼有太子名冒顿①。后有所爱阏氏②,生少子。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为鸣镝③,习勒④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冒顿遂自立为单于。
是时东胡强盛,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千里马,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千里马。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⑤。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大破灭东胡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
(摘自《史记·匈奴列传》)
【注】①冒顿:mòdú ②阏氏:匈奴单于的妻妾。③鸣镝:一种射出后有响声的箭。④习勒:训练,约束。⑤瓯脱:了望哨所。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其父单于头曼猎 从:跟随
B.居顷之,冒顿出猎 居:居住
C.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 爱:吝惜
D.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 悉:都
下列选项中全部直接表现冒顿具有领袖特质的一组是 ( )
①(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
②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
③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
④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
⑤冒顿上马.夸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头曼想废冒顿而立少子,便把冒顿送到月氏作为人质,不久就发兵进攻月氏,从而激起冒顿的仇父心理。
B.冒顿通过围猎鸟兽、射杀爱妻等做法来严格军令,严肃军纪,让部下听从他的命令,为他所用。
C.在狩猎途中冒顿突然把鸣镝射向自己的父亲,他的部下也乘机犯上作乱,乱箭射死最高统帅。
D.冒顿将千里马和阏氏送给东胡,以此示弱,麻痹敌人的斗志,为打败强大的对手奠定基础。
请把上面文言文选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
译文:
(2)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疲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
译文:
【小题1】B。居:停,过。
【小题2】A。①主要是表现冒顿的机智勇敢。③表现东胡的贪婪。
【小题3】C。反复残酷的训练让他的部下毫不考虑这次鸣镝的目标是匈奴的最高首领,条件反射促使他们一起随鸣镝发箭,使头曼单于死于乱箭之下:不能说明他们有反叛之心。
【小题4】(1)不久,冒顿将鸣镝射向自己的宝马,身边有些人不敢随而射箭,冒顿立即杀死了那些不敢射宝马的随从。
(2)这时,汉军与项羽相持不下,中原地区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因此冒顿得以自立强大。
参考译文: 单于头曼有位太子名冒顿,后来有喜欢的阏氏生了小儿子。头曼想废掉冒顿而改立小儿子,于是派冒顿到月氏国作人质。冒顿已经被送到月氏为人质,头曼却急于发兵进攻月氏。月氏(大怒)欲杀冒顿,冒顿偷得月氏宝马,骑着它逃归匈奴。头曼认为他的勇气值得称赞,让他统领一万名骑兵。冒顿于是制作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骑兵们,下令说:“响箭射向目标而不跟射的人,问斩。” 围猎鸟兽时,(冒顿常发响箭)凡不按他指示的目标发箭者,全部杀掉。不久,冒顿将响箭射向自己的宝马,身边有些人不敢跟着射箭,冒顿立即杀死了那些不敢射宝马的人。过了不久,他又将响箭射向自己的爱妻,随从中有的人害怕(担心军令有误),不敢放箭,冒顿又杀了他们。 过了些时候,冒顿外出狩猎,将响箭射向单于心爱的马。众将立刻一同发箭将马射死。于是冒顿知道自己的部下都可为他所用。(冒顿)随同其父单于一起出猎时,将响箭射向自己的父亲,而他的部下也都随响箭发箭射向单于头曼,冒顿于是自立为单于。
当时东胡强盛,听说冒顿杀父登位,便派使者对冒顿说,想得到头曼时拥有的千里马。冒顿征求大臣们意见,大臣们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名马,不应给东胡。”冒顿说:“为何结交邻国却吝啬一匹马呢?”于是把头曼的千里马送给东胡。过了些时候,东胡认为冒顿惧怕他们,又派使者对冒顿说,想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冒顿又问群臣,左右大臣都愤怒地说:“东胡无理,竟然索要阏氏,请您派兵攻打他们。”冒顿说:“为何结交邻国却吝啬一女子呢?”于是便把一位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大王愈发骄横起来,向西侵略。东胡和匈奴之间有荒芜地区,无人居住,一千多里,双方都在边界地区建立了哨卡。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匈奴与我们边界哨卡外有一片荒芜之地,匈奴不能到达,我们想占有它。”冒顿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有人说:“这是荒弃的地方,给也可以,不给也可以。”于是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生存的根本,为什么给他们!”便把主张给东胡土地的大臣都杀了。冒顿跨上马,下令全国士兵中有后退的问斩,于是向东袭击东胡,大败东胡军,消灭了东胡王。又全部收回了秦将蒙恬所夺取的匈奴土地。这时,汉军与项羽相持不下,中原地区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因此冒顿得以自立强大。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在堂上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只能用小草成为船,在这放上一只杯子却会被粘住,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B.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然后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图谋飞往南方。
