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秦王恐其破壁 B: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D: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选出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管仲囚焉 C: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祟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臣愚以为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走:逃跑
B. 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 数:屡次
C. 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报告
D.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 矜: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于鲁阳山遇贼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此孝子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C. 芝乃驰檄济南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D. 因芝妻伯父董昭 相如因持璧却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项是 ( )
⑴母老,唯在诸君 ⑵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 ⑶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⑷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⑸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⑹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⑴⑵⑷B.⑵⑶⑸C.⑴⑷⑹D.⑶⑸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司马芝避乱荆州,守母遇贼之事,表现了他非凡的品格,为下文写其为官事迹起到有力的铺垫和烘托作用。
B.司马芝任菅长时,征调郡主簿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刘节不从。司马芝便上书太守,列举刘节的罪状。太守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使刘节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司马芝任广平县令时,征虏将军刘勋给他写信,却不署姓名,多次嘱托他帮忙。鉴于刘勋的特殊身份,司马芝不得不听。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司马芝并没有因此获罪。
D.司马芝为人耿直,从不两面三刀。和别人谈话时,只要不同意,就当面指出,回去后也不会有微词。他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将一卷文言文阅读语段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⑶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1.C 报:答复,给回信
2.B 语气助词,表判断; A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C项副词,于是/副词,竟然,却;D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
3.D ⑴⑷写司马芝为官之前的事,⑵是刘勋的行为。
4.C 司马芝拒绝了刘勋的嘱托。
5. ⑴我对待侯先生已经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将要赴死,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我难道有什么过错吗?(所以.且.曾)
⑵您是豪门大家族,又在郡里担任重要职务,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与.望.或)
⑶君主在上面有劣政,官吏们在下面造成灾祸,这是政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劣.所以)
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少年时是书生,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贼寇。同行的人们都丢下老人和弱小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贼寇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母亲老了,她的死活就由诸位决定了。”贼寇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因此免于被杀,推着小车把他母亲拉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长。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居民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阻止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摇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而负责的。”司马芝不答应,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豪门大家族,又在郡里担任重要职务,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伪称征调军队士兵去向管县索要。
