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列传》节选)
1.选出对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弹冠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2.选出对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
①何故而至此 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遂自投汨罗以死 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
A.该选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选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A 2.B 3.D
4.(1)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2)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 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焉能致此位乎? 于是余有叹焉!
B.尊显以风百姓。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C.上贤之,下诏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卜式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没有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4.翻译文言句子。
(1)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见”表被动
2.B都是表目的的连词;A.第一个“焉”是“怎么”的意思,第二个“焉”句末语气词,无义。C.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D.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表被动。
3.C,A是因为公孙弘认为“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教化的楷模而扰乱了法纪”。B皇上重赏卜式,是因为他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当然其布告天下有以此来教化百姓的目的,但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鼓励富商大贾。D“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是对原文“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意思的曲解。)
4.(1)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来保全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诛”译为“攻打”或“讨伐等,译为“杀”不给分。“愚”译为“我”;“死节”译为“为气节而死”或“效死来保全节义”都可以。)
(2)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
(3)如果凭借广阔的一片天下,而跟从了六国灭亡的旧例,那这就远在六国之下了。
文言文译文:
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等到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从家里搬出来,只要了家中畜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宅房屋等全都留给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宅舍。而他的弟弟却尽破他的家产,卜式就又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从事征伐匈奴的战争,卜式上书,愿意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皇上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羊,不熟习做官的事,不想做官。”使者问道:“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想要申诉冤情?”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我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卜式,我怎么会被人冤屈!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这种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正常的法规,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答复卜式的上书,过了几年,才打发他回去。卜式回家后,依旧耕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廪府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仰仗朝廷给养,朝廷没有能力来全部供养。卜式又出资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那些迁徙的百姓。河南太守上报富人助济贫人的名册,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道:“这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当时,富豪(为了逃税)争相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资助边防费用。皇上于是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并拜他为中郎,赐爵为左庶长,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他尊贵显荣,用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你去牧养它们。”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皇上路过他放羊之处,很赞许他。卜式说:“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皇上对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想试一试让他治理百姓。封他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调为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绩为最好。皇上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于是)封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封为丞相。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皇上认为卜式贤良,下诏说:“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郡县诸侯没有依正直之道奋起的。齐国丞相卜式其行雅正,亲事耕种,不为利益所惑。过去,北方发生了战事,他曾上书要捐献家产帮助官府保卫边疆;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义是从内心里表现出来的。”于是,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评论说:卜式就像鸿雁有威仪的羽翼没有飞起时却被燕雀所轻视一样,其行迹远藏于放牧猪羊的事情上,若不是遇到了好的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熳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日:“有志者,事竟成。”又日:“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
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日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
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挽必圆,视必审 审:仔细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谕:超过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 慑:屈服,改变
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 党:同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②作《师说》以赠之
B.①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②古之圣人,其出入也远矣
D.①援笔书所欲言 ②若属且皆为所虏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志向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的一组是 ( )
①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②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③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埋,皆求至之事也。
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⑤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
⑥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④⑤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者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②“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
③(子厚)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挨,而自肆于山水间。(《柳子厚墓志铭》)
