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B: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死生,昼夜事也。 D: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名词,作为、政绩) B:君家妇难为。(动词,做、干)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 D: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动词,成为)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云霞明灭或可睹 C:或王命急宣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 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A.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C.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刺史幸知民之敝而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⑵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8. D

9. A

10. C

11. (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句中“岂为政哉”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所甘心焉”译成“也是心甘情愿的事”,也算对。)

(2)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句中“巨猾”译成“大奸”也算对。)


解析:

8. D项“计”应解释为“打算”。

   9. A项因为/因为;B项助词,的/用于主谓间;C项“所”字结构/为……所……,表被动;D项疑问代词,为什么/与“以”组成“何以”复音虚词,凭什么。

10. C项中“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的说法错误,文中无依据。

 11.(1)句重要词语:敝(困苦)、得(获得)。(2)句重要词语:乃(竟然)、出(放逐)。

【参考译文】

韩休,京兆长安人。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唐玄宗当太子时,让他逐条回答有关国政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同时中乙科进士,提升为左补阙,担任主爵员外郎。后来提升到礼部侍郎,掌管诏书的起草。后离开朝廷做了虢州刺史。虢州是离东京、西京较近的一个州,皇帝乘车到虢州,常常收取草料税,韩休请求与其他郡均摊。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草料税而把它分给其他的州郡,这是守臣牟取私利啊。”韩休坚持争辩,属下劝说并担心他违背宰相的意思,韩休说:“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最后,收取草料税的情况就像韩休请求的一样。因为母亲去世解除官职,(守孝期满)脱去丧服,做了工部侍郎,掌管诏书起草。后提升为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去世,皇帝命令萧嵩举荐能够替代的人,萧嵩认为韩休志行高远,于是提拔韩休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直率、方正,不致力于官位的提升,当上了宰相后,天下一致称颂十分合适。万年尉李美玉有罪,皇帝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韩休说:“尉是小官,犯的不是大的罪恶。如今朝廷有大奸,请允许先治理。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倚仗您的恩宠,贪污受贿,住宅、车马超越法度,我请求先处置程伯献,然后处置李美玉。”皇帝不允许,韩休坚持争辩说:“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皇帝不能使韩休改变。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起初,萧嵩认为韩休软弱,能控制,所以引荐了他。韩休面临事情有时会指正萧嵩,萧嵩也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皇帝曾经在苑中打猎,有人大肆奏乐,稍微过分些,必定看着近臣问:“韩休知道吗?”一会儿就会有韩休的奏章送到。(皇帝)曾经对着镜子闷闷不乐。身边侍候的人说:“自从韩休入朝后,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这样悲伤,不让他离开?”皇帝说:“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富裕了。况且萧嵩每每启奏事情,必定顺着我的意思,我退朝后想想天下,总是睡不安稳。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大多责备我,但是我退朝后想想天下,睡觉必定安稳。我重用韩休,是为国家社稷考虑。”后来,(韩休)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被罢免。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沈通明事

汪 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⒍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

5.  D

6.A

7.  C

8. 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

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解析:

5.  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

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6.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7. 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

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8.  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

的);第⑶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参考译文】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走】选出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逃跑 ) B: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赋》 (结构) C: 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 《报任安书》 (奔 D: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也。 《寡人之与国也》(行走)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

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

其年冬,征还拜议郎。论功当封。而中常侍徐璜、左悺欲从求货,数遣宾客就问功状,规终不答。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及奂迁大司农,规复代为度辽将军。

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会友人上郡大守王旻丧还,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芳曰:“威明欲避第仕途,故激发我耳。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邪!”遂无所问。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规自以西州豪杰,耻不得与。乃先自上曰:“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时人以为规贤。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注]①左校:汉代劳工营的名称。②与:这里指被牵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赦,归家 会:适逢

B.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 数:屡次

C.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 寇:贼寇

D.坐系廷尉,论输左校 论:判决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甫规荐贤让贤的一组是( )

①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

②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

③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

④愿乞冗官,以为奂副

⑤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

⑥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把文中加点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克:

举:

就:

系:

诣:

听:

及:

坐: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而贤果为羌所没。

译文:

(2)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译文: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克:取胜               诣:前往

举:举荐                        听:准许

就:前往                        及:等到

系:拘捕                        坐:被判罪

【小题4】(1)不久马贤果然被西羌打得大败。

 (2)天下著名贤士大多被牵连。


解析:

【小题1】侵犯

【小题2】①⑤⑥与“荐贤让贤”无关

【小题3】略

【小题4】略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最后一段断句。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颍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

②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

(1)断句(4分)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颍/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                 (每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2)翻译(6分)