县里的掾吏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详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司马芝,很相信他,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民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子弟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过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不给太监传话。司马芝给下属官员们写了告示,规定教令说:“君王能够设立法令,却不能让吏员们一定不违犯法令。吏员们能触犯教令,却不能让君主始终不知道。设立了法令却有人违犯,这是君主的不足,官吏们触犯了教令让君主知道后,就是官吏们的灾祸了。君主在上面有劣政,官吏们在下面造成灾祸,这是政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大家能不以此自勉吗?”于是他下属的官吏们没有不以此勉励自己的。
后来,司马芝任大司农。司马芝上奏说:“王者的治国方法,崇尚农耕本业,抑制商贩这些末梢的行业,发展农业,重视粮食。现在吴.蜀地的贼人还没有被消灭,战争不断,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就是储备粮食和布帛。臣下的愚见是,要专门把农耕蚕桑当作要事,从国家大业考虑,这样才是方便有利的。”魏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论时,有认为不对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司马芝。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潘锦芳传
(清)施补华
潘锦芳,湖州卖酒翁也。少习拳勇技击,谊心直气,市井无赖咸惮之,已而折节为善。谦谨畏事,犯而不校。晚年酒益雠,家富,子孙内赀①为品官,翁称封君②,而谦谨加甚。每入市井,伛偻旁行,与庸保③语,兄之弟之。郡县大夫与缙绅之征而归者,敬翁为人,诣之,匿不敢见。为人平争斗,偿逋负,事解不居其名。
咸丰庚中,粤贼攻湖州,赵忠节公以乡兵守城,指翁告人曰:“此游侠之雄也,惜乎老矣!”辛酉之,贼陷会城,围湖州益亟,而江苏巡抚驻军上海,忠节作血书乞援。募能犯围出者,翁请独行。及陈血书,议以松江提督曾秉中帅水师绝太湖而西,为外内合攻之计。乡人贾于上海者,聚资十万饷之。行有日矣,有尼之者,中变,翁乃流涕言曰:“老夫出城时,城中粮已尽矣,兵一日两粥,民食草根树皮,空巷敝庐,死人相枕。生者数老夫之行,日暮待援,惧不相保。城外贼如麻,登高叫呼,兵在城上与之应答,岌岌将为变。老夫病且死,犯围为此行;乡人贾于此者,念在围城父兄子弟、宗族姻连,其情愁急,恨水师无翮而飞也;彼尼之者,何其不仁乎!呜乎,吾不复见赵公矣!”举拳击案,大呼呕血以死。死之六月,为同治壬戌五月,湖州城陷,翁家亦破。翁之诸孙,至今以酒为业。
施氏曰:同治壬申、癸酉间,重修湖州府志,余言潘锦芳事,宜附壬戌殉节诸君之后,或以卖酒者少之,遂不得书。呜乎,翁卖酒者也,赵忠节公识之矣。
【注】①内赀:即“纳资”,交纳钱款捐官,买官职。②封君:子孙贵显,父、祖因而受到封典的,称封君,也称封翁。③庸保:雇工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市井无赖咸惮之 惮:害怕,畏难。
B.已而折节为善 折节:降低身份。
C.围湖州益亟 亟:急速,急迫。
D.聚资十万饷之 饷:馈赠,赠送。
2.以下各组能直接表现潘锦芳“忠烈”品格的一组是 ( )
①少习拳勇技击,谊心直气 ②募能犯围出者,翁请独行
③谦谨畏事,犯而不校 ④老夫病且死,犯围为此行
⑤翁卖酒者也,赵忠节公识之矣 ⑥举拳击案,大呼呕血以死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潘锦芳年轻时习过武,后来他谨言慎行,晚年虽家道殷实,但做事低调,为他人平
争斗还欠债不求扬名致谢。
B.文章善用语言描写,潘锦芳为救兵不肯前来而激愤的一番陈词,形象极其鲜明生动,赤诚之心昭然可见。
C.作者赞美了潘锦芳具有侠肝义胆,又对朝廷官吏贻误战机,失陷城池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愤恨。
D.潘锦芳为全城人冒死求援,结果却因是卑贱的卖酒人而不能名列地方史册,作者对此表示遗憾与惋惜。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郡县大夫与缙绅之征而归者,敬翁为人,诣之,匿不敢见。
(2)生者数老夫之行,日暮待援,惧不相保
(3)彼尼之者,何其不仁乎!呜乎,吾不复见赵公矣!
1、B(折节:改变往日的气性行为)
2、C(①③⑤与忠烈无关)
3、C(强烈的不满与愤恨表现不突出)
4、(1)郡县中的士大夫与被征召又回乡的官员,敬重他的为人,去拜访他,他却躲起来不敢露面。
(2)活着的人计算着我的行程时间,从早到晚地期待着援军来救援,都担心不能彼此保全。
(3)那个阻止救援的人,多么不仁义呀!唉,我不能再见到赵公了!