1.B(瑜:通“渝”,改变)
2.D
3.C(③阐明了实现目标的途径。⑥是作者对黄济的劝告)
4.C(并非强凋“善教”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5.①起初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能射中的人,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没有志向。
②“立志不分心,就能全神贯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③(子厚)写作诗文,文笔或__恣肆,或深厚凝练,其造诣可谓博大无有止境,却(只能)独自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
文言文翻译:
(你们)曾经看过射箭吗?靶心,是射箭的人所确立的目标。于是挑选好你的弓,修直你的箭,蓄养你的精神,积攒你的力量,站正你的身子,遵守射箭的方法,面对箭靶。拉弓一定要拉满,瞄准一定要仔细,发射一定要果断,以求射中靶心罢了。如果靶心没有树立,就没有专一的方向,那么,即使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也会一片茫然,不知(箭)要拄哪里发射呢?更何况那些放松弓弦来游戏,随意地把箭发射出去,开始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这种人,君子是要和他绝交、不和他交朋友的,因为他没有目标
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大概能够稍微有些警惕了吧!求学的人要想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以圣贤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这就是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志向(如果)没有确定,就像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浮不知抵达的地方(或不知要到达哪里)。这种人不沦为荒诞无知的人,大概很少吧!这是立志的最首要因素。
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追求实现目标的方法了,这尤其是没有志向的人所不能做到的。所以拜师、交友,读书、探究事理,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于是,平时家居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懈怠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不要因之而丧失;身处患境、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屈服,一定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才罢休。这就是立下志向始终不要改变啊。
所以如果立下了志向,即使是想成为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业终究会成功。”又说:“用心专一,不分心,就可以聚精会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即使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借天生智慧的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谈到志向,更何况我们这些特别愚昧无知的小人物呢?一定不能不把重视立志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来对待啊,慎重啊。
现在有执掌刑部的大官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限制,严格却没隔阂。曾经让他的儿子济也跟从我学习,济也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于是我给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有一天他暂时回到家乡,又来请我(就斋名)写一篇说,我提笔写出我想说的话,不嫌麻烦。济也啊,还是想想立志的事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庐陵欧阳修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真州当东南之水会 当:处在。
B.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 示:指示。
C.吾于是信有力焉 信:相信。
D.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 济:得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①而因其暇日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B.①凡图之所载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乃为之书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 ( )
①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利用监军荒废的营地修造建成的一处园林景观。
B.许子春的陈述流露了其三人建造东园的自豪感,让人从中强烈感受到了东园无法言说的美丽。
C.许子春认为,四方人士天天前来东园游览,他们三人总会离开,也为让后人知道东园的来历,有必要作文留念。
D.欧阳修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景象,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2)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1.B(给……看。)
2.A(两者都是介词,趁着。B项①是代词,所画的地方;②是助词,与“为”呼应,表被动。C项①表祈请,请求;②表反诘,难道。D项①副词,就;②表判断,是。)
3.C(③⑥建园前的荒凉;⑤想象中的行为。)
4.D(作者并未亲到东园,为园作记只是根据一幅图和许子春的介绍。)
5. (1)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追逐游动的鱼儿,那景象情趣和登临的欢乐,游览的人自己才能感受到。
(2)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三人与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修建东园)仅仅为了我们三个人吗?
附【参考译文】
真州正处于东南各路水上交通的交会之处,所以成了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的所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两君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君做他们的判官。三人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很高兴,因而趁着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荒废了的营地建造了一座东园,天天去那儿游览玩。
今年秋天八月,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说:“东园的面积约有一百亩,前面有一条小河流过,右边有一泓清池,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上修一座拂云亭,我们可以眺望远方;在池边建一座澄虚阁,我们可以俯瞰池水;在水上我们可以泛着华丽的游船;扩建东园,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了后园,作为宾客戏射的场所。水面上荷花艳丽鲜美,岸边幽兰,白芷放出芳香,还有那些佳花美树成行排列,阴影交迭。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长满荆棘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在日影水光里上下摇动,宽敞而幽静,可以产生回声与阵阵清风,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现在,每逢良辰佳节,真州的男女,聚集一起吹弹歌唱,这便是过去天色昏暗如黑夜、风风雨雨,鼬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图画中所画的,不过是其中一点概貌。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跟踪游动的鱼儿,那景象的情趣登临的欢乐,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体味感受。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大体面貌的文章吧!”
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这(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花草树木一天天生长茂盛,四方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修建的呢?”
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得益,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知道应该先做什么,(指关心国计民生)后做什么(指修建园林),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嘉扬的啊!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庐陵人欧阳修作记。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⑴相如奉璧奏秦王(报告)⑵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仔细)⑶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确实)⑷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怨恨)⑸愿枉车骑过之(拜访)⑹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道歉)⑺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称赞)⑻日暮酒阑,合尊促坐(浓烈)⑼自赞于平原君曰(告诉)⑽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只管)
