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弥天大谎”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弥留之际,留言示我,虽三言两语,不啻暮鼓晨钟,振聋发聩 C: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D:仰之弥高

下列寓言故事说明的道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所谓“尽心治国”比邻国强不了多少,对“民不加多”不必奇怪。 B:攘鸡:说明宋国大夫戴盈之如果知道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符合道义,就应当请他立即停止, 不能再等待来年了。 C:揠苗助长:不管是种地还是教育孩子,都要顺其自然,不要人为拔高。 D: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批判社会上那些不择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无耻之极,连他们自己 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谢】意思解说有误的一组是( )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谢罪) 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告辞、辞谢)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感谢) ④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辞别)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告诉) ⑥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孔雀东南飞》(感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①,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①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则亩益三斗 益:增加

C.为首为讳乎 首:头领

D.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 宠:受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

B.复何忧哉 何其不直

C.悉以授民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

D.黑子请计于允曰 遂绝于允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世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小题1】C【小题2】C【小题3】D【小题4】C

【小题5】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小题6】①(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有些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

②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是趁着农闲时候,是不建造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选自《古文观止·明书》,有删改)

注释①谖(xuān):又作萱,草名,食之令人忘忧。②瞒:汁液。③瘿:(yǐng)赘瘤。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惩:更改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临:面对

C.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凑:汇合

D.故让国,大节也 让:辞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且焉置土石

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外连衡而斗诸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用玉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都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

B.黄中立在竹林间修了一所“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很欣赏。

C.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但因为它有节,即使践踏它的形体,都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

D.一年中的春分、秋分等,是节气;而人的气节,很难表现得恰倒好处,于是才有了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兰取其芳,谖①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译文: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译文:

(3)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译文: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

(1)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故”1分,补充出省略动词1分,语意通畅1分。)(3分)

(2)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确实是有远超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抱”1分,“以”1分,“诚”1分,语意通畅1分。)(4分)

(3)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又怎么是无意义的呢?(“名”1分,“徒”1分,语意通畅1分。)(3分)


解析:

【小题1】惩:惩戒。

【小题2】A项:介词,表凭借/ 连词,表并列;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代词,表疑问; C项:介词,可译为“在” /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D项:连词,均为顺承关系。

【小题3】“即使践踏它的形体”,无据。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确实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氏族谱亭记 (宋)苏 洵

匹夫而化乡人者,吾闻其语矣。国有君,邑有大夫,而争讼者诉于其门;乡有庠,里有学,而学道者赴于其家。乡人有为不善于室者,父兄辄相与恐日:“吾夫子无乃闻之!”呜呼!彼独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积之有本末而施之有次第邪?今吾族人,犹有服者不过百人,而岁时蜡社,不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稍远者至不相往来,是无以示吾乡党邻里也。乃作苏氏族谱,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而刻石焉。

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

岁正月,相与拜奠于墓下。既奠,列坐于亭。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日:“是不及见吾乡邻风俗之关矣。自吾少时,见有为不义者,则众相与疾之,如见怪物焉,栗焉而不宁。其后少衰也,犹相与笑之。今也则相与安之耳。是起于某人也夫。某人者,是乡之望人也,而大乱吾俗焉。是故其诱人也速,其为害也深。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而骨肉之恩薄。自斯人之多取其先人之赀田而欺其诸孤子也,而孝弟之行缺。自斯人之为其诸孤子之所讼也,而礼义之节废。自斯人之以妾加其妻也,而嫡庶之别混。自斯人之笃于声色而父子杂处、欢哗不严也,而闺门之政乱。自斯人之渎财无厌、惟富者之为贤也,而廉耻之路塞。此六行者,吾往时所谓大惭而不容者也。今无知之人皆曰:某人,何人也,犹且为之。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修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吾不敢以告乡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予闻之惧,而请书焉。老人日:“书其事而阙其姓名,使他人观之,则不知其为谁,而夫人之观之,则面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也。且无彰之,庶其有悔乎!”予日:“然。”乃记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而化乡人者 化:教化,感化

B.则老者字之 字:抚养,养育

C.其后少衰也 少:减少

D.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 货:财物,钱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争讼者诉于其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日 其皆出于此乎

C.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而私以戒族人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国有君,邑有大夫 B.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