附【文言译文】
潘锦芳是湖州卖酒翁。年少时学习拳术击刺等功夫,有正义感,市井无赖都畏惧他,后来改变初衷做好事。谦卑谨慎怕多事,(他人)冒犯自己也不与之计较。晚年卖酒,家道富足,子孙在宫中花钱买了个官缺,他被称作封君,更加谦卑谨慎了。每次来到市井,弯腰曲背在路旁行走,与雇工谈话,以兄弟相称。郡县中的士大夫与被征召又回乡的官员,敬重他的为人,前来拜访他,他却躲起来不敢露面。为人爱平息纷争,替人偿还拖欠的赋税或债务,事情解决后也不求扬名致谢。
咸丰庚中年间,粤贼攻打湖州,赵忠节公率领乡兵守城,他指着潘翁告诉他人说:“这位可是游侠中的豪杰,可惜岁数大了!”辛酉年,敌人攻陷会城后,更急迫地围困湖州,而江苏巡抚正驻军上海,忠节写下血书请求支援。又招募能突破重围出城的人,潘翁请求独自前行。等到呈上血书,建议请松江提督曾秉中率领水军横渡太湖向西进发,制定内外合攻之策。在上海做生意的乡人,筹资十万犒劳援军。过了一段时间,有人阻止救援,(救援计划)中途生变,潘翁于是流下泪说:“老夫出城的时候,城中粮食已经吃光,士兵一天就吃两顿稀粥,百姓吃草根树皮,巷子空了房子塌了,死人互相枕藉。活着的人计算着我的行程,从早到晚地期待着援军救援,担心不能彼此保全。城外敌人如麻,登高叫喊,兵在城上与他们应答,形势危急将要哗变。
老夫重病将死,为此行(求救兵)突围;在这经商的乡人,一想到父兄子弟、宗族连姻被围在城中,心情忧愁焦急,恨水军无翅,能立刻降临;那个阻止救援的人,多么不仁义呀!唉,我不能再见到赵公了!”举拳拍案,(愤怒地)大吼吐血而死。死时正是六月,又是同治壬戌五月,湖州城陷落,潘翁家亡。他的那些孙儿,到现在还以卖酒为业。
施氏说:同治壬申、癸酉年间,重写湖州府志,我建议潘锦芳的事迹,应附在壬戌年殉节的各位君子名字之后,有人因为他是卖酒的而轻视他,于是没能记下他的事迹。唉,潘翁虽是卖酒的,赵忠节公(却能)了解他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彪⑥,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患;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⑥卞庄刺彪: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稍迁著作郎中 稍:稍微,略微。
B.道武季年,威严颇峻。 季年:晚年。
C.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后患:以后的祸患。
D.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感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①未若假之水道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4.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
(2)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
1.A(稍:不久)
2.D(则①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可译作“就”;②表转折)
3.C(“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错)
4.(1)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有了罪名,于是大家没有谁不逃避躲藏。
(2)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刘裕怎么能破关西人?他声言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或许还难以预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①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益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②乂③,不格奸”,“瞽瞍④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①有鼻,地名,曾有象祠,毁于唐。②烝烝,上进的样子。③乂,治理。④瞽瞍,舜父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咸神而祠之 咸:全,都
B.斯祠之肇也 肇:创建
C.克谐以孝 克:能够
D.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信:相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其下诸苗夷之居者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①毁之乎,其新之也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皆尊奉而禋祀焉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①吾将以表于世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本文从贵州苗民为象立祠祭祀谈起,认为象之所以被苗民纪念,是因为他在圣人的感化下能弃恶扬善的缘故。
B.象祠是特为祭祀舜的弟弟象所建的庙堂,作者认为,对舜是可以修祠纪念的,但对象的祭祀却可存有异议。
C.作者认为象受到祭祀的原因:一是舜德深入人心,百姓爱屋及乌;二是舜在后期受到了象德的感化,有德政于世。
D.本文在为象祠作记时,还阐述了“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这一观点,意在告诉人们,对有错误的人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短句。
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2)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3)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1.选D信:确实
2.选A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C代词,相当于“之”。/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D介词,用。/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选A (B“存有异议”与文末意思不符。C应为“象在后期受到了舜德的感化,有德政于世”。D“意在告诉人们,对有错误的人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错。应为“鼓励人们努力改不善为善”。)
4.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
5.译文:
(1)宣慰使安君根据苗民的请求,重新修整了象祠中的房屋,并请我为象祠作记。
(2)象的不仁爱,可能是他最初的情况,又怎么知道他最终没有被舜感化呢?
