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①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②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③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胥(xū)靡:禁锢。②王:指鲁恭王刘余。③轺(yáo)传:一马或二马拉的驿站之车,供使者乘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教导
B.戊不好学,疾申公 嫉妒
C.学官弟子行虽不备 完美
D.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申公者,鲁人也。 ②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
B.①独王命召之乃往 ②臧乃上书宿卫上
C.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 ②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D.①申公耻之 ②天子问治乱之事
3.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申公“儒学之士”气质的一组是( )
①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
②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③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④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⑤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⑥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A.①②⑤B.①③⑥C.①②④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带着弟子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
B.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就请申公教育他的儿子刘戊。
C.刘戊被立为楚王后,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公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不出家门。
D.申公的弟子中人才辈出,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人。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绾 臧 请 天 子 欲 立 明 堂 以 朝 诸 侯 不 能 就 其 事 乃 言 师 申 公 于
是 天 子 使 使 束 帛 加 璧 安 车 驷 马 迎 申 公 弟 子 二 人 乘 轺 传 从
至 见 天 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②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1.答案:B【解析】疾:厌恶、憎恨
2.答案:C【解析】 A.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代词,指人,可译为“的人” B.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C.表目的,来 D.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的
3.答案:C【解析】③说的是天子对申公的礼遇,⑤说的是申公晚年的遭遇,⑥说的是申公的学生,而不是说申公,删除选项,答案选C。
4.答案:A【解析】A.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以弟子的身份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
5.答案:
⑴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③从/至/见天子
原文: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
⑵①申公用《诗经》为规范来教授,没有阐发经义的著述,自己有疑惑的就空着,不强作解释。
②太皇窦太后喜爱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家思想,她找出赵绾、王臧的过失来责备皇上。
【翻译】
申培是鲁国人。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培以弟子的身份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吕太后执政的时候,申培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他请申培教育他的儿子刘戊。刘戊不好学习,憎恨他的老师。等到楚王刘郢去世,刘戊立为楚王,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培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终身不出家门,又谢绝一切宾客,唯有鲁恭王刘余招请他才前往。当时不辞遥远到他家里求学受教的有一百多人。申培用《诗经》为规范来教授,没有阐发经义的著述,自己有疑惑的就空着,不强作解释。
兰陵的王臧跟着申培学《诗》以后,用它事奉孝景皇帝,曾做太子少傅,后来又被免官了。当今皇上刚即位,王臧就上书请求入宫为皇上值宿警卫。他不断得到升迁,一年中做到郎中令。代郡的赵绾也曾跟着申培学过《诗》,后来做了御史大夫。赵绾、王臧请示皇上,想建造明堂用来召集诸侯举行朝会。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个做法,于是就向皇上推荐了他们的老师。皇上立即派遣使臣携带贵重的礼物束帛和玉璧,驾着驷马安车去迎请申培,两个徒弟自己也乘着驿站的马车跟着一道去迎请申培。申培进京后,拜见了皇上。皇上向他询问了一些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这时申培已经八十多岁了,人老了,他说:“治理国家的人不必多说话,而是要看他怎样身体力行罢了。”当时皇上正喜欢儒生们的一些花言巧语,现在听到申培这么说,默然不乐。但既已把他请来了,于是就封他做了一个中大夫,让他住在鲁国的驻京办事处里,商量如何建立明堂的事情。但是太皇窦太后喜爱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家思想,她找出赵绾、王臧的过失来责备皇上。皇上因此停止商议建造明堂的事,把赵绾、王臧都交付法官论罪,后二人皆自杀。申公也以病免官返回鲁国,数年后逝世。
申培的弟子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孔安国后来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砀郡的鲁赐官至东海太守,兰陵的缪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官至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官至胶东内史。他们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洁有节操,人们称赞他们好学。其他的学官弟子,品行虽不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他们讲解《诗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见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咸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①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
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谓嚣曰:“《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②,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间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嚣竟不称王。
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嚣病之而止。
侍御史杜林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典职机密。”乃征为太中大夫。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
(节选自《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注释】①王氏:王莽,这里指王莽暴政。②嚚:yin,奸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攻杀郡守,兴坐免 坐:坐视
B.嚣矜己自饰 矜:夸耀
C.常以为西伯复作 作:发作
D.嚣病之而止 病:患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拜兴为谏议大夫 慎勿为妇死
C.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D.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的一项是( )
①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 ②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
③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 ④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
⑤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 ⑥无益于实,有损于名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兴喜好古文经学,他钻研《公羊春秋》,造诣高深,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人们说起《左氏传》时,大多采用他的说法。
B.郑兴有政治远见,在众将领都不愿迁都的情况下,指出先平定赤眉然后迁都是本末倒置,并劝说更始帝认清形势,安抚百姓,西进入关,稳定政权。
C.郑兴在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往西归附了隗嚣,隗嚣很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却认为屈就于他是耻辱的,就推说有病不起来。
D.郑兴善于引经据典,他巧妙地引用《春秋传》有关言论来指出隗嚣身边将领心怀异志,并引用孔子的话,批评隗嚣大量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地位的做法。
5.断句与翻译。
(1)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
②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
1.B( A.坐:受牵连获罪。C.作:兴起。D.病:感到不妥,有所顾忌。)
2.B(动词,做;介词,为了。A结构助词,的。C表目的的连词,来。D介词,引进对象,向)
3.D (①是郑兴指出隗嚣诸将不说忠信的话。②是郑兴指出隗嚣听了阿谀的话也不觉察。⑥是郑兴对隗嚣“广置职位”的劝阻,不是对“称王”的劝说。)
4.D(“将领心怀异志”说法不合文意,原文“不道忠信之言”是说“将领没说忠信的话”,不是说“心怀异志”。)
5.(1)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
(2)①(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②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恐怕不行吧?
