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
②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
③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①希望君侯您不会因为来者富贵而骄纵他,因为来者贫寒卑贱而忽视他,那么众人之中会有自荐的毛遂。(4分)
②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3分)
③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3分)
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
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
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
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
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
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2)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D3分,A2分,E1分,“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最多是“求助”,第二年刘姥姥即带着“头一茬摘下的瓜菜”,二进荣国府,以感谢贾家的关照;“话语那么突兀”之说不当。B“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不当,实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C“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不是为了说明“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这与主题不符,可参照AD两项。
(2)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粗俗;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适当举例说明即可。
(3)为引入正文做铺垫;烘托或反衬人物的情感或情绪;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它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这个自鸣钟就是挂钟,这个甭说在乾隆中期,就是在解放前,谁家里面有一个自鸣钟,那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财产,由此可见贾府之盛极一时。
(4)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①运用了满面春分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
的热情;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
用了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9分,每小题2分,第7题3分)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家业
B. 虽未期月,颇有惠政。 期月:满一个月
C.是岁,大有年 是:这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 ( )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兰祥,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17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但没有加官进爵,最终郁郁而死。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盜之出入与非常也。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见陵之耻除矣。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1)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3)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可以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
【小题1】安家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种题,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的短语(“惠民业绩”)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短语相符。句②应属于例行公事,自然还算不上“惠民业绩”;句③是贺兰祥告诫守令的话,属于“惠民之语”,而算不上“惠民业绩”;句⑤说的是贺兰祥不随便接受礼物,体现的是他的“清素”。排除掉含有句②③⑤中任何一个或几个的选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小题3】“但没有加官进爵,最终郁郁而死”有误,应是“有加官进爵” “郁郁而死”文中没提及)
【小题4】
(1)略
(2) 3分,所以、出入、非常各一分
(3)(3分)然则、见、陵各一分
(1)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致”,该词为使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使……到来”。句(2)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安”,该词为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感到安心”。句(3)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行李”,该词为古今异义词,这里的意思是“使者”。)
文化经典阅读(6分,3+3)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知十”与“闻一知二”都指对道理的领悟,前者比后者更透彻、更周全。
B.“不迁怒”重在待人,所谓“及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贰过”,则重在克己,所谓“闻过则喜”。这些都体现出颜回的“好学”。
C.孔子称赞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D.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既包括学问方面的,也包括道德情操的培养。
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请你结合上述三段文字和自身情况,就颜回的某一品质谈谈自己的理解。(80字以内)
【小题1】B
【小题2】三段文字体现出了颜回以下品质:刻苦学习,善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好学生上进,严于律己,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安贫乐道,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恪守道德,并自得其乐。
【小题1】“不贰过”,则重在克己,指不再犯同样的过错。“闻过则喜”是指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小题2】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与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选自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贺知章传》)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知章及徐坚 表:上表推荐
B.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 迁:迁就
C.人皆靳之,坐徙工部 靳:嘲笑,奚落
D.令之书壁,望礼之薄 望:埋怨,怨恨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B.以宅为千秋观而居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与族姑子陆象先善 秦伯说,与郑人盟
D.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B.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C.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D.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知章考中进士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先后担任过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尚书等职务。