(3)君子修养品德,如果到了最高境界,那么,即使(遇到)像象那样的不仁爱,也还是可以感化他的啊。
附:《象祠记》参考译文
灵博山上有座象祠。在山下居住的苗民,都把象当作神祭祀它。宣慰使安君根据苗民的请求,重新修整了象祠中的房屋,并请我为象祠作记。我问:“是把它毁掉呢,还是重新修复呢?” 宣慰使回答说:“重新修复它。”“重新修复它,凭什么呢?”(注:“居”在此处作“凭”解,和成语“居功自傲”的“居”一样。)回答说:“这个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原委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们的父亲、祖父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上,都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他,全都不敢废止呢。”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有鼻这个地方的象祀,唐代的人曾经废毁过。象的为人,作为儿子不算孝顺,作为弟弟则显得傲慢无礼。他在唐代受斥责,却在今天还存留;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在这儿受礼敬的程度却盛于那里,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知道这个道理了:君子喜爱这个人,会将爱推及到在这个人屋子上停留的乌鸦,何况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而不是象啊。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桀骜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可唯独象的祠庙延续在世。我由此更感受到了舜的德行的高尚,深入人心,而恩泽流传久远啊!
象的不仁爱,可能是他最初的情况,又怎么知道他最终没有被舜感化呢?《尚书》中不是说:“舜能用孝心使家庭和谐,一天天上进向善,不走到邪路上去。”“舜的瞎眼的父亲也变得忠诚老实了。”就是说(瞽瞍)已经被感化为慈祥的父亲了。象如果还不尊敬哥哥舜的话,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不断向善的方面发展,就不会演变为奸恶;不向奸恶方向发展,就一定会进入善的境界。确实如此啊,象已被舜感化了!
我由此更加(拥有)相信人的本性善良(的依据),天下没有不可以被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人毁弃象祠,是根据象的早期表现;现在苗民供奉象,依据的是象的后期表现。这个道理,我将向世人说明,使人们知道,即使像象那样不善的人,也是可以改变的;而君子修养品德,如果到了最高境界,那么,即使(遇到)像象那样的不仁爱,也还是可以感化他的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盲 者 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 日者:占卜。② 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判断,辨别
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跌倒
C.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 第:常理
D.喜为非礼之貌 非礼:不合礼制
2.下列加点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天下其谁非盲也 其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句子中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B.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C.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D.邪正在前不能释
4.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表现了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5.将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② 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
1.C 第:只,仅止
2.A 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B.连词,表目的/表原因;C项的“之”字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D.连词,表顺接/表递进。
3.C C项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与例句同。
4.A “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并非盲者说这句话的目的。
5.①你这位先生(太可笑了)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
②这个盲人,难道不正是那一类人吗?
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 “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着说:“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不乱动啊。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对与错。(我)行走(时),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务中疲劳,不在没有益处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气,出外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作不合礼教的妆扮,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治理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知道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却失去了老天爷给那些本能给人们的本意。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是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要安慰您啊。”
(邻居)某人没有(言辞)来作答。他闲暇时来拜访我,讲了盲者的那段话。我听了之后感到惊异,说:“古代由盲人担任的乐官和太史负责讽谏教化,少师进献箴言,盲人乐师朗诵诗歌,像晋国的师旷和郑国的师慧就是这种人。这个盲者,难道不是那一类人吗?”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大政》(节选)
贾谊
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行之恶也,粹以为灾己矣。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灾,则亦毋怨天矣,行自为取之也。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与有德;天有常灾,必与夺民时。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於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知善而弗行谓之狂,知恶而不改谓之惑。故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而君子之愧也。呜呼!戒之戒之!岂其以狂与惑自为之?明君而君子乎,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雠,然后祸灾可离,然后保福也。戒之戒之!