C.是州里之大盗也 D.而夫人之观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中的乡里“匹夫”既有学识,更有美德,深刻影响了乡里的人心风俗,实为乡里君子。

B.文章从乡里君子写起,表明苏氏作谱立亭并且刻石为纪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苏氏的繁衍生息。

C.与首段“匹夫”照应,“某人”名为“乡之望人”,实乃乡里风俗变坏的罪魁祸首,对比鲜明,结构严谨。

D.本文虽是一篇行文生动的记叙文,但抒情议论突出,内涵丰富,主题深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

(2)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

______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

(1)(3分)凡是在这里的族人,(族中人)死了一定要赶去参加丧礼,(家中有人)行成年礼或娶妻一定要告诉族人。

(2)(3分)和这样的人(“乡之望人”)有一点点相像的人,希望你不要到我家来。


解析:

【小题1】少:略,稍微。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小题5】略

参考译文:

我听到过有关身为平民而能感化乡人的人的传闻。国家有国君,乡里有大夫,但是起纠纷的人到他那儿去申诉;县里有县学,乡里有乡校,而求学者都到他家去求学。有做了不好的事情的乡人,他的父兄总是会这样告诫他:“我们的夫子恐怕会听说吧!”啊,他到底是怎样修身养性而能到达这样的地步?猜想大概是他的品德积累有很厚的基础并且发挥这种品德有很好的步骤吧?现在我的族人,关系亲近的不超过百人,过年及其他节日不能一起欢乐相聚,关系稍远的至于不互相走动,这样就没有办法向乡里表明我们是一族人。因此作苏

民族谱,在高祖坟茔的西南立亭,并且刻石纪念。

然后告诉族人:凡是在这里的人,家里有人死了,其他族人一定要去奔丧;家里有人成年或娶妻了,一定要告诉其他族人。族人中有小小年纪而死了父亲的,那么族中老人就要抚养他。贫穷而无所依靠的,那么族中富人就要收养他。如果有人不这样做,族人一起来骂这个人。

这年正月,族人一起到墓前来拜奠。拜奠仪式后,在亭旁列坐。那老者看着年轻人感叹道:“我看不到乡里风俗变关的那一天了。从我小时候起,看到有做不义的事情的,那么就大家一起痛恨他,就像见到怪物一样,(让他)战栗不安宁。那以后稍有改变,但是还是要一起嘲笑那做坏事的人。观在却是和那做坏事的人一起相安无事。这都是从某某人开始的呀!这个某某人,是乡里的望人,他大大地扰乱了我们的风俗。(因为他是望人,)所以他__人变坏快,造成的祸害深。自从他赶走他哥哥的儿子不养育,乡里的骨肉亲情就开始变薄。自从他多占先人的田地货物、欺负众多的孤儿,乡里孝悌的品行就开始稀缺。自从他被他的众多侄子状告,乡里的礼义大节就开始废弃。自从这个人让他的妾位尊于发妻,乡里嫡(正)庶(侧)的区别混淆。自从这个人沉溺于声色并且和子女一起享乐,礼仪不庄重,闺门之禁就松懈了。自从这个人贪财无厌、只认为富人好,礼义廉耻就不存在了。这六种行为,都是我平时所说的十分惭愧不应该出现的行为啊!现在有一些无知的人都说:某某人是何等人啊,尚且这么做!他的车马显赫、婢妾靓丽,足以迷乱__乡里的小人,他的官位财力足以影响官府,他的花言巧语足以欺骗君子,这个人,正是乡里的大祸害啊!我不敢把这告诉乡里人,而私底下来告诫我的族人。只要和这个人有一点点相像的,希望不要到我家来。”我听到这番话十分惊惧,请求把它记下来。老人说:“你把事情记下来但是不要把这个人的姓名写出来,让其他人看到但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而这个人看到了,就会脸孔发热而内心‘惭愧,汗流出来并且吃不下东西。姑且不要写出这个人的姓名,希望他能悔改吧!”我说:“好。”于是就把它记下来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臣光曰: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从体例上看,《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史书?