附参考译文:
郑兴字少赣,是河南开封人。少年时学习《公羊春秋》。晚年精通《左氏传》,并通晓它的意旨,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
更始皇帝登基,郑兴担任长史,奉命迎接皇帝迁都。更始皇帝的众将领全是崤山以东的人,都劝说皇帝留在洛阳。郑兴劝说更始皇帝说:“陛下从荆楚起兵,权力政令还没有施行,只是刚刚建立朝号,崤山以西地区的豪杰就争着诛杀王莽,打开关门在城郊迎接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现在老百姓很久没有得到安抚了,我担心百姓会离心离德,盗贼又重新起来闹事。现在反对的人想先平定赤眉军,然后才入关,这是不懂得把握根本而执着于细枝末节。我担心这样做国家的防守就会转移到函谷关,那么,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更始帝说:“我向西进发的心意已定了。”便任命郑兴为谏议大夫。
恰巧遇上天水地区有人__,攻入郡城,杀掉郡守,郑兴受牵连被免职。当时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郑兴只好向西归附隗嚣。隗嚣非常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认为屈身于他是耻辱的,就称病不起。隗嚣喜欢夸耀自己,常常把自己看成是周文王再世,于是与手下将领商议自立为王。郑兴听后对隗嚣说:“《春秋传》说‘口中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耳朵不听五音的和声是聋子’。空闲时众将领聚在一起,恐怕也不说忠信的话吧;将军的耳朵恐怕连阿谀逢迎的话也察觉不出来吧?过去周文王继承积德的遗风,加上聪慧圣明,尚且还侍奉殷王朝。汉高祖连年征战,还用沛公的名义号令军队。现在您美好的品德虽然突出,但世代都没有像周文王那样得到朝廷的恩赐;您虽然威势大振,但还没有建立像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这恐怕不行吧?希望将军明察。”隗嚣最终没有称王。
后来隗嚣便大量地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郑兴又劝阻他说:“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等官职都是由皇上设置的,不是人臣可以设置的。孔子说:‘车服和爵号是不能借给别人的。’不能借给别人的东西,也不可以向别人借。您这样做,对实际没有好处,又有损于名声,这不是您的本意啊。”隗嚣感到不妥就不再广设官职了。
侍御史杜林向皇上举荐郑兴,说:.“我看河南郑兴,坚持道义,适宜侍奉皇上,掌管机密。”于是皇上任命郑兴为太中大夫。郑兴喜欢古文经学,尤其精通《左氏传》、《周官》。人们说起《左氏传》,大多采用郑兴的说法。
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C.介词结构后置D.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D(勉:努力)
2.C(都是介词,相当于“于”;A为连词“来”和介词“把”;B为“助词”和副词“将、将要”;D为连词,分别表“转折”和“递进”)
3.C(C为介词结构后置,A、B、D为宾语前置)
4.C(“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说法错误,应是“哀叹孤独的个人面对社会压力和人生必死的脆弱性,也是他流放后的理性思索”。)
5(1)答案: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争”“ 谏”“ 冀”“ 改行”的意思。
(2)答案: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解析:“怀”名次作动词怀揣;“归”: 容身;还要注意“独”“ 茕茕”的意思。
(3)答案: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畏讥”“ 改度”“ 斫”“以为”的正确意义。
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惟草木之零落兮 B:帝高阳之苗裔兮 C:朝搴之木兰兮 D:及前王之踵武
下列与“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肇锡余以嘉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俟我于城隅 D: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肇锡余以嘉名 B:来吾道夫先路也 C:指九天以为正兮 D:羌中道而改路
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啊。
2.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
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说说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4.登泰山而小天下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6.粪土当年万户侯
1.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
2.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
3.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的意思。
4.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
5.奇,用作动词,是“以……为奇”的意思。
宾客,用作动词,是“以……为宾客”的意思。
6.粪土,用作动词,是“以……为粪土”的意思。
翻译下面句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 。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