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备他盗之被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又前而为歌曰。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沛公军霸上。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①②⑤/③④/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②⑥/③④⑤/① D:①③④/②⑤/⑥
下列各句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妇女无所幸”中“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妾的宠爱,与“故幸来告良”中的“幸”用法相同。 B:“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秋毫”为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近”为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之意。 C:“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窃”为副词,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为”音wéi,动词,意为“认为”。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为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足下”是对人的尊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biàn)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衙署),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②,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③五万人,彀者(射手)十万人,悉令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④,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雁门:地名,代地雁门郡。 ②收保:进入营垒防守 。 ③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 ④襜褴,少数民族名,下文“东胡”“林胡”亦同。
1.对下列名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许之 许:答应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让:责备
C.李牧至,如故约 故:原来的
D.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数:屡次,多次
2.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 )
①习射骑,厚遇战士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 ,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4.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2)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1.D.(几)
2.C.(②强调在赵王责备的情况下,李牧仍坚持自己做法;④"边士"情况,⑥李牧用兵收到的效果)
3.A(文中无"抚慰边民"的意思)
4.(1)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2)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每天教士兵射箭,骑马,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立即处以斩刑。"匈奴每次入侵,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那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代替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于是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帅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每天(或"常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众假装逃跑,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金,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葸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撒消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剪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葸的军队,杀了赵葸,俘虏了赵王赵迁,终于消灭了赵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过善人事
(清) 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阖户罢市 阖户:全家
B.亟出慰之曰 亟:急速,赶快
C.以振饥耗其半 振:通“赈”,救济
D.一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
A.①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②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B.①呼曰:“善人,善人。”②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C.①人何惮而不为善哉!②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D.①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②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
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B.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过善人又遇上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做天下大事,如果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那么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阖户:关门。)
2.D
3.B。“ 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的说法有误,文中说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4.①你们大家因饥饿前来讨饭,(我们)应当商议解决你们吃饭(问题)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
②我认为这只是过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
【参考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发生旱灾饥荒。依山傍水的地方有个铜城闸镇,连年收成良好,邻县饥民扶老携幼来乞讨求食的有几千人。乡里百姓非常惊惧,全都关上门,停止营业,从门缝里面窥视那些饥民。饥民们没有办法找到吃的东西,更加喧扰不安了。处士过实圃先生担心有意外的变故,赶忙出来安慰他们说:“大家因饥饿前来讨饭,(我们)应当商议用来解决你们吃饭(问题)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第二天,他把乡里那些好行善事的人集中起来,(要求)有钱的拿出钱来,没钱的出点儿力气,自己率先捐出了大量财物,用心谋划张罗,在空地上铺上席子好让他们住下来;对年老体弱的人及妇女儿童都按人数分发粮食;雇用那些年轻力壮的到四方的农户家里,督促他们自食其力;冷了有短袄穿,病了有药提供,死了还有棺木,对怀孕将要生育的妇女就优厚地周济她们;提供给他们空旷的土地,督促他们自种蔬菜;并准备了一些装水的器具,防备火灾的发生。当年冬天,灾民的家乡下了雨。把受雇的丁壮劳力应得的报酬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去播下麦种,麦子成熟后,就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回去了,欢声笑语响彻街巷。(他们)还喊着:“善人,善人。”从这以后,各地到这里来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过善人。
和我同年中举的好友竹潭,孝顺廉洁,是过善人的孙子。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里拿着一本书,请我写下过善人的事迹;并且讲述过善人的训导说:“我们家仅有万金家产,因为救济灾民损耗了一半。第二年,获得大丰收,出售谷物又获得五倍的利润,于是又恢复了最初的家产规模。人们为何害怕(损耗自己的利益)而不去做善事呢?”我认为这只是过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即使勉强去做了善事,但回报并不是一定可以得到,那么就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吗?他那时只是把救活饥民当成自己心里唯一的想法,即使耗尽他的家产又会顾虑什么呢!这样,施行仁德没有不周全的,享受到恩泽的人也就很多;最终受到上天的保佑,他的家产也可恢复,而他的后代也一定昌盛,回报那施行恩德的人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啊!当那些饥民喧扰不安地索要食物之时,人们认为回避是明智之举,一个接一个地关门拒绝,那么饥民没有别的办法,势必抢夺,一乡之人都将遭受这个祸患,过家也无独自保全的道理了。过老先生积极主动地凭借一己之力肩负起这一重任,消除变故的智慧和体恤苦难之人的仁心同时具有,最终也没有损害到自己的家业。由此可知,事先存有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失;摒弃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是做天下大事也是可以的。