B.本文为《贺知章传》,记叙中却插入了薛令之辞官回家之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贺知章当时所受恩宠之深。
C.贺知章不仅诗文精佳,且书法品味颇高,尤擅草隶,他的寥寥十几个字的书法作品被当时人们视为珍宝收藏流传。
D.不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很赏识贺知章,他不仅有在任时的“一日并谢”的恩宠,也有辞官回家时“帝赐诗”的厚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译文:
⑵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
译文:
⑶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
译文: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⑴陆象先曾经对别人说“季真言谈清雅,英俊有才华,我一天见不到他,浅陋和悔恨就会产生”。⑵他擅长草书和隶书,有多事的人就准备好笔墨跟随他,贺知章心情愉悦的时候就不再拒绝。⑶每次喝醉了,就撰写诗文,不停地写,所写诗文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不曾删改和修饰润色。
【小题1】迁:升迁
【小题2】A项中前一个“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一个“为”判断词,可译为“是”。B项中前一个“而” 表承接,可译为“然后,就”;后一个表转折,可译为“却”。C项中两个“与”均为介词,可译为“同,跟”。D项中前一个“以”介词,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小题3】找出短句的标志性词语,如“曰”“然”“然后”“此”,在这类词语的前后断句。理清词语搭配,划定领管范围,如“怀”的领管范围是“之道”“之文”。了解古人行文习惯,如对仗、对举、互文,确定断句范围,“侍郎”对应“学士”。
【小题4】礼部尚书是贺知章死后,肃宗追赠的,他生前不曾担任过。
【小题5】⑴注意“谭”“风流”“鄙”的解释。
⑵注意“具”“研”“惬”的解释。
⑶注意“属辞”“可观”“刊”“饬”的解释。
参考译文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情旷达平和,擅长谈论喜欢说笑,和姑表兄弟陆象先交好亲善。陆象先曾 经对别人说“季真言谈清雅,英俊有才华,我一天见不到他,浅陋和悔恨就会产生”。
(唐武则天时代)证圣初年,贺知章考中进士,破格录取群类科,接连多次升迁后担任太常博士。(开元中)兵部尚书张说是丽正殿的修书使,上表推荐贺知章、徐坚、赵冬曦等进入丽正殿书院,一起修撰《六典》等书,多年没有什么成效。开元十三年,升迁为礼部侍郎,兼任集贤院学士,一日之间,两次谢恩(两次得到皇上的恩宠)。宰相源乾曜和张说谈论说:“贺公身兼双重使命的荣耀,足够看出他所受的恩宠;然而学士和侍郎哪个更好?”张说回答说:“侍郎是士大夫的选 择,不过也只是一个备员充数的官;学士怀藏先王的治国之道和国家纲纪、法度的典籍,并懂得怎样运用它。这就是侍郎和学士的差别。”唐玄宗亲自称赞赏赐他,升迁他为太子右庶子,充任侍读。
申王死,皇上下诏选牵引灵柩唱挽歌的挽郎,任礼部尚书的贺知章奉召挑选,选取和舍弃有失公平,那些落选的承荫子弟在他家门口大声地吵闹、诉说,贺知章的手下无法制止,贺知章就登梯子,爬上墙头探出脑袋来解决问题,人们都嘲笑他。因为这件事转调到工部。肃宗担任太子时,贺知章升迁为太子宾客,授予秘书监,左补阙薛令之兼任侍读。当时东宫的官员多年来没有得到升迁,薛令之就在东宫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诗中埋怨俸禄微薄,没有得到升迁,皇上(唐玄宗)看见了,就写了“听凭你自己的安置”。薛令之于是辞官,步行回到自己的家乡。
贺知章晚年更加放荡不羁,常在平民聚居地游戏玩乐 ,自称“四明狂客”和“秘书外监”。每次喝醉了,就撰写诗文,不停地写,所写诗文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不曾删改和修饰润色。他擅长草书和隶书,有多事的人就准备好笔墨跟随他,贺知章心情愉悦满足的时候就不再拒绝,然而只是在纸上写十几个字,世人把它视作珍宝流传。
天宝初年,因为生病,他梦中游历帝居(天帝的宫殿),几天才醒来,于是向皇上请求回到家乡当道士,皇上下诏同意他的请求,贺知章把家宅改名为“千秋观”,居住在那里。他又请求皇上赐周宫湖几顷水面作为放生池,皇上下诏赐给他镜湖剡川的一角。他辞官回家时,玄宗写诗送他,皇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后又升迁他的儿子曾子做会稽郡司马,赏赐他绯鱼,让他侍养。死时八十六岁。肃宗乾元初年,贺知章因为是皇上的旧臣,追赠为礼部尚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巢谷传(节选)
苏辙
①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②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③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①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④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畜弓箭,习骑射 畜:积储,准备
B.所至友其秀杰 友:朋友
C.存宝不习蛮事 习:学习
D.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 诵:诵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予悯其老且病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D.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B.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C.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D.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首段交待,虽然巢谷出身寒微“农家”,但作者却为之作传,从而设下疑问,自然引出下文对“其贤”的介绍,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在第②段,作者叙述巢谷与存宝的“金石之交”,并以“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来证明其所叙的真实性,很好地表现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C.在第③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如对“予兄弟”,巢谷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及与其他人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巢谷不趋炎附势、重义笃志的气节。
D.作者通过选取“弃文学武”“金石之交”“万里步行”三则典型事例,抒发自己对巢谷崇敬之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译文:
(2)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
译文:
(3)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气节,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船行到新会时,有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
【小题1】B.友,与……交朋友。根据其所处谓语位置可以推知。C.习,熟悉,通晓。根据其宾语及下文的“问”可以推知。D.诵,通“讼”,公开。根据后文“言”的内容和“闻者”可推断出。
【小题2】者:助词,接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人”。B.前者介词,可译为“跟、同”;后者连词,可译为“和”。C.前者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后者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D.前者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感叹语气,可译为“了”,或者理解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后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
【小题3】可依据陈述对象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小题4】“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错。
【小题5】(1)计分点:“知”“缓急” “缓急可托者也”判断句式(2)计分点:“橐装” “获”“获于新州”的倒装句式、整个句意(3)计分点:“虽”“何以”“发”
参考译文: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师从士大夫读书,年老时在当地学校教书。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朴拙但是博学多才。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参加武艺考试的人,很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很久后学业完成,却没有考取。