A:⑴⑶⑷⑹⑻ B: ⑵⑶⑸⑻⑼ C: ⑵⑸⑺⑼⑽ D:⑴⑷⑹⑺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秦王恐其破壁 B: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D: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选出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管仲囚焉 C: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祟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臣愚以为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同行者皆弃老弱走 走:逃跑
B. 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 数:屡次
C. 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报告
D.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 矜: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于鲁阳山遇贼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此孝子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C. 芝乃驰檄济南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D. 因芝妻伯父董昭 相如因持璧却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项是 ( )
⑴母老,唯在诸君 ⑵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 ⑶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⑷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⑸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⑹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⑴⑵⑷B.⑵⑶⑸C.⑴⑷⑹D.⑶⑸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司马芝避乱荆州,守母遇贼之事,表现了他非凡的品格,为下文写其为官事迹起到有力的铺垫和烘托作用。
B.司马芝任菅长时,征调郡主簿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刘节不从。司马芝便上书太守,列举刘节的罪状。太守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使刘节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司马芝任广平县令时,征虏将军刘勋给他写信,却不署姓名,多次嘱托他帮忙。鉴于刘勋的特殊身份,司马芝不得不听。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司马芝并没有因此获罪。
D.司马芝为人耿直,从不两面三刀。和别人谈话时,只要不同意,就当面指出,回去后也不会有微词。他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将一卷文言文阅读语段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⑶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1.C 报:答复,给回信
2.B 语气助词,表判断; A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C项副词,于是/副词,竟然,却;D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
3.D ⑴⑷写司马芝为官之前的事,⑵是刘勋的行为。
4.C 司马芝拒绝了刘勋的嘱托。
5. ⑴我对待侯先生已经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将要赴死,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我难道有什么过错吗?(所以.且.曾)
⑵您是豪门大家族,又在郡里担任重要职务,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与.望.或)
⑶君主在上面有劣政,官吏们在下面造成灾祸,这是政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劣.所以)
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少年时是书生,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贼寇。同行的人们都丢下老人和弱小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贼寇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母亲老了,她的死活就由诸位决定了。”贼寇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因此免于被杀,推着小车把他母亲拉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长。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居民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阻止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摇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而负责的。”司马芝不答应,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豪门大家族,又在郡里担任重要职务,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伪称征调军队士兵去向管县索要。
县里的掾吏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详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司马芝,很相信他,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民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子弟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过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不给太监传话。司马芝给下属官员们写了告示,规定教令说:“君王能够设立法令,却不能让吏员们一定不违犯法令。吏员们能触犯教令,却不能让君主始终不知道。设立了法令却有人违犯,这是君主的不足,官吏们触犯了教令让君主知道后,就是官吏们的灾祸了。君主在上面有劣政,官吏们在下面造成灾祸,这是政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大家能不以此自勉吗?”于是他下属的官吏们没有不以此勉励自己的。
后来,司马芝任大司农。司马芝上奏说:“王者的治国方法,崇尚农耕本业,抑制商贩这些末梢的行业,发展农业,重视粮食。现在吴.蜀地的贼人还没有被消灭,战争不断,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就是储备粮食和布帛。臣下的愚见是,要专门把农耕蚕桑当作要事,从国家大业考虑,这样才是方便有利的。”魏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论时,有认为不对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司马芝。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潘锦芳传
(清)施补华
潘锦芳,湖州卖酒翁也。少习拳勇技击,谊心直气,市井无赖咸惮之,已而折节为善。谦谨畏事,犯而不校。晚年酒益雠,家富,子孙内赀①为品官,翁称封君②,而谦谨加甚。每入市井,伛偻旁行,与庸保③语,兄之弟之。郡县大夫与缙绅之征而归者,敬翁为人,诣之,匿不敢见。为人平争斗,偿逋负,事解不居其名。
咸丰庚中,粤贼攻湖州,赵忠节公以乡兵守城,指翁告人曰:“此游侠之雄也,惜乎老矣!”辛酉之,贼陷会城,围湖州益亟,而江苏巡抚驻军上海,忠节作血书乞援。募能犯围出者,翁请独行。及陈血书,议以松江提督曾秉中帅水师绝太湖而西,为外内合攻之计。乡人贾于上海者,聚资十万饷之。行有日矣,有尼之者,中变,翁乃流涕言曰:“老夫出城时,城中粮已尽矣,兵一日两粥,民食草根树皮,空巷敝庐,死人相枕。生者数老夫之行,日暮待援,惧不相保。城外贼如麻,登高叫呼,兵在城上与之应答,岌岌将为变。老夫病且死,犯围为此行;乡人贾于此者,念在围城父兄子弟、宗族姻连,其情愁急,恨水师无翮而飞也;彼尼之者,何其不仁乎!呜乎,吾不复见赵公矣!”举拳击案,大呼呕血以死。死之六月,为同治壬戌五月,湖州城陷,翁家亦破。翁之诸孙,至今以酒为业。
施氏曰:同治壬申、癸酉间,重修湖州府志,余言潘锦芳事,宜附壬戌殉节诸君之后,或以卖酒者少之,遂不得书。呜乎,翁卖酒者也,赵忠节公识之矣。
【注】①内赀:即“纳资”,交纳钱款捐官,买官职。②封君:子孙贵显,父、祖因而受到封典的,称封君,也称封翁。③庸保:雇工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市井无赖咸惮之 惮:害怕,畏难。
B.已而折节为善 折节:降低身份。
C.围湖州益亟 亟:急速,急迫。
D.聚资十万饷之 饷:馈赠,赠送。
2.以下各组能直接表现潘锦芳“忠烈”品格的一组是 ( )
①少习拳勇技击,谊心直气 ②募能犯围出者,翁请独行
③谦谨畏事,犯而不校 ④老夫病且死,犯围为此行
⑤翁卖酒者也,赵忠节公识之矣 ⑥举拳击案,大呼呕血以死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潘锦芳年轻时习过武,后来他谨言慎行,晚年虽家道殷实,但做事低调,为他人平
争斗还欠债不求扬名致谢。
B.文章善用语言描写,潘锦芳为救兵不肯前来而激愤的一番陈词,形象极其鲜明生动,赤诚之心昭然可见。
C.作者赞美了潘锦芳具有侠肝义胆,又对朝廷官吏贻误战机,失陷城池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愤恨。
D.潘锦芳为全城人冒死求援,结果却因是卑贱的卖酒人而不能名列地方史册,作者对此表示遗憾与惋惜。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郡县大夫与缙绅之征而归者,敬翁为人,诣之,匿不敢见。
(2)生者数老夫之行,日暮待援,惧不相保
(3)彼尼之者,何其不仁乎!呜乎,吾不复见赵公矣!