司马光这段话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1】(6分)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小题1】(2分)编年体通史(“编年体”、“通史”,各1分)

【小题1】(2分)希望太平盛世的执政者要以诚信蓄养民众。(“太平盛世的执政者”、“以诚信蓄养民众”,各1分)


解析: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说: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簿,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A: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他人/求备焉。 B: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C: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D: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求备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章永州家传

归有光

  君姓章氏,讳棨,字宗肃,世为海虞人。君为人孝友,入县学,以德行为博士所称举。尝从乡先生都御史陈公游,后中南京乡试,入南太学。是时增城湛公、高陵吕公居留都,开门讲道,学者云集。君两游其门。屡上春官①,不第。选调单县知县。单濒河,而地洼下。每岁桃花水发,河南人夜过河,盗决堤防,民患苦之。君至,适盗决者水将泛,率丁夫伐木增桩,昼夜捍御,卒以无虞。少年为胥卒,趋走县庭,候伺短长,规为不法。或以为言,君曰:“是于我无显迹,不宜预逆之。”抚以恩信,皆感激思为用。山东盗贼,多逃入单县界中,单人为囊橐,积不能得。于是诸少年为君耳目,尽获之。院司所下逐盗文符,无虑②百数,君一日条具申报,上官以为能。田赋法弊,乃询民所欲,而亩敛以钱,民便之。齐鲁间皆推用其法。有胡兵自宁武关趋太原,声言欲向山东。都御史议兵事,部署将帅,独留单县令辕门。会虏信不至而罢。

  升安吉州知州。岁旱民饥,殚力赈救,多所全活。其民好讼,君恒以理解之。有匿税者,为案籍人人阅之,鞭扑未用,而逋负悉出。所治孝丰,迄君去,一无所扰。其县人至不知有州焉。迁永州府同知。永州在楚、越间,号无事。太守日闭门高卧,以郡事委君。君亦优游而已。上疏乞休,方治行而卒。

归子曰:永州君,恂恂然君子人也。往予试南宫③,君自安吉来朝,过予邸舍,欢饮,上马去。予顾其弟言,君近形神不偕,久官劳悴而致然耶,抑有所不自得者?而竟死永州。悲夫!仕虽不遂,论其行事,可以不愧于先人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上春官:指进京殿试。②无虑:大约。③试南宫:指进士考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濒河,而地洼下 濒:靠近

B. 昼夜捍御,卒以无虞 虞:忧患

C. 君恒以理解之 理解:同情

D. 仕虽不遂 遂:顺心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章君“行事不愧于先人”的一组是

①屡上春官,不第 ②率丁夫伐木增桩,昼夜捍御

③齐鲁间皆推用其法 ④岁旱民饥,殚力赈救,多所全活

⑤太守日闭门高卧 ⑥其县人至不知有州焉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有光此文记述的传主名叫章讳棨,他平时为人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他入南太学学习的时候,就因德行出众而被县学的学官称誉举荐。

B. 有些少年身为狱卒,却好窥探打听上级的长短。有人对此很有怨言,但章君却以恩德和诚信对待这些狱卒,最终感动了这些狱卒,都愿为他出力。

C.章君在任安吉州知州时,对待逃匿赋税的人,不是用严厉的鞭刑,而是给他们准备查考的税法典籍让他们翻阅学习,结果拖欠的赋税全部交清。

D. 归有光认为章君是一个恭谨温顺的君子。最后章君之所以身死永州,归有光认为这是由他长期为官操心劳力和心理抑郁不舒畅导致的。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河南人夜过河,盗决堤防,民患苦之。

▲ ▲

(2) 是于我无显迹,不宜预逆之。

▲ ▲

(3) 田赋法弊,乃询民所欲,而亩敛以钱,民便之。

▲ ▲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⑴(3分)黄河南岸的人在夜里过河,偷偷地挖开堤坝,百姓对此担惊受怕,感到痛苦(对此憎恨)。(“河”,1分;“患苦”,1分;“盗”,1分)

⑵(3分)这种事情(情况)对于我还没有明显的(不法)迹象,不应事先惩治他们。(“是”,1分;“显迹”,1分;“逆”,1分)

⑶(4分)当时的田赋法有弊端,(章君)于是征求百姓的意见,然后采取了按照(或“计算”)田亩数量征收货币的办法,百姓感到方便了很多。(“询”,1分;“亩”,1分;倒装句“亩敛以钱”,1分;“便”,1分)


解析:

【小题1】(以理解之:用讲道理来化解)

【小题1】(①、⑤不符合题干要求)

【小题1】(①传主名叫章棨;②不是南太学,而是县学)

【小题1】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