C.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与学鸠讥笑大鹏说:“我急速起飞,着落到榆树檀树,有时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罢了,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到近郊去,带上三餐就可以返回了,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要用整晚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三个月前就要储备干粮。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A
在堂上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只能用小草成为船,在这放上一只杯子就会被粘住,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乃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 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尤益敬。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重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其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宗族宾客广占陂池田园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稀。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徙:降职
B.不欲加礼,必陵之 陵:通“凌”,侵侮
C.士亦以此多之 多:称赞
D.颍水浊,灌氏族 族:被灭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颍阴侯灌何为将军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B.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走入汉壁,其奴皆亡 使六国各爱其人
D.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娘以指扣门扉曰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灌夫“为人刚直”的一组是 ( )
①不好面谀 ②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 ③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④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⑤稠人广众,荐宠下辈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报父仇,灌夫披甲戴胄,拿着长戟,招募军中与他友好又愿意随他同去的壮士数十人出战。等到走出军营的大门,就没有人敢前进了。
B.灌夫与吴军的战斗非常惨烈,随他同去的奴仆全部战死,灌夫自己身上就有十余处重伤,幸亏当时有极为贵重的好药,才保住了灌夫的性命。
C.灌夫有次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一起饮酒,灌夫喝醉后出手打了窦甫,结果被窦太后免了官,让灌夫闲居在长安家中。
D.司马迁对灌夫的战功和他那种鲠直倔强的性格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其放纵宗族宾客横行于颍川的行为也进行了批判。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夫 不 喜 文 学 好 任 侠 重 然 诺 所 与 交 通 者 无 非 豪 桀 大 猾 其 家 累 数 千 万 食 客 日 数 十 百 人 宗 族 宾 客 广 占 陂 池 田 园 横 于 颍 川。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②诸士在己之左,尤益敬。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夫 不 喜 文 学/ 好 任 侠/ 重 然 诺/ 所 与 交 通 者 /无 非 豪 桀 大 猾/ 其 家 累 数 千 万 /食 客 日 数 十 百 人 /宗 族 宾 客 广 占 陂 池 田 园 /横 于 颍川。(错断、多断、少断均扣0.5分,扣完4分为止。)
【小题1】①我现在更加清楚吴军营垒中的布局了,请准许我再次出战。②对地位在他之下的一般士人,(灌夫)愈是对他们恭敬。
【小题1】(徙:调任)
【小题1】(C代词,他的。A动词,担任;介词,介词,为了,因为。B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D介词,因为;介词,用。)
【小题1】(②写灌夫与吴军的战后情况,与“刚直”无关。④表现灌夫想依靠魏其侯的关系。①不攀附权贵,刚直;③的内容同①;⑤冲破社会等级观念束缚,不怕舆论指责,唯贤是举)
【小题1】(灌夫“被窦太后免了官”错,原意是“过了几年以后,灌夫因犯法被免了官”。)
【小题1】略
【小题1】(“曲折”、“请”各1分,“曲折”译成“情况”亦可,句意1分。)
(“左”、补出主语“灌夫”各1分,句意1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1)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不打诳语,不会种庄稼,就告诉樊迟自己不如老农,不会种菜蔬,就说自己不如菜农。
B.孔子认为樊迟是人格卑下之人,十分看不起他,所以对他请教的问题,统统推说自己不如农民。
C.在孔子看来,统治者根本不用学稼、圃,只要做到好礼、好义、好信,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D.樊迟虽然谦虚好学,但孔子以为其不得其门,所以批评他弄错了事情的轻重本末。
(2)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可当他向一老年男子打听孔子去向时,这位老年男子批评孔子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你认为他的批评对吗?为什么?
(1)B(2)批评得对,因为孔子不但自己不懂稼穑,而且批评想学习稼穑的弟子,体现了对农业、农民的轻视。(持其他观点亦可,只要能自圆其说亦可)
(1)B项“樊迟是人格卑下之人”和“推说自己不如农民”理解有误,从下文孔子的评论来看,樊迟的主要问题是目光短浅,因此对樊迟也不可能存在故意“推说”的问题。(2)题干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含义,历来就有不同理解,但由于题干已界定为是一种“批评”,因此考生只能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理解为“孔子不懂稼穑”。至于“孔子不懂稼穑”是优点还是缺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