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仿照下列诗句的内容与修辞方法,再写一组句子。

请不要对我施朱抹粉

施朱则显得太红

抹粉则显得太白

因为我的名字叫——

历史

示例一:

请不要把我画出画入

画出则显得强权

画入则显得丧权

因为我的名字叫---

叫地图

示例二:

请不要对我前呼后拥

前呼则疏远了群众

后拥则阻隔了民情

因为我的名字叫——

人民公仆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这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题型。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2.句式要统一;3.修辞要相同;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2.修辞要恰当。熟知各种修辞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3.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供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解答此类题,应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①遗传是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②(定义变式)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叫遗传。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关键词“单句”“ 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如:无理数(一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 的小数(属概念);或“×××叫×××”。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用下面的短语组成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各一副。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渡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

端午节: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渡十里欢。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有关对联知识的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对联的考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继承的理念。考查形式以选择和对句为主。掌握对对联的要诀是准确把握对偶这种修辞的用法。写对联需要注意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等)两个节日的特点,上下联要语意对应,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其次还要适当进行拆合。所谓拆合法也即是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如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例如本题中“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就能符合对联字数相等,押韵的特点。

15.下面这个句子出自纪伯伦的《雨之歌》,其中的“我”是诗人描写的“雨”。请你仿照这种句式,写一段话,并注明你所描写的对象。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答:

描写的对象是:

我笑,大地却在呜咽;我奔跑起来,林木却低下了头,弯下了腰,露出了愁容。

描写的对象是:狂风。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放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毕业晚会上,王雨把下面的话说了一半,便哽咽了。请你仿照他的话续写一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分别在即,老师,我如何才能报答您?当我靠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原想得到一枚枫叶,可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我原想得到一朵浪花,可您却给了我整个大海。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得体。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毕业晚会”的主题不能变,主语应该是“我”,以“我原想”开头,所选用的事物应该涉及范围的大小等。注意字数和句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的形式写两个句子。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

送别诗

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送别诗是陌头江边的一株杨柳,温柔而妩媚,古道、轻舟、晓风、残月,愁绪满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表达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例句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例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将山水田园诗比喻为牧童的一支短笛,然后用两个形容词作并列短语对这类诗加以形容,再用四个两字词语概括此类诗用词的特点,最后是一个四字短语作结。可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组织答案。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为上联“心平浪静, 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19.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

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这就要求学生对对联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对联要求仄起平收,上下联词性相同,词意相似或相对。上联“爱国诚信”是品质,下联也以相似的内容为主,如“敬业友善”“开放包容”“求实谦虚”等。“乃”是虚词,下联也以虚词对应。“做人”为动宾短语,“根本”为名词。下联可以用“治学”“前提”与之对应。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仿照下面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例句: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1)

(2)

(1)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2)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放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请根据《琵琶行》内容,在下面一段新课导入语中续写一句话。要求:续写句子与画横线的句子大体相似。

两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雅士,一个是山野樵夫,是音乐使他们共同演奏了一曲永世流传的高山流水。在那个偶然的黄昏,鹦鹉洲的萋萋芳草、郁郁葱林,共同见证了一段知音相惜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遇琵琶女而写出的新乐府诗《琵琶行》。

一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注意结合《琵琶行》的内容,结合“音乐”的作用仿写。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审清题意。即要明确试题要求仿写怎样的句子,有哪些限制条件。明确话题(隐含型的),抓住语义中心。分析结构。即要认真分析例句的结构形式,明确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复句的要判断复句的类型。判断修辞。大多数仿写试题都涉及修辞方法的运用,根据例句判断仿句应该运用的修辞。美化语言。仿写题多是一些情感丰富,富有哲理的语段,语言优美,生动,深邃,传神,所以要注意词语的锤炼,让语言亮起来。仿写后仔细阅读,观察所写的与题目格式类型是否一致。如本题注意结合《琵琶行》的内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