过先生名华,字曙初,号实圃。还有很多可以记述 的事迹,因为不是大义所存,所以没有花笔墨去写。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玠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信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余玠,南宋淳宗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 “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2.下面全都是表现余玠礼待、提拔人才的一项是 ( )
①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
②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③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
④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⑤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⑥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1.C (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2.B
3.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 “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参考译文】
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外任的将帅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 “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余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玠大喜说: “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谋,我不敢掠为已有。”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又转移金州的军队到大获,以守护蜀中关隘;转移沔州的军队到青居城:兴州的军队暂驻合州旧城,后移守钓鱼城,共同防备内水气带(的敌扰)。转移利州军队到云顶城,以防备外水一带(的敌扰)。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成兵力的)气势联通。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 )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 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 ,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故选A
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说康保裔选精兵出征②说身边人劝康保裔逃跑⑥是说张凝、李重贵作战的情形。故选D
3.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在康保裔与契丹血站时,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策应他,没有与他共同抗敌。故选D
4.(1)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点词语: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
(2)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点词语: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们;面目,脸面。
译文: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又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不久又作代州,又做深州刺史,还做过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诏回朝内,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加奉养,拿上等的尊酒茶米赐给他。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的士兵参与战斗,恰逢傍晚,同契丹人约定第二天早晨打一仗。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手下劝康保裔换掉盔甲骑马突围逃跑,康保裔说:“面临大难不能苟且偷生。”于是就决战。打了两天,杀死了不少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迟迟不来,所以战死了。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一听到康保裔战死了震惊难过,皇帝两天不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奉旨谢恩说:“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陛下你不降罪给我们,我们就感到侥幸了,我们蒙受了超出一般的恩惠啊!”说完就流泪哭得爬不起来了。皇帝悲伤地说:“你爹是为国家而死的,封赏,当然要厚重。”然后皇帝对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也战死了,他们祖辈都有忠心,绝对值得褒奖。”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好结交宾朋,擅长骑马射箭,箭无虚发,射飞鸟走兽没有不射中的。曾经手握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人人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康保裔大战无数,身上有七十处战伤。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帝知道后,就重重赏赐他。
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却迟迟不至,只有张凝、李重贵分别领兵策应,遇到契丹兵交战,康保裔被敌人包围,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到寅时全力作战,才把敌人击退。当时各个将领都损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贵与张凝回到军屯,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皇帝听说了这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①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②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③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胥(xū)靡:禁锢。②王:指鲁恭王刘余。③轺(yáo)传:一马或二马拉的驿站之车,供使者乘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教导
B.戊不好学,疾申公 嫉妒
C.学官弟子行虽不备 完美
D.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申公者,鲁人也。 ②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
B.①独王命召之乃往 ②臧乃上书宿卫上
C.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 ②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D.①申公耻之 ②天子问治乱之事
3.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申公“儒学之士”气质的一组是( )
①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
②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③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④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⑤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⑥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A.①②⑤B.①③⑥C.①②④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带着弟子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
B.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就请申公教育他的儿子刘戊。
C.刘戊被立为楚王后,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公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不出家门。
D.申公的弟子中人才辈出,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人。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绾 臧 请 天 子 欲 立 明 堂 以 朝 诸 侯 不 能 就 其 事 乃 言 师 申 公 于
是 天 子 使 使 束 帛 加 璧 安 车 驷 马 迎 申 公 弟 子 二 人 乘 轺 传 从
至 见 天 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②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1.答案:B【解析】疾:厌恶、憎恨
2.答案:C【解析】 A.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代词,指人,可译为“的人” B.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C.表目的,来 D.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的
3.答案:C【解析】③说的是天子对申公的礼遇,⑤说的是申公晚年的遭遇,⑥说的是申公的学生,而不是说申公,删除选项,答案选C。
4.答案:A【解析】A.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以弟子的身份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
