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

萨伊德认为知识分子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观点,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中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我想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等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因之变得从容而大气,同时,对世界也因之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名句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见《火里凤凰·画像一》)。这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的一种观念差别。

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尽管萨伊德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得那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比如,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又如何去“主”,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等等。

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B.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C.黄永玉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因此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他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

D.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

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3.作者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是什么?具有这种“独

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7 08:57:31 免费下载:《2011届江苏省百所高中样本分析考试》Word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

萨伊德认为知识分子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观点,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中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我想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等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因之变得从容而大气,同时,对世界也因之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名句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见《火里凤凰·画像一》)。这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的一种观念差别。

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尽管萨伊德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得那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比如,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又如何去“主”,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等等。

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B.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C.黄永玉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因此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他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

D.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

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3.作者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是什么?具有这种“独

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  萨伊德认为

本题关键词:文化知识,知识,实践性知识,知识性目标,条件性知识,知识主观性,本体性知识,独立型认知,阅读新知法,MHC-1类分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