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则此毋有无罪而见诛,毋有有功而无赏者矣。戒之哉!戒之哉!诛赏之慎焉,故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也。是以一罪疑则弗遂诛也,故不肖得改也;故一功疑则必弗倍也,故__可劝也。是以上有仁誉而下有治名。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戒之哉!戒之哉!慎其下,故诛而不忌,赏而不曲,不反民之罪而重之,不灭民之功而弃之。故上为非,则谏而止之,以道弼之;下为非,则矜而恕之,道而赦之,柔而假之。故虽有不肖民,化而则之。故虽昔者之帝王,其所贵其臣者,如此而已矣。
人臣之道,思善则献之于上,闻善则献之于上,知善则献之于上。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故臣忠则君明,此之谓圣王。故官有假而德无假,位有卑而义无卑。故位下而义高者,虽卑,贵也;位高而义下者,虽贵,必穷。呜呼!戒之哉!戒之哉!行道不能,穷困及之。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 简单
B.天有常灾,必与夺民时 夺取
C.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 富庶
D.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 聚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 )
A.其以狂与惑者自为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故虽有不肖民,化而则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故受天之福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 )
A.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
B.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
C.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
D.诛赏之慎焉/故与其杀无辜/也宁失于有罪也/故夫罪也者疑/则附之去已/夫功也者疑/则附之与已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认为自古至今,凡与人民为敌者,或早或晚,人民一定能战胜他。这体现了贾谊的民本思想。
B.作者指出惩处和奖赏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并举古代设置刑罚,用来禁止有不良行为和教化懒惰的人为例,告诫当今统治者要执法为公。
C.贾谊把天灾与人祸联系起来,告诫统治者不要把政治上的过失归咎于“天命”,要更多地进行自省。
D.贾谊认为官职有假的,但品德没有假的;地位有低下的,道义却没有低下的。地位低的尊崇义,地位虽低,实则高贵;地位高而不尊崇义,即使地位高,也一定遭受困窘。这也是贾谊在告诫统治者如果行为有违道义,一定会遭遇困境。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雠,然后祸灾可离,然后保福也。
2、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
3、故诛而不忌,赏而不曲,不反民之罪而重之,不灭民之功而弃之。
1.D 2.C. 3.C 4.D
5.翻译
(1)听说善事就如同争抢一般去做,听到邪恶习气就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去改正,这样以后灾祸就会远离,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上天保佑和降福。
(2)对罪行有疑问免于惩处,这便是仁德;对赏功之事有疑问时予以奖赏,这便是诚信。
(3)所以惩罚时就不会招致怨恨了,赏赐时不徇私情,不会反复地处罚百姓加重处罚,不会埋没民众的功绩而遗弃他们。
附录:文言文翻译