5.答案:
⑴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③从/至/见天子
原文: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
⑵①申公用《诗经》为规范来教授,没有阐发经义的著述,自己有疑惑的就空着,不强作解释。
②太皇窦太后喜爱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家思想,她找出赵绾、王臧的过失来责备皇上。
【翻译】
申培是鲁国人。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培以弟子的身份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吕太后执政的时候,申培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他请申培教育他的儿子刘戊。刘戊不好学习,憎恨他的老师。等到楚王刘郢去世,刘戊立为楚王,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培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终身不出家门,又谢绝一切宾客,唯有鲁恭王刘余招请他才前往。当时不辞遥远到他家里求学受教的有一百多人。申培用《诗经》为规范来教授,没有阐发经义的著述,自己有疑惑的就空着,不强作解释。
兰陵的王臧跟着申培学《诗》以后,用它事奉孝景皇帝,曾做太子少傅,后来又被免官了。当今皇上刚即位,王臧就上书请求入宫为皇上值宿警卫。他不断得到升迁,一年中做到郎中令。代郡的赵绾也曾跟着申培学过《诗》,后来做了御史大夫。赵绾、王臧请示皇上,想建造明堂用来召集诸侯举行朝会。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个做法,于是就向皇上推荐了他们的老师。皇上立即派遣使臣携带贵重的礼物束帛和玉璧,驾着驷马安车去迎请申培,两个徒弟自己也乘着驿站的马车跟着一道去迎请申培。申培进京后,拜见了皇上。皇上向他询问了一些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这时申培已经八十多岁了,人老了,他说:“治理国家的人不必多说话,而是要看他怎样身体力行罢了。”当时皇上正喜欢儒生们的一些花言巧语,现在听到申培这么说,默然不乐。但既已把他请来了,于是就封他做了一个中大夫,让他住在鲁国的驻京办事处里,商量如何建立明堂的事情。但是太皇窦太后喜爱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家思想,她找出赵绾、王臧的过失来责备皇上。皇上因此停止商议建造明堂的事,把赵绾、王臧都交付法官论罪,后二人皆自杀。申公也以病免官返回鲁国,数年后逝世。
申培的弟子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孔安国后来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砀郡的鲁赐官至东海太守,兰陵的缪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官至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官至胶东内史。他们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洁有节操,人们称赞他们好学。其他的学官弟子,品行虽不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他们讲解《诗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见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咸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①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
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谓嚣曰:“《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②,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间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嚣竟不称王。
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嚣病之而止。
侍御史杜林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典职机密。”乃征为太中大夫。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
(节选自《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注释】①王氏:王莽,这里指王莽暴政。②嚚:yin,奸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攻杀郡守,兴坐免 坐:坐视
B.嚣矜己自饰 矜:夸耀
C.常以为西伯复作 作:发作
D.嚣病之而止 病:患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拜兴为谏议大夫 慎勿为妇死
C.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D.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的一项是( )
①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 ②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
③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 ④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
⑤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 ⑥无益于实,有损于名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兴喜好古文经学,他钻研《公羊春秋》,造诣高深,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人们说起《左氏传》时,大多采用他的说法。
B.郑兴有政治远见,在众将领都不愿迁都的情况下,指出先平定赤眉然后迁都是本末倒置,并劝说更始帝认清形势,安抚百姓,西进入关,稳定政权。
C.郑兴在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往西归附了隗嚣,隗嚣很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却认为屈就于他是耻辱的,就推说有病不起来。
D.郑兴善于引经据典,他巧妙地引用《春秋传》有关言论来指出隗嚣身边将领心怀异志,并引用孔子的话,批评隗嚣大量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地位的做法。
5.断句与翻译。
(1)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
②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
1.B( A.坐:受牵连获罪。C.作:兴起。D.病:感到不妥,有所顾忌。)
2.B(动词,做;介词,为了。A结构助词,的。C表目的的连词,来。D介词,引进对象,向)
3.D (①是郑兴指出隗嚣诸将不说忠信的话。②是郑兴指出隗嚣听了阿谀的话也不觉察。⑥是郑兴对隗嚣“广置职位”的劝阻,不是对“称王”的劝说。)
4.D(“将领心怀异志”说法不合文意,原文“不道忠信之言”是说“将领没说忠信的话”,不是说“心怀异志”。)
5.(1)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
(2)①(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②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恐怕不行吧?
附参考译文:
郑兴字少赣,是河南开封人。少年时学习《公羊春秋》。晚年精通《左氏传》,并通晓它的意旨,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
更始皇帝登基,郑兴担任长史,奉命迎接皇帝迁都。更始皇帝的众将领全是崤山以东的人,都劝说皇帝留在洛阳。郑兴劝说更始皇帝说:“陛下从荆楚起兵,权力政令还没有施行,只是刚刚建立朝号,崤山以西地区的豪杰就争着诛杀王莽,打开关门在城郊迎接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现在老百姓很久没有得到安抚了,我担心百姓会离心离德,盗贼又重新起来闹事。现在反对的人想先平定赤眉军,然后才入关,这是不懂得把握根本而执着于细枝末节。我担心这样做国家的防守就会转移到函谷关,那么,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更始帝说:“我向西进发的心意已定了。”便任命郑兴为谏议大夫。
恰巧遇上天水地区有人__,攻入郡城,杀掉郡守,郑兴受牵连被免职。当时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郑兴只好向西归附隗嚣。隗嚣非常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认为屈身于他是耻辱的,就称病不起。隗嚣喜欢夸耀自己,常常把自己看成是周文王再世,于是与手下将领商议自立为王。郑兴听后对隗嚣说:“《春秋传》说‘口中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耳朵不听五音的和声是聋子’。空闲时众将领聚在一起,恐怕也不说忠信的话吧;将军的耳朵恐怕连阿谀逢迎的话也察觉不出来吧?过去周文王继承积德的遗风,加上聪慧圣明,尚且还侍奉殷王朝。汉高祖连年征战,还用沛公的名义号令军队。现在您美好的品德虽然突出,但世代都没有像周文王那样得到朝廷的恩赐;您虽然威势大振,但还没有建立像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这恐怕不行吧?希望将军明察。”隗嚣最终没有称王。
后来隗嚣便大量地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郑兴又劝阻他说:“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等官职都是由皇上设置的,不是人臣可以设置的。孔子说:‘车服和爵号是不能借给别人的。’不能借给别人的东西,也不可以向别人借。您这样做,对实际没有好处,又有损于名声,这不是您的本意啊。”隗嚣感到不妥就不再广设官职了。
侍御史杜林向皇上举荐郑兴,说:.“我看河南郑兴,坚持道义,适宜侍奉皇上,掌管机密。”于是皇上任命郑兴为太中大夫。郑兴喜欢古文经学,尤其精通《左氏传》、《周官》。人们说起《左氏传》,大多采用郑兴的说法。
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C.介词结构后置D.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