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 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我作为)刺史有幸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5分)
(2)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5分)
【小题1】“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
【小题2】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f)项,第10个“何”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小题3】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宋臻认为韩休的这种做法是仁者的勇敢。
【小题4】参考译文:
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担任知制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马车、兵车(也可以翻译为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你这样做是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业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了。唐玄宗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七、作文题点评:
一个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一个擅长总结,经常反思的人:同样,一个伟大民族也是善于反省自身的民族。判定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是伟大还是渺小,是卑微还是高尚;是前途远大还是前途渺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要看这个人或民族有无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体现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一个民族的日常行为之中。
“举手投足之间”这个题目平实温和而又出奇制胜,能切实引导考生去感悟自然,思考人生,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这个作文题,就是考学生的“积累”(包括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等各个方面),有所积累,有所思考,人格修养有所历练,才能把话说好。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现在即使死在这上头,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晚的了。) B:吾尝疑乎是。(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 C: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男子汉也爱他的小儿子吗?)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于酒醉,还在乎山水之间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选自《李义山文集》,有删略)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其环两山之间 谓:算是,算作
B.清声而便体 便体:体态轻便
C.廓其有容 廓:广阔的样子
D.膏吾车兮秣吾马 膏:加油脂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作者对“穷居而野处”山林生活赞赏和对趋炎附势、投机钻营小人嘲讽的一组是
A.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B.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C.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D.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序言。作者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以及“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B.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诗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C.本文在写作艺术上很具有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D.文中韩愈的观点很明确,他并不是厌恶报负于当代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而是自己不能侥幸得到,于是安于命运过着贫寒生活。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谓,通为,介词,因为。
【小题2】A项第一句交待的是盘古地理位置;C项,第二句谈的是报负于当代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对象不符合;D项第一句谈论的不是山林隐士。
【小题3】“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题,不可幸而致也。”这句话极尽嘲讽。从前文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的描写来看,作者寓有讽刺之意,对隐居的贫寒生活,作者并不是迫不得已,恰恰是心向往之。
参考译文:(无)
下列各项中对 “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B: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游目骋怀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D:父去里所,复还
【类】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 中绘殿阁,类兰若 《促织》(似,像) B: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小石城山记》(类别) C: 闭关读书,不杂非类 《陆文学自传》(种类) D: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类推)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相应题目。(共9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为何要“与点”?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小题1】[23bb19a606e65c91.jpg]
【小题1】
[a094e4d1bc827e74.jpg]
略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低头俯视兴盛繁茂的天地万物,用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时倾吐情怀抱负,在室内(跟朋友)交谈;有时凭借外物寄托情怀,放荡不羁地生活。
C.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尽管人们取舍千差万别,性情有宁静和躁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就会暂时自得,快乐自足,竟不知道暮年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产生了。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短暂之间已经变为旧迹,不能不因此触发感慨,何况人寿命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注定都要消灭。
B
有时倾吐情怀抱负,在室内(跟朋友)交谈;有时凭借外物寄托情怀,自由放纵地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则躬樵汲 樵:砍柴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 俾:有益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①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 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俾:使
【小题1】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
【小题1】①遁世隐居以前的事;②写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张怡;⑥写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的道义节操
【小题1】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附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微,江苏江宁县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作登、菜二府总兵官。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事情奏闻朝廷,张怡以生员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崇祯十七年,流寇(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回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去,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
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争高低。只有苏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世。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刘文迁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他的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当时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著作。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