行为善良就会积聚为福,行为邪恶就会聚集为灾祸。所以受到上天福佑的人,并不是上天要帮助他成就功业,而被上天降灾的人,也没什么好埋怨上天的,这都是自身的行为不正得到的报应。知道什么是有益却不做,叫做不明智;知道什么是有害却不改正的,一定会遭到天谴。上天有固定的福佑,一定会赐给有德之人;上天有固定的灾难,一定会降给那些让百姓耽误农事的人。所以对于百姓,即使是地位极低的人,也不可以简慢,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不可以欺骗。所以从古到今,凡与人民为敌的,有快有慢,但最终人民一定会胜利。知道好却不实行称为狂,知道有害却不改正称为惑,所以狂悖和昏庸的事,都是圣明的君王所要戒除的,也是君子以为愧疚的。啊,要谨慎再谨慎啊!难道要依照狂悖与昏庸的标准行事吗?圣明的君主和君子啊,听说善事就如同争抢一般去做,听到邪恶习气就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去改正,这样以后,灾祸就会远离,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上天保佑和降福。对此要慎之又慎啊。
惩罚和奖赏不能不慎重,所以与其杀掉无罪之人,不如漏掉有罪之人。所以对于给人定罪的事情,若有疑问就要以无罪免除处罚;对于有功者的奖赏,若有疑问就要予以奖赏。这样就不会发生没有罪而被惩处,没有功劳而得不到奖赏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啊。惩处和奖赏一定要慎重,因而古代设置刑罚,用来禁止有不良行为和教化懒惰的人。因此对于一个人定罪时若有疑问,就不要马上予以惩处,因而不贤之人会改正,对一个人的功劳奖赏时若有疑问,不要背弃奖赏的许诺,所以愚昧的百姓也会得到鼓励,因此国君便有了仁德的声誉,各级官吏也有了善于治政的名声。对罪行有疑问免于惩处,这便是仁德;对赏功之事有疑问时予以奖赏,这便是诚信。对此要慎重啊,要慎重啊!谨慎地对待臣下,所以惩罚时就不会招致怨恨了,赏赐时不徇私情,不会反复地处罚百姓加重对百姓的惩处,不会埋没民众的功绩而遗弃他们。所以君主做了错事,臣下就要进谏并能予以制止,用正确的原则纠正他;臣下做错了事,君王就要同情并宽恕他,以正确的原则赦免他,并感化和宽容他。所以即使有不贤之民,也能教化并使之回到正道上来。因而即使是古代的圣王,他们所看重大臣的做法,也不过如此而已。
做臣下的原则是想到了好的治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听到好的治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了解到了好的治国之策,要进献给国君。人民只有国君才能领导他们,做臣下的要帮助国君管理他们。所以做臣下的以使人民富裕快乐为自己的功绩,以使人民贫穷困苦为自己的罪过。做君王的以了解发现贤能者为圣明,做官员的以爱民为尽职尽责。所以说大臣能尽职尽责,君王便会圣明,这便叫做圣明的君主。所以,官职可以赐予,而品德不能赐予;地位有低下者,道义却没有低下者。所以说,地位低的尊崇义,地位虽然低下,实则高贵;地位高而不尊崇义,即使地位高,也一定遭受困窘。唉,要慎重啊,要慎重啊!如果行为有违于善道,一定会落入困窘的境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佑字仲先,南阳宛人也。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往来春陵,世祖与伯升皆亲爱之。伯升拜大司徒,以佑为护军。及世祖为大司马,讨河北,复以佑为护军,常见亲幸,舍止于中。佑侍宴,从容曰:“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世祖曰:“召刺奸收护军!”佑乃不敢复言。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以为偏将军,封安阳侯。世祖即位,拜为建义大将军。建武二年,更封堵阳侯。冬,与诸将击邓奉于淯阳,佑军败,为奉所获。明年,奉破,乃肉袒因佑降。帝复佑位而厚加慰赐。遣击新野、随,皆平之。
延岑自败于穰,遂与秦丰将张成合,佑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临阵斩成,延岑败走归丰。佑收得印绶九十七。进击黄邮,降之,赐佑黄金三十斤。四年,率破奸将军侯进等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斩之。帝自至黎丘,使御史中丞李由持玺书招丰,丰出恶言,不肯降。车驾引还,敕佑方略,佑尽力攻之。明年夏,城中穷困,丰乃将其母、妻、子九人肉袒降。佑槛车传丰送洛阳,斩之。大司马吴汉劾奏佑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佑还,与骑都尉臧宫会击延岑余党阴、酂、筑阳三县贼,悉平之。