① 太祖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就派他带领骑兵进攻刘备,打败并赶走了他。(“善”、“将”“破”每个词1分,共3分。)

② 长史陈矫和曹仁一同在城楼上观战,见牛金等人即将被消灭,连同身边的其他人都吓得变了脸色。(“俱”、“垂没”“失色”各1分,共3分。)  


解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史弘肇,字化元,郑州荥泽人也。为人骁勇,走及奔马。梁末,调民七户出一兵,弘肇为兵,隶开道指挥,选为禁兵。汉高祖典禁兵,弘肇为军校。弘肇为将,严毅寡言,麾下尝少忤意,立楇杀之,军中为股慄。以故高祖起义之初,弘肇行兵所至,秋毫无犯,两京帖然。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归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祖疾大渐,与杨邠、苏逢吉等同授顾命。隐帝时,河中李守贞、凤翔王景崇、永兴赵思绾等皆反,关西用兵,人情恐惧,京师之民,流言以相惊恐。弘肇出兵警察,务行杀戮,罪无大小皆死。是时太白昼见,民有仰观者,辄腰斩于市。市有醉者忤一军卒,诬其讹言,坐弃市。凡民抵罪,吏以白弘肇,但以三指示之,吏即腰斩之。侍卫孔目官解晖狡酷,民抵罪者,莫敢告诉。燕人何福进有玉枕,直钱十四万,遣僮卖之淮南以鬻茶。僮隐其钱,福进笞责之,僮乃诬告福进得赵延寿玉枕,以遗吴人。弘肇捕治,福进弃市,帐下分取其妻子,而籍其家财。

弘肇不喜宾客,尝言:“文人难耐,呼我为卒。”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行,苏逢吉、杨邠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厉声举爵属太祖曰:“昨日廷论,何为异同?今日与公饮此。”逢吉与邠亦举大爵曰:“此国家事也,何必介意乎!”遂俱饮爵。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弘肇默然。隐帝自关西罢兵,渐近小人,与后赞、李业等嬉游无度,而太后亲族颇行干托,弘肇与杨邠稍裁抑之。太后有故人子求补军职,弘肇辄斩之。帝始听乐,赐教坊使等玉带、锦袍,往谢弘肇,弘肇怒曰:“健儿为国征行者未有偏赐,尔曹何功,敢当此乎!”悉取所赐还官。隐帝春秋渐长,为大臣所制,数有忿言,业等乘间谮之,以谓弘肇威震人主,不除必为乱。隐帝颇欲除之。夜闻作坊锻甲声,以为兵至,达旦不寐。由是与业等密谋禁中。

乾祜三年冬十月十三日,弘肇与杨邠、王章等入朝,坐广政殿东庑,甲士数十人自内出,擒弘肇、邠、章斩之,并族其三家。周太祖即位,追封弘肇郑王,以礼归葬。

(节选自《新五代史·汉臣传第十八》,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典禁兵 典:掌管

B.高祖疾大渐 渐:转好

C.坐弃市 坐:定罪

D.遣僮卖之淮南以鬻茶 鬻:买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史弘肇武断专行的一组是

①麾下尝少忤意,立楇杀之

②弘肇行兵所至,秋毫无犯,两京帖然

③弘肇出兵警察,务行杀戮,罪无大小皆死

④但以三指示之,吏即腰斩之

⑤文人难耐,呼我为卒

⑥太后有故人子求补军职,弘肇辄斩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弘肇少言寡语,但治军相当严厉。他的一个手下由于不听从命令,被史弘肇当场乱棍打死,将士们见状都吓得腿直发抖,因此,他的军队纪律十分严明。

B.史弘肇辅政后只知道严厉治理,但不知明辨是非。燕人福进被诬告并被处死,他的妻子儿女被史弘肇的手下人分别霸占,财物也被瓜分。

C.史弘肇重武轻文,不喜欢和文人来往。在窦贞固家的宴会上,史弘肇力陈安朝廷,定祸乱,有武将就足够了,至于文臣没有什么用处,因此他受到了三司使王章的反诘。

D.史弘肇凶暴无端,树敌很多。隐帝亲近小人,又想摆脱大臣的控制,自己主政,于是与李业在宫中密谋,诛杀了弘肇与杨邠、王章三人,并族其三家。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卫孔目官解晖狡酷,民抵罪者,莫敢告诉。

(2)健儿为国征行者未有偏赐,尔曹何功,敢当此乎!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5分)侍卫孔目官解晖狡诈凶暴,那些犯罪的百姓,没有敢申诉的。

(2)(5分)那些为国出征的健儿们没有得到特别的赏赐,你们有什么功劳,竟敢接受这些赏赐!


解析:

参考译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