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马射箭攻击刺杀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强的,于是离开(老家)游历秦凤、泾原一带,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为朋友。有个叫韩存宝的,尤其与他交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牢固如金石的友谊。熙宁年间,存宝做河州的将领,有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渐渐地认为他是奇才。恰逢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加以抵制,于是(朝廷)命令存宝出兵讨伐。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事情,就邀请巢谷到军营中相询问。后来存宝获罪,将被抓捕,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儿就不免受冻挨饿,(我)口袋里还有几百两银子,除了您(我)没有谁可以嘱托交给他们的了。”巢谷答应了,立即更换姓名,怀揣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被赦免才出来。我因(与他)同乡,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气,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
后来我入朝当官,巢谷待在乡里,不曾见面。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调到雷州,从雷州调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有音讯。只有巢谷在眉山情绪激昂地公开说,要步行来探访我们兄弟俩。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一万多里来见您,没有料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一定能与您相见,即使死,我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我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当代人,而是古人啊。”见面之后,(我们)手握着手相对哭泣,接下来就讲述生平所经历的事情,讲了一个多月也不感到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不再是当年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去拜见哥哥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阻他说:“您的心意是好的,但从这里到儋县好几千里路,还要过海,这不是老年人能做到的事情。”巢谷说:“我认为自己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不能留住他,看看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正穷困潦倒,也就勉强筹集一点钱送他上路。船行到新会,有个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到了新州,很快生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我正住在这南方边远地区,和南蛮们一同生活,大概要死在此地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改天把它交给巢蒙。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万钟于我何加焉!(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B:其如土石何?(你还能把那土石怎样呢?) C:何乃太区区!(你怎么能这么诚挚专一! )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昙首有识局智度 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A. B.
一毫不受于人 妇女不得为饰玩
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C. D.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
诗,昙首先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
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译文:
⑵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
8. C
9. B
10. B
11.(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8.“乃能屈志戎旅”的“乃”应译为“竟然”。
9. A项“昙首有识局智度”是说昙首有才智度量,并不是受赏识,“一毫不受于人”是说昙首廉洁,而不是善治家。C项“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是说昙首的功绩,而不是受赏识,“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是善治家。D项“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是说昙首受赏识,而“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是说他“明大理”,而不是善治家。而B项中“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是高祖对太祖说的话,可见王昙首受赏识,“妇女不得为饰玩”是昙首善治家的表现。
10. B项太祖“并遵高祖……遇事咨询昙首”有误,原文只说高祖对太祖说“汝每事咨之”,并未写太祖“遇事咨询昙首”。
11. 第(1)句中“从”是“参加”的意思,“自”是“自然”的意思。第(2)句中“衅难”是“祸端”的意思,“罪人斯戮”是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斯戮罪人”,译为“严惩了罪人”。
【参考译文】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是太保王弘的小弟弟。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曾良策注:刘裕);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勇气。”高祖听了很高兴。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高祖大笑。昙首有见识、智慧和气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闺阁之内和和睦睦的样子。自己手里不拿金子和玉器,家里妇女也不得以此作为装饰和玩物,如果不是俸禄和赏赐所得到的,不从别人那里接受一丝一毫的东西。太祖任冠军将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任府功曹。太祖镇守江陵,昙首自功曹迁为长史,又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非常赏识他,对太祖说:“王昙首深沉刚毅有器量局度,具有宰相之才。你遇事都应该同他商量。”等到即位后,任命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人,以及平定谢晦叛乱,昙首出力最多。
谢晦被平定后,皇上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正赶上宴会聚集在一起,皇上举杯劝酒,乘机抚着座椅说:“如果没有你兄弟二人,这个座椅就没有今天。”当时封赏的诏书已经写成,拿出来给昙首看,昙首说:“近日的事情,叛乱将要形成,凭借陛下英明快速决断,所以罪人才被诛杀。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薄之力,怎么可以乘国家发生灾难之时,以此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要偏袒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搁置了。
当时王昙首的哥哥王弘担任录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史,昙首被皇上宠爱信任,在两宫任职。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在一起任职,心里常常怏怏不乐,又想得到扬州刺史的职位,在言语上也表现了出来。因为昙首在朝廷任职,义康担心他分了自己的权力和职位,更加不高兴。昙首一再乞求皇上让他到吴郡任职,太祖说:“哪有想要建造大厦而遗失栋梁之材的?贤兄接连多次称自己有病,坚决辞去州官职位,将来如果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个职位不是您又是属于谁呢?哪有到吴郡任职的道理。”当时王弘长期生病,多次请求辞职,皇上不答应。昙首劝王弘分出府中一半的兵力给义康,义康才高兴起来。
元嘉七年,昙首去世。太祖为他的死而悲恸,中书舍人周纠在一旁侍侯,说:“王家将要衰败,所以贤能的人先死了。”皇上说:“只不过是我家衰败罢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