1、B(折节:改变往日的气性行为)
2、C(①③⑤与忠烈无关)
3、C(强烈的不满与愤恨表现不突出)
4、(1)郡县中的士大夫与被征召又回乡的官员,敬重他的为人,去拜访他,他却躲起来不敢露面。
(2)活着的人计算着我的行程时间,从早到晚地期待着援军来救援,都担心不能彼此保全。
(3)那个阻止救援的人,多么不仁义呀!唉,我不能再见到赵公了!
附【文言译文】
潘锦芳是湖州卖酒翁。年少时学习拳术击刺等功夫,有正义感,市井无赖都畏惧他,后来改变初衷做好事。谦卑谨慎怕多事,(他人)冒犯自己也不与之计较。晚年卖酒,家道富足,子孙在宫中花钱买了个官缺,他被称作封君,更加谦卑谨慎了。每次来到市井,弯腰曲背在路旁行走,与雇工谈话,以兄弟相称。郡县中的士大夫与被征召又回乡的官员,敬重他的为人,前来拜访他,他却躲起来不敢露面。为人爱平息纷争,替人偿还拖欠的赋税或债务,事情解决后也不求扬名致谢。
咸丰庚中年间,粤贼攻打湖州,赵忠节公率领乡兵守城,他指着潘翁告诉他人说:“这位可是游侠中的豪杰,可惜岁数大了!”辛酉年,敌人攻陷会城后,更急迫地围困湖州,而江苏巡抚正驻军上海,忠节写下血书请求支援。又招募能突破重围出城的人,潘翁请求独自前行。等到呈上血书,建议请松江提督曾秉中率领水军横渡太湖向西进发,制定内外合攻之策。在上海做生意的乡人,筹资十万犒劳援军。过了一段时间,有人阻止救援,(救援计划)中途生变,潘翁于是流下泪说:“老夫出城的时候,城中粮食已经吃光,士兵一天就吃两顿稀粥,百姓吃草根树皮,巷子空了房子塌了,死人互相枕藉。活着的人计算着我的行程,从早到晚地期待着援军救援,担心不能彼此保全。城外敌人如麻,登高叫喊,兵在城上与他们应答,形势危急将要哗变。
老夫重病将死,为此行(求救兵)突围;在这经商的乡人,一想到父兄子弟、宗族连姻被围在城中,心情忧愁焦急,恨水军无翅,能立刻降临;那个阻止救援的人,多么不仁义呀!唉,我不能再见到赵公了!”举拳拍案,(愤怒地)大吼吐血而死。死时正是六月,又是同治壬戌五月,湖州城陷落,潘翁家亡。他的那些孙儿,到现在还以卖酒为业。
施氏说:同治壬申、癸酉年间,重写湖州府志,我建议潘锦芳的事迹,应附在壬戌年殉节的各位君子名字之后,有人因为他是卖酒的而轻视他,于是没能记下他的事迹。唉,潘翁虽是卖酒的,赵忠节公(却能)了解他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彪⑥,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患;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⑥卞庄刺彪: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稍迁著作郎中 稍:稍微,略微。
B.道武季年,威严颇峻。 季年:晚年。
C.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后患:以后的祸患。
D.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感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①未若假之水道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4.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
(2)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
1.A(稍:不久)
2.D(则①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可译作“就”;②表转折)
3.C(“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错)
4.(1)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有了罪名,于是大家没有谁不逃避躲藏。
(2)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刘裕怎么能破关西人?他声言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或许还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