佑为人质直,尚儒学。将兵率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九年,屯南行唐拒匈奴。十三年,增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
十五年,朝京师,上大将军印绶,因留奉朝请。佑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诸王为公。帝即施行。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后遂从其议。二十四年,卒。
(取材于《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祖与伯升皆亲爱之 爱:宠幸。
B.佑为人质直,尚儒学 尚:崇尚。
C.以克定城邑为本 克:攻下。
D.以法经典 法:法律。
2.下列语句分编四组,最能表现朱佑“攻城略地”的一组是 ( )
①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
②遗击新野、随县、皆平之
③佑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
④率破奸将军侯进等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
⑤槛车传丰送洛阳
⑥与骑都尉臧宫会击延岑余党阴、酂、筑阳三县贼,悉平之。
A.②③⑤B.①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佑为人质朴正直,崇尚儒学。率领__,多次接受投降,以攻克平定城镇为根本,不思杀敌的功劳。
B.朱佑军令严明,善于指挥将领联合作战,曾率领祭遵、侯进和臧宫等将领攻城略地,屡建战功。
C.世祖曾派人试图劝降秦丰,被秦丰拒绝,后来秦丰战败,携妻儿老母投降,世祖也没有加罪于他。
D.朱佑在任奉朝请时,曾进谏希望皇上能进行一些诸如“改诸王为公”“令三公并去‘大’名”的变革,被采纳。
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奉破,乃肉袒因佑降。
(2)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
1.D(法:效法。错误答案多为A ,“世祖与伯升皆亲爱之”和后文“常见亲幸”一致。)
2.D(①主要突出其英勇善战;⑤受降之后交皇上处理)
3.C(“世祖也没有加罪于他”错。)
4.(1)第二年,邓奉被打败,于是脱衣露体通过朱佐投降世祖。
(2)又禁止士兵抢劫百姓,军人喜欢放纵胡为,大多因此怨恨他。
[参考译文]
朱佑字仲先,是南阳宛县人。少年丧父,回外婆复阳刘家,来往舂陵,世祖(刘秀)与伯升都亲近宠幸他。伯升任大司徒,任用朱佑为护军。等刘秀做大司马,征讨河北,又任朱佑为护军,常常被亲近宠幸,居留于中军营中。朱佑陪刘秀吃饭时,认真地说:“长安政治混乱,您额中隆起有帝王之相,这是天命。”刘秀说:“叫刺奸将军逮捕护军!”朱佑才不敢再说。跟随刘秀征战河北,经常全力奋战冲破敌阵,任他做偏将军,封安阳侯。刘秀登位,拜任为建义大将军。建武二年,改封堵阳侯。这年冬,和各位将领攻打邓奉于淯阳,朱佑__失败,被邓奉俘获。第二年,邓奉被打败,于是脱衣露体靠朱佑投降世祖。世祖又恢复朱佑的官位并厚加抚慰赏赐。派他攻打新野、随县,都平定了。
延岑自从在穣县战败后,就和秦丰的将领张成会合,朱佑率领征虏将军祭遵和他们在柬阳交战,大败他们,在战阵上杀死张成,延岑战败逃走依附秦丰。朱佑缴获官印九十七枚。进军攻打黄邮,使他投降,赐朱佑黄金三十斤。建武四年,率领破奸将军侯进等把秦丰包围在黎丘,在蔡阳打败他的将领张康,杀死张康。世祖亲自到黎丘,派御史中丞李由拿诏书招降秦丰,秦丰口出恶言,不肯投降。世祖返回,嘱咐朱佑计策,朱佑全力攻秦丰。第二年夏,城中困厄,秦丰才带着母亲妻子儿女共九人脱衣露体投降。朱佑用囚车通过驿站把秦丰送到洛阳,皇上处死了他。大司马吴汉弹劾朱佑废弃诏书接受投降,违背了将帅的职责,世祖不怪罪。朱佑返回,和骑都尉臧宫会师攻打延岑的余党阴县、邓县、筑阳三县的贼兵,全部平定了他们。
朱佑为人质朴正直,崇尚儒学。率领__,多次接受投降,以攻克平定城镇为根本,不思杀敌的功劳。又禁止士兵抢劫百姓,军人喜欢放纵胡为,大多因此怨恨他。建武九年,屯扎南行唐抵御匈奴。建武十三年,增加封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
建武十五年,到京城朝见,交上大将军官印,接着留在京城任奉朝请。朱佑上书说古代臣子受封,不加王的爵位,可以改各位王为公。皇上立即实行。又上书说应当让三公都去掉“大”的称呼,以效仿古代经典。后来便采纳他的建议。建武二十